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5年8月8日,“语言与民俗”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大会由辽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者和中国大陆20多个省市的专家出席大会,并提交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提要。大会围绕濒危民俗语汇现象研究、专书语言民俗性研究、地域性民俗语汇研究、以及透过语汇形式探究民俗心理根源四个主题进行研讨。一、对于濒危民俗语汇现象的研究对于濒危民俗语汇现象,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抢救研究濒危民俗语汇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焦点集中在“民间隐语行话”和“女书”这两种…  相似文献   

2.
风俗的形成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民俗,一是官俗。官俗与民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风俗大观。和民俗一样,官俗也有传承本能,一旦约定俗成,则轻易不能改变;其异变古今差别较大,且直接影响民俗的发展变化。在衣食住行用、婚嫁丧葬及礼节等方面,其复杂性不亚于民俗,且时代特性要比民俗鲜明。官与民自古以来就有严格区别,故民俗来自底层社会,而官俗则是上层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傩俗续论     
中国民间广泛传承的傩事活动,两千余年来都贯串着信仰民俗的中轴,由于信仰民俗在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影响十分深巨,因而以信仰民俗为中心的傩活动,不断向多种民俗事象幅射,特别是在中国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下形成多层面内容。本文拟就傩活动渗入游艺、人生礼仪以及乡里社会民俗等方面进行讨论,展示它在中国社会里所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俗宗教”是群体内对精神存在信仰模式化生活方式的集体表现,具有“信仰”与“仪式”两大体系,包含“民俗”与“宗教”两层内容,体现了宗教的核心要素。“民俗宗教”虽然与制度性宗教具有本质上和功能上的相同意义,但其未被建构在制度化的体制内,而是被排斥在国家认可的五大合法性宗教之外。实际上,“民俗宗教”是一种宗教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良好模式,其应与制度性宗教具有相同地位,应该而且有必要将其纳入制度化宗教系统。  相似文献   

5.
傩俗初论     
傩事活动之肇始就具有了信仰民俗的性格。民俗即是民风、习俗和风俗的意思。“民风”一词,始见于《礼记·王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即古代王者巡狩之礼,以诗观民风而知得失。至汉代,“风俗”已普遍通用。《白虎通义》引《尚书大传》云:“见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与俗,对讲互文。在民间的习惯、风气、土俗的意义上,用“民风”、“风俗”来概括,屡见于古代典籍。但将民间的风俗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民俗学,进行有关的理论研究,则很晚近。1846年英国学者W·J·汤姆斯提出了Folklore这一学术专用名词,原含有“民众的知识”及“民众知识学”的双重含义;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如“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c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这门学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Folklore的理解也不尽一致。我国学术界是在五四运动以后至20年代初,始将“民俗”作为学术专名用语。从民俗学角度来考察傩事活动的整个发展过程,无疑是傩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刘岚 《学术探索》2006,(4):118-121
鞭炮作为春节的文化符号已经延续了过千年,承担起了不可替代的民俗使命,承载着人们的寄托和感情,是一项百姓非常喜爱的年节习俗。鞭炮年俗共经历了三次沉浮起落,第一次是民国初年,由于国家政权变化交替,社会秩序的嘈杂无序;第二次是“九?一八”之后,国家面临厄运之际;第三次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由于环境的改变,燃放鞭炮造成了火灾、环境污染、人员伤亡等现实社会问题。通过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民俗活动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民俗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惯性。对于民俗活动,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预,必须尊重民俗应有的规律,适当调控,顺应民俗发展的历史,实现民俗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剃龙头"民俗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面貌,这一民俗现象具有强烈的护生目的性,与远古先民的生命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水文化的融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元宵节起于何时?为什么元宵夜要点花灯?元宵节要吃汤元? 中国汉朝以前没有“元宵节”,仅有楚先民通宵点灯,祭礼神祗的民俗活动。后来进京建立汉王朝的刘邦,把楚文化的民俗信仰崇拜也带到新的汉王朝中,《史记·乐书》记载:“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旦。”这正是“通宵点灯迎黎明”,由此逐步衍生成元  相似文献   

9.
<正> 民俗是一种人类群体(民族、氏族、部落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该民族的群体文化具有整体统一性,同时又有其有别于该民族其它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它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因为它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又有其时代断面的标志性;它既是民族群体风俗、习尚的共性稳定体,又是容易受地域、环境、气候、交通乃至周边其它民族习俗影响的个性杂合体。本文试图根据这一认识,以青海汉族习俗为例,就其建构的特点及其哲理意蕴作一点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的文化传承。任何民俗事象之所以能成“俗”、能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中为群体接受并传承下来,是因为它具有对该文化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指出的“在文化生活中和在语言中一样,选择都是首要的必然现象。”在各式各样可能的文化旨趣构成的巨大弧形上,“一种文化,它的同一性有赖于对这一弧上的某些片断的选择。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类社  相似文献   

10.
正当风和日丽、万物勃发的辛巳年四月 ,山东的年轻民俗学者刘德龙、张廷兴和正在北师大访学的叶涛来看望我 ,并送上一部他们的近作《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书稿 ,请我审改。说实在话 ,我对山东民俗学会是赞许有加的。这些年来 ,全国民俗学界的同仁们都高兴地看到 :山东省民俗学会队伍团结 ,学风端正 ,积极进取 ,近十几年来几乎年年举办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学术活动 ,并且多次承办全国性的会议和活动 ;他们那里主办的全国唯一一份《民俗研究》,水平质量不断提高 ,越办越好 ;山东是以民俗学会为主最早撰写完成《山东省志·民俗志》的省份之一 …  相似文献   

11.
一、规范道德风尚要辨风正俗公元初,东汉应助从当时的时政出发,在他撰写的《风俗通义》自序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即:“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姑且不论其讲这话的历史背景和主旨如何,单就其强调把辨析时俗风尚是非优劣以端正导向作为为政之首要这一思想而言,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值得称道和重视。民俗的社会规范、教化和调控功能,决定了辨风正俗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在成文法产生之前,民俗是唯一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习惯法。金文的“法”字,便是古代一种判案民俗的会意形象。即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3,(4):2+169-170
"礼与俗:近现代民间儒学传统与传承——以山东百村田野考察为中心"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项目主持者为张士闪教授。项目主体内容分为"学理考察"与"乡土实践"两部分。"学理考察"以对中国儒学发展史的深入研究与再阐释为前提,确立儒家文化传承中的礼俗互动框架,以此梳理中华儒学价值演化的民间民俗脉络,  相似文献   

13.
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有的极具生命力。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中原广大地区几种民俗的历史源渊和流传情况的考察,来探讨古代民俗的流传和影响,以及古俗和今俗的关系。 一 小儿衣物不夜露 小儿衣物不夜露之俗,是一种极为普遍的习俗,我国从北到南广大农村几乎都严格遵守这一习俗,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汉族居住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小孩的衣服、鞋帽、被褥,甚至包括手帕在内,夜里一定要收回,绝对不许露放于室外。虽然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民族文化中最基层的本质部分,是渗透在民族群体生活中传承性极强的世态风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永恒意义的内容之一。民俗具有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传承性。而这种传承性又使民俗显示出了与传承俱来的二重性:同源相袭的民族聚合力;认真仿祖毫无扬弃而致的陈腐性。同源相袭的民族聚合力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因为固守和沿用同一风俗,就自然地形成一种向心力,而使这一民族格外团结一致。认真仿祖毫无扬弃而致的陈腐性,主要是一个民族由于过于崇拜祖宗而严格效法旧俗的一切,就会使社风俗习惯在生活的发展变化中,因肯定旧有习俗的全部而否定新有风俗的一切,致使旧俗压制和扼杀生活中的所有不附旧俗的新事物,这就使旧民俗在新时代生活中成为一种阻力并以僵化的形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15.
通书是旧时民间通行的一种历书,其中载有吉凶宜忌、祛祟镇邪等方面的知识,为古人从事"择吉"、"祛祟"等民俗事象提供指南,是当时民间常备常用之工具书。明清小说中多有关于通书的描写。这一方面反映了相关民俗事象在当时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又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关,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其中,《玉匣记》是比较突出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李慧敏 《江淮论坛》2013,(6):163-166
方言与民俗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以合肥为例,一方面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合肥民俗在方言中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另一方面方言对合肥民俗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方言与民俗的发展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7.
"神"意象是一个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其定位为文学的文化意象批评,与神话形象、一般的文学意象、文学原型有区别.从神话传说、哲学宗教、民风民俗等不同的文化扇面对这一理论范畴的文化批评意义进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寻找民俗现象"意义"的过程中,民俗学的"语境主义者"发现,"文本与语境"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语境"的因素也是无法穷尽的。反思的民俗学转而关注"文本"被建构的过程,在"民俗过程"的整体中考察"文本化的政治"。"文本"重新成为"语境主义者"考察"意义"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杨东篱 《天府新论》2010,(1):123-126
民俗文化产业与“伪民俗”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产业化的民俗文化等同于“伪民俗”,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产业化民俗作为宣传、更新传统民俗的当代新民俗与歪曲甚至抽空传统民俗的当代“伪民俗”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其中后者目前呈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开发程度比较低,产业化的方式和水平比较稚嫩。为了纠正当前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化的这些缺点,使其尽量避免走向“伪民俗”,应该确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开发方式和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对文化的震荡通常是先引起沸沸扬扬的外来文化热,继而诱发蒸蒸日上的民俗热,看似两极的开放与寻根经常以双子星座或孪生兄妹的形式出现.因为专业的缘故,我更留意民俗热的各种表现.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造成急遽的社会变化的时代,人们普遍关注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俗,这是很自然的.应该说这也是民俗学长足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的民俗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留下了诸多不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