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站新城建设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南站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广佛都市圈的中心地带,其服务辐射的范围可以覆盖整个珠三角和周边地区,为广佛同城化建设以至广佛肇经济圈内部协调和外部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其建设和发展中,如下若干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交通运输路线的合理布局与有效对接问题;利用高铁建设发展新兴产业的问题;现代服务业的优先发展问题;共谋商圈经济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问题;区域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从局部城乡一体化到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两个抓手,一个是城镇化战略,一个是都市圈发展的战略.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圈之一,应不断创新,大力推进珠三角高水平的城镇化,并促进大珠江三角洲成为世界级都市圈.应以一条城市主轴和三个城市群支撑大珠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大力推进广佛同城化,加强深港合作、珠澳合作.  相似文献   

3.
都市圈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层面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南京与各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通达。客观准确把握南京都市圈内部出行特征,有助于支撑都市圈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基于一般性统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高德地图API等多源数据,从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各市跨区域交通联系情况、都市圈内部出行特征、都市圈1、2、3小时圈覆盖范围及特征对南京都市圈内部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跨区域人口联系强度远低于市域内部出行,跨区域出行以东西向为主,毗邻地区出行主要分布于边界地区。南京都市圈1小时圈覆盖范围在21%左右,小时圈范围扩大主要依靠轨道交通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当前国家对于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要求以及产业、人口的集聚化发展趋势,轨道是支撑都市圈发展的重要依托。该文通过梳理现状国内主要都市圈轨道建设与运营存在的实际问题,剖析制约我国都市圈轨道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都市圈轨道制式、建设时序、站点开发、接驳模式、体制机制、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为我国都市圈轨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达梅 《城市观察》2011,(1):166-174
广佛同城化是一种新型的地方政府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两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也将具有示范意义。鉴于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广佛同城化要想走出现有合作模式的困境,一方面,必须要确定同城化合作的具体内容,没有合作内容,同城化就是虚假的;另一方面,还必须构建一套完整和有效的同城化合作机制,这是广佛同城化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稳定合作机制作保障,那么同城化合作将陷入空想之中。  相似文献   

6.
孙承平 《城市》2021,(12):3-11
都市圈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高级空间组织形态,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都市圈发展具有经济体量大、协同创新能力强、产业分工深化、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协同治理深入等特点,但是也面临着都市圈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产业协作不强、同质化竞争激烈、内部层级和分工不合理等问题,下一步应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调整都市圈内部结构,从产业链、交通一体化、协同创新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深入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破解体制机制顽疾.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产业区域化布局,围绕城市核心区的通勤范围在部分典型城市地区已突破市域边界,出现“周通勤”“边界通勤”等非典型模式。基于当前我国“双碳”发展战略,依托轨道支撑区域化客运出行成为必然选择。该文从需求特征角度识别都市圈轨道客流空间分布特征及轨道乘客需求行为特征,提出面向都市圈空间尺度的轨道体系,并提出相关时效服务指标要求,为都市圈及市域的快速轨道规划布局、服务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从理论研究上看广佛合作 我常在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下面的村里面也经常去.原因很简单,中国现实问题实际上发生在最基层,避免脱离现实.谈到广佛合作的问题,我一直比较关注,我想还是从理论研究的高度上琢磨一下.要从理论上把广佛合作、桂城芳村的合作互动,形成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雷郎才 《城市》2012,(1):26-29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要强化广佛同城效应,携领珠三角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实施《纲要》的突破口在于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而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广佛同城化".上述要求为广佛同城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广佛两市地缘相近,文化同源,人缘相亲,同城化既是两市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又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广佛同城将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者的历史重任,担当起推动珠三角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早在2004年就已经启动,2007年已正式上报国务院,但迟迟没有批复的消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推进不力有众多原因,其中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政治因素介入过多、合作的制度供给不足、合作的制度实施不力等是几个主要原因。那么,接下来就要从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保障制度供给充足、保障制度实施到位等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通过不断调整工业政策和适时进行产业升级,用4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并首创以工业园区为主导的开发模式,从而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标杆城市。本文梳理了新加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和空间布局的演变历程,并总结新加坡工业发展的经验,以期为当前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作为二三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的动态物化载体,必然反映出区域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内在联系颇值得探讨。本文通过系统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偏离度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剖析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对城市化的弹性影响,最后从优化产业结构的维度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工业投资的增长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投资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近3年特别是2008年以来,上海工业投资出现了增幅回落和强度趋弱的势头,高附加值产业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低附加值产业加快转移已经不可避免。既要保持工业投资在“调整、优化和提高”的基础上适度增长,又要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政府产业投资政策导向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上海工业经济发展和工业投资面临着两难选择。为进一步找准上海工业发展与投资的主要问题,选择国内粤苏浙津等主要发达地区工业投资情况作为比较对象。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在近3年工业投资方面,既有与上海相似的发展路径,也有与上海不同的发展举措和创新。上海工业投资可从中找到差距,找准问题,从而梳理出确保适度增长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在过去5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研究和分析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以及成功背后的动力和原因,可以为中国今天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科学发展》2011,(6):12-25
目前上海已呈现后工业化时期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也面临战略性转变,并呈现出特有的方向与重点。同时,产业对外转移已成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其趋势体现于规模扩张型、功能整合型和战略扩张型产业转移,并集中体现在一些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扬 《城市观察》2011,(3):163-169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探讨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分析导致当前产业布局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阐述产业布局对两型社会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产业布局发展的新的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重要抓手的上海工业投资,同样面临着调整投资方向、明确投资重点、转变投资方式和提高投资质量的艰难抉择。因此,对上海工业和上海工业投资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保持"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投资适度增长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上海"十二五"战略抉择,这就要求上海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从结构、组织、业态三位一体的视角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形成政府提供有效服务的方式与路径。同时,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双轮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双覆盖,总部经济运行的双重行为,体制机制变革中的双向深化,都体现了上海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本特征,理应成为政府产业政策调节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梁学成 《城市观察》2014,(2):125-131
以当前国内外文化产业大发展为背景,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评述,以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为例,对我国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研讨,提出以文化资源为驱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引擎、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为载体以及城市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内在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一贯十分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导向作用。基于以往产业发展思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十二五”期间上海产业发展应重点把握好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产业发展实践、产业转移与产业扩张、产业领域高新化与产业技术先进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等之间的关系。因此,上海“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不应是“十一五”简单的线性延续,需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强化“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高端化”,紧紧抓住核心技术、网络渠道、企业家、企业主体和政策支持等要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