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近年学术失范现象愈演愈烈,学术界、出版界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从文化视角、学术人成长经历和环境、学术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变化、学术人对学术本质认识的变化、学术人的社会责任感、学术的独立性等多个角度来看.当今学术失范是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学术和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史前文明发展的考察,可以探索中国学术的原始范型和基于此而生成的伦理性学术范型。在总体旨趣上,自然法则与主体意志的互含互成关系是促成中国学术本原范型的文化渊源和依据,在历史从自然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这一关系越来越倾向于对社会伦理本质的揭示与描述。伦理性特征作为中国学术本原范型的内在规定,体现为巫与史的融合且互为表里、数与术的结合且互相制约、情与性的交织且互相牵制。这种伦理性特征借助整体性的融合机制,使中国学术在以后的发展中始终持存着自足自成的文化根性和不断趋新的价值生命。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王宗炎、郑天挺三位先生的三句话从不同角度谈到了学术问题:一是学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二是独立思考和学术批评是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三是学者应该有社会担当,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成为学者的当然追求。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的民族学术正遭遇安全危机。由于学者们自身失当的学术行为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语言、话语、资源、方式等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遗忘、遗弃,本土学术被西方学术侵蚀、殖民和置换,并遭遇严重的生态与生存危机。学术安全问题产生的诱因在于作为文化精英的学者在学术上的全面失语,这些失语行为和安全问题包括学术语言、学术话语、思维模式、写作范式、学术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又在整体上导致和加重了民族学术安全问题。学者的学术失语与文化大众的失语一起,共同引发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要捍卫中国的学术安全与文化安全,必须着手推进中国学术的中国化。捍卫中国学术安全,不仅是对自身民族文化、学术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类文化、学术承担责任,因而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术话语是对学术问题的言说与表达,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裁体,学术话语体系是对学术话语符号元素的有机整合,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方法体系与理论体系支撑下,由合理有序的架构将话语符号整合在一起的有机语词体系.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必须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面向现实生活世界进行话语追问与提升,对中国问题进行语词提炼,嫁接与推展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吸收中国古代典籍的精华,同时还要进行中国学术话语结构与方法的建构,最后学术期刊要担当公共责任,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不必都是“纯学术”——回应李伯重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李伯重先生的《论学术与学术标准》①,对于文中浸润的纯正学术精神以及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我深为感佩。惟作者所说“学术就是学者在‘象牙塔’中进行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学术’探索工作”,我觉此问题比较复杂。如此界定“学术”,可能体现了“学术”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7.
袁玉立 《云梦学刊》2009,30(4):24-26
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中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展示了清末民初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精彩画卷,通过回顾“章太炎在‘求是与致用’之间的抉择.胡适之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徘徊”,揭示了那个时代学者们的人生焦虑状态。在陈平原看来“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思路或学术宗旨,此种不同的学术追求及其对这不同学术追求的辨析,迄自先秦,“但真正标榜并实践儒家经世之学的,当推明清之际诸大儒;而把求是之学推到极致的,则是随之而来的乾嘉学派。清代学者谈求是与致用。态度都较决绝;到了晚清,求是与致用之争更演变成了既含学派又含政术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对整个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至今未消除。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是非之争,更多的是体现适应传统变革要求以及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冲击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这是一个寻求政学分途而又需要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9,30(4):20-21
笔者这里讲的传统学术,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学术。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的异同.是个很大的题目,我在此用描述性的语言谈点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李剑鸣 《云梦学刊》2009,30(4):10-10
今天会议的主题很有意思,参加这样的会感到很有兴趣。我们讨论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实际上是要从当代学术的角度来审视传统学术,从传统学术的角度来思考当代学术。如果要更透彻地理解我们当前的关切点。似乎还应增加一个维度,就是国际学术。只有在当代学术、传统学术和国际学术的三维空间中,我们的思路才会变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今天大会讨论的背景是,当代学术评价出现了信任危机,学术评价的不当较严重地妨碍了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对当代学术评价的问题不仅来自社会群体,许多学术生产者也越来越不信任当前的学术评价。这样一种学术生态,正在直接影响我们的学术信任与学术尊严。一个民族假如没有了对学术尊严的信仰与对学术价值的坚守,很难想象,  相似文献   

11.
毋庸讳言,学术一旦出现,其学术价值信息便会通过学术评价显现。诚然,学术评价的本质是学术价值态与信息态的存在。就是说,具有多功能的学术价值态,只能作为一种学术信息态(或曰信息流)的物质而存在。例如,《太史公自序》:"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便是司马迁对《史记》学  相似文献   

12.
学术权力的特征与运行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立国 《学术界》2004,(1):187-192
学术权力是专家学者依据其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 ,对学术事务和学术活动施加影响和干预的力量。与行政权力相比 ,学术权力具有松散性、自主性和民主性的特征。学术权力的运用要遵循学术管理的特点与规律 ,并以学术自由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刊,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是为了“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中国书评》于21世纪的复刊,则是为了把“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至第二个阶段。毋庸置疑,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更在于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说如何建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等等。据此,我们必须指出,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第一阶段的十年努力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至少还存在着这样两项不足:第一,严重缺失严肃的学术书评,亦即严重缺失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丁怀超 《云梦学刊》2011,32(4):22-23
学术大师不是一般的学术工作者,而是具有开创性成就和引领性作用的学术工作者,是顶尖级学术工作者。大师在学术上不仅是专家,而且是通才;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引领风尚;不仅解决学术难题,而且指引学术方向,影响学术道路的选择。就此而言,中国当代没有什么学术大师,至少可以说学术大师寥寥无几。中国当代的学术正以扁平的方式向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批评网上读完郑永流教授的大作《学术自由及其敌人——审批学术、等级学术》,心里充满了对郑教授的敬仰。但是,我想写的这篇小文却不是向郑教授表达我的敬仰,而是想补充一下郑教授的纰漏之处。的确,审批学术、等级学术是当今中国学术的大敌,但是我觉得这些还构不成当今中  相似文献   

16.
肖峰 《学术界》2005,(1):72-78
在如何寻找合理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与指标的同时 ,还必须关注对学术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本文从社会建构的视野分析了学术评价的本质及其相关特点 ,指出要从积极的意义上视学术评价为一种社会建构 ,并且还要不局限于社会建构的视野 ,努力发掘非建构性的因素 ,同时对社会建构进行合理的再建构 ,通过各种努力来使学术评价向客观公正的目标趋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发展在知识生产领域引起的显著变革是官学的一统江山被打破,民间学术重焕生机,蔚然而成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道醒目风光,更成为考察乃至重写中国学术史不可忽视的一个新向度.三十多年来民间学术在当代中国的复兴,是中国社会转型及民间社会在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体现;民间社会是民间学术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学术自主性是民间学术的本质特征和灵魂,因此,法理意义上的民间社会的生成和发展对民间学术的前途及命运至关重要.而建构和捍卫学术的自主性,则是民间学术自身建设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8.
高丽敏 《云梦学刊》2006,27(4):37-38
中国现代学术承接近代而来,这点,毫无疑问;而近、现代学术史与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之间发生了分离,也是举世皆知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一个学术大国,建立一所学术文化博物馆是很有意义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学术文化及社会历史知识将通过实物陈列而由此得到展示.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也能由此得到实证和阐释.学术文化博物馆在设计上的独特之点是通过实物和复制实物给出一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中国学术史发展线索、认识史发展线索和知识积累系统.这个系统大致分为八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段钢 《云梦学刊》2012,33(4):16-18
学术发展突显一个国家的理性程度.从一个国家的学术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智力程度和社会自由度.同样,学术发展的状况也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和人文发展状况的反应.当前,中国学术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与障碍是当下社会环境和制度带来的结果.面对这些矛盾的现实,中国学术也将在社会的激流中有针对性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