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议制民主体制下,选举制度对政党体制具有重要的影响。利普哈特通过对选举制度基本特征、比例性偏差程度的测量、政党分化程度的测量、过半政党产生的测量等变量的统计分析,考察选举制度中选举公式、选区规模、有效门槛、议会规模四个基本维度与政党制度间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2.
选区划分是选举活动的首要环节,对于选举进程以至选举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基层人大直选中选区潮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改革和推进.选区划分的改革与完善要做到划分规模应坚持小选区为主、划分类型应坚持居住地划分为主、划分过程应体现民主精神、划分中人口比例“大体相等”的规定应明确界定等.要通过选区划分制度改革,使选区划分成为直接选举中确保选民平等的选举权得以落实的区域保证.  相似文献   

3.
选举制与公选制是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两种重要方式。近年来 ,主要由于对党管干部原则的适应性不同 ,党政干部竞争性选举改革进展较为缓慢 ,而形式多样的公选制创新有很大发展。在现行政治体制下 ,选举制和公选制均有诸多的局限性 ,但相互之间也有很强的互补性。今后的党政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应将公选制与选举制对接 ,通过公选制产生初步候选人 ,在此基础上实行党政正职领导人选举产生 ,副职领导人和部门领导人由当选正职领导人提名通过的组合式选举 ,以实现党管干部、竞争性选举和团队精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选举制与公选制是我国干部选拔制度的两种重要方式。近年来,主要由于对党管干部原则的适应性不同,党政干部竞争性选举改革进展较为缓慢,而形式多样的公选制创新有很大发展。在现行政治体制下,选举制和公选制均有诸多的局限性,但相互之间也有很强的互补性。今后的党政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应将公选制与选举制对接,通过公选制产生初步候选人,在此基础上实行党政正职领导人选举产生,副职领导人和部门领导人由当选正职领导人提名通过的组合式选举,以实现党管干部、竞争性选举和团队精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齐秀生 《东岳论丛》2005,26(1):136-14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产生较早,漫长的先秦时期是各种制度包括选官制度孕育、发展的时代。先秦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史前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整个先秦时期至少有六种选官制度:选举制、学仕制、军功制、客卿制、考核制、世官制。先秦多渠道选官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渊源,对秦王朝以至后世官制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选举、荐举等选官方式直接发展为察举以至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维吾尔族聚居区实行的区村长选举制度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区村长的选举在部分乡村实施,民选与上级政府委任并存;第二阶段虽未全面实施区村长选举制度,但对区村长的民选方式和程序开始有所规范;第三阶段全面推行民选区村长制度,并规定有统一的选举程序等。虽然维吾尔族聚居区的民选区村长制度还远称不上完善,但也是民主政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选举制度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曙兵 《理论界》2009,(2):87-89
我国目前的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选举制度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在选举机构的产生,选区划分和代表名额分配,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和介绍,选举的竞争性,选举监督等方面都应该进行制度上的改进.对此我们可以做如下设想:扩大直接选举的层面;成立常设的中央选举委员会组织选举;按地域划分选区;取消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不平等规定;完善候选人提名和介绍制度;建立竞选机制;强化选举监督和罢免机制;减少代表名额;代表专职化.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9,(6)
国内学界对于现代西方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治领袖的机制有很多讨论,但对儒家仁政的政治领袖产生机制则几乎没有涉及。这两种机制可以分别被称为选举制和推举制,它们基于两条不同的正义原则,即:通过选票表达公意的正义原则,和在君子之道中呈现民心的正义原则。选举制以选票为决定因素,忽略选票背后的责任意识,从而无视"公意"可能为恶的情况。推举制强调民心为政权之基,要求执政者必须保持君子身份,敬畏天命而体察民心,行君子之道。但是,民心的不确定性使得推举制下的权力运作,可能走向结构性腐败。对选举制和推举制进行平行考察,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二者的基本思路、运作逻辑,及与之分别相应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三个变量,分析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影响的方向与程度,在对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三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由这三个内生变量所构成的VAR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依然存在显著影响,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均存在均衡关系;而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强度上比汇率制度改革以前文献的结果相比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0.
试论1948年的行宪国大选举对民主理念的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票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体现,选举可以透视社会动员(mobilization)、社会化(social-ization)及权力合法化(legitimation)等的变迁。从中国近代选举制度及选举的实施中,我们可以观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步伐,有利于探索中国民主政治成长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缓慢的原因。以法律化、普遍化、民主化为特征的西方近现代选举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后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作为效仿西方议会民主制度而产生的中国近代选举制度,选票对于政府间的权力转移从未发生过决定性的作用或影响。本文仅选取民国时期最后一次选举,即1947~1948年行宪…  相似文献   

11.
选举管理的理念与制度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举管理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是对选举行为的规范和选举事务的管理,其宗旨在于确保选民的投票自由和竞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选举的法律制度真实有效地规范所有选举行为.选举管理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到民主的质量.本文对选举管理的三种制度模式,即独立模式、政府模式和混合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选举管理制度对自由公正选举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规制俘获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指出利益集团往往会向规制者支付"价格"以俘获规制政府,使得政府据此作出有利于该利益集团的公共决策。托里森规制均衡模型则是在此基础上,根据规制者、生产者、消费者三大利益主体自身利益的需要,会相互妥协并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笔者在以上经济学研究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的知识,在三方博弈的基础上将西方社会政治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两党选举制运用到模型中,对托里森模型进行了修正,发现在托里森模型中的最优均衡在现实中将永远不会实现,而西方政党中常用的两党选举往往会导致政党出于选票最大化的角度向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倾斜,并最终酿成生产者危机与消费者危机,进而得出两党选举制才是欧美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3.
澳门的选举制度始于1976年<澳门组织章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自确立以来,选举制度虽时有修订或重订,但核心内容未有重大变动;历次修订,包括回归后的重订,均遵循了渐进与衔接原则,属于非强制性制度变迁.澳门选举制度,在内容特征上,表现出混合型与过渡性色彩.混合性主要地体现在制度容纳了多元代表制及与其相对应的多元议席结构、选民结构与选举方式,而过渡性则表现在制度起源于澳葡时期,包括选举原则、计票公式等均非产自本土,所以,始终面临着如何适应本地需求进行改革与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立委”投票状况连连 1月12日是台湾第七届“立委”选举投票日,由于天朗气清,选民投票踊跃。但是因首度实施单一选区两票制,加上绑上两张公投票,并分开两桌领票,让许多选民搞不清楚,状况连连,撕毁选票、爆发口角的选务纠纷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人大代表选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贿选案。贿选案件的出现究其原因,既受到传统官本位文化、选民心态和城市发展失衡等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折射出选举、监督机制的制度缺陷。改进选区划分方法、改革候选人提名制度、引入选举竞争机制、健全法律监督机构是完善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贿选案发生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党内选举是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党内选举制度经历了初步探索、曲折发展、日益健全与完善三个阶段.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要求我们:党管干部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坚持选举的公平竞争性原则,避免选举的形式化;逐步扩大选举的范围和层次;进一步规范差额选举制度,适当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和范围;建立与选举制度相配套的弹劾罢免制度.  相似文献   

17.
从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来看,选举原则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之一,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要坚持党内选举。从党的历史来看,从建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一直践行党内选举制,迄今没有中断过。从现实来看,党内选举改革可以带动其他党内民主要素的发展,进而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整体性进步。党内选举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选区划分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日本、德国在议员选举中分别采取小选区制、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用制、大选区制。其选区划分的不同具体表现在政党制度、政党之间的竞争、选区与所产生代表配额的关系、公平比例性、行政区域完整性、选区重化的机构、选区重化率、是否保障少数团体等方面。借鉴不同国家的选区划分,我国直接选举中的选区划分应符合民主建设的趋势,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和公平性,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及调动选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台湾主要政党依据青年选民群体的政治文化特征,纷纷采取具体措施来吸引青年选民支持.在平时,主要依靠建立青年组织体系,累积青年的政党认同,在选举时期,则围绕政党形象营销、候选人形象营销、政策营销三个主轴,全面性地争取青年选票.在台湾未来的选举中,针对青年选民群体,主要政党之间的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  相似文献   

20.
萨托利把选举制度看做是宪政的首要制度设计,他对迪韦尔热提出的选举制度是政党体制形成的制度性因素这一"定律"提出批评,认为比例代表制对政党数目增加只起了间接效应。萨托利根据负责任的政府和回应性的政府两个准则全面分析了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以及两轮投票制三种选举制度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