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天.我上的课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曹刿论战》。按教学设计。我采取了最常见的“读-译-析”三部曲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从朗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气,到翻译要对照注释运用“留、删、增、换、调”五字法,学生很“听话”。跟我的配合简直是“天衣无缝”。要到最后的步骤——评析人物了,我首先强调评析要做到“整体把握、细处揣摩”的要求。经过我有意识地引导。多数“听话”的学生表面繁华的讨论后,我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的指挥才能。”谁知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却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原来是几个平时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难道我说错了什么?仔细一想。应该没有啊。我完全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讲的啊。于是。我把其中的一个叫起来。问他刚才在议论什么.没想到这位同学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任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正>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述的是我由鲁出走后在中原诸侯列国的辗转过程。我缓缓走在前头,然后是我的弟子。我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得君行道”。一方面是寻找,一方面是拒斥。在春秋这个裂变急骤、格局未定的大变革时代,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我失去了许多机会,比如在齐国,比如在楚国。然而,我也主动抛却了许多机遇,如闻赵简子杀贤者便决然放弃入晋,还有公山不狃的诱惑,哪怕我有“为东周”的念想,还是不能与不道相苟合。我并非对鲁国没有感情,  相似文献   

3.
人生一壶水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们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惕自己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转头对弟子们说道:“快去取清水来,灌进这把酒壶里。”弟子舀来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观看。只见注水不多时,壶开始倾斜。  相似文献   

4.
半个“鲁”     
“鲁”有愚笨、迟钝的意思,如“这孩子鲁钝”,意思就是说,这孩子笨拙、不灵敏。  相似文献   

5.
齐文化与鲁文化之比较邱文山齐鲁,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为学慕齐鲁”之誉。齐、鲁文化以其不同的形态,对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整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关于齐、鲁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有元一代地方官员之世袭,大名路达鲁花赤唐兀人昔李氏即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其世系,第一代,所知者三:“束南玉钳部”、“举立沙”、“益立山”。其父辈,则三人:“玉里止吉住”、“答加沙”、“小李玉黑”。第二代,有“小李玉”、“阿沙”、“爱鲁”、“罗合”、“小钤部”。第三代,有“乞答哈”、“刺麻朵儿只”、“管固儿加固”、“教化”、“帖木儿”、“忽都答儿”等。其族属,东迁至“河东”又回迁“河西”的“沙陀”。其袭爵,“益立山”、“爱鲁”、“小钤部”、“教化”、“万奴”、“忽都答儿”、“野速普花”、“普颜”。究其长期存留类似“世侯”的情况,不能不怀疑与当地为窝阔台系封邑有关。除外,作为本文的“副产品”,还有一个接近原貌的“新”《李爱鲁神道碑铭》,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7.
重复是思想史上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只不过,在古典版本之中,重复更多地带有积极和肯定的含义,且将差异纳入自身作为内在环节。但到了机械复制的时代,差异的环节不仅日渐消失,而且重复也日渐成为一种时代的症候和焦虑。现代哲学试图以“生命”和“体验”来对抗机械复制,但当机械复制进一步演变为数码重复这个极端形式之后,这些尝试似乎也日渐失效。由此就有必要如拉鲁埃勒的非哲学那般,首先回归到数码之数字本性,以“一”作为本原和原理来探寻“反数码”的可能性,以及重构主体性的真正位置。当然,拉鲁埃勒关于“一”之为一的思辨仍然还有不足之处,比如“思”之效力到底应该如何实现就是一个难点。我们尝试从代码和思辨实在论的角度进行批判性回应。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交合点:巴金思想的人道意识孙丽君面对世纪之交学术界掀起的“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使我感兴趣的是:既然“人文精神是对抗市场与物质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解毒剂”,为什么我们不能深刻反思一下“五四”以来鲁、郭、茅、巴、老、曹等新文学巨匠们建构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9.
亚鲁王族旗是亚鲁苗人死后由亡者的内亲(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制作的覆盖于死者脸部、胸前并陪葬的一块绣上图案的土布。它是亚鲁苗人灵魂皈依祖先的富足国度里认祖归宗并被“祖奶奶”接纳的标识性神物,是亚鲁子孙身份的象征。族旗形式多样,图案主要由刺绣和剪纸构成,纹样寓意源于《亚鲁王》史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美学价值。其艺术表现形式及内涵与东部、中部方言区苗族完全不同,是这支苗人在其民族历史特有文化形态下的表达和外化。  相似文献   

10.
鲁西北地处偏僻,人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农业产业链普遍表现为“短、窄、薄”的现状。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产业链拓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鲁西北农业产业链的拓展迫切需要高校发挥“立地”指导的作用,通过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合理育人、用人和引进人才,以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为鲁西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从百革园到兰味书屋》一文中说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这是鲁.迅12岁至17岁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地方,并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2.
鲁国文化与孔子、三桓李启谦“春秋”时代,鲁国有“三桓”。所谓“三桓”,就是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三家是鲁桓公之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故称“三桓”。“三桓”之间虽也有矛盾,但他们一致的地方更多,因之,基本上是同一类型的政治势力。他们联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介绍四川藏区“鲁”体民歌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对“鲁”体民歌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了一些探讨。其结构多为多段体,每段又多为四句或三句,每句有六、七、八个音节不等。内容除情歌外,都可以演唱,有诉苦歌、思念歌、赞美歌等。尤以赞美歌最为丰富。由于红军长征曾路过四川藏区,赞美歌中有不少歌颂红军的歌,是一大特色。艺术特点有直陈、比喻、对比、夸张、排比等,均具有藏民族特有的个性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华魂》2014,(2):23-25
长发及腰 【语源】简化自“待我长发及腰”,出自一对情侣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中学时期,另一张是穿学士服的毕业照,女孩从短发到长发,两人的爱情一直继续。有网友配诗曰:“你陪我从齐肩短发到腰际长发,那么我陪你从纯真青涩到沉稳笃定。”并作评论:“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据网友考证,“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的出处为小说《十里红妆女儿梦》。  相似文献   

15.
“发展极”、“增长点”与“回浪效应”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极”、“增长点”与“回浪效应”理论评述韩立民1“发展极”(DevelopmentPoles)的概念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Perrex)等人于1955年提出的。佩鲁是法国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同时也...  相似文献   

16.
<正>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公与之乘”一句,我对课文后边关于此句的注释有异议。请看课文后边的注释:[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词,他,指曹刿。(见初中课本第五册)很显然,此句的注释是把“乘”当做动词“乘坐”讲了。我以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乘”(shèng)在古代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相似文献   

17.
今天是儿子的十周岁生日。 早晨我正在厨房做饭,听他在里屋叫我:“妈妈,我要问你个问题。”听他郑重的口气,我笑着过来了。他问:“世界上什么东西跑得最快?”咳,这算什么问题。我随口答道:“火箭。”儿子说不对。我说:“光。”他还说不对。“那你说是什么?”“思想呗!因为思想可以立刻将你从北半球带到南半球。”嗯,有道理。他又问:“什么东西最高?”我答:“天最高。”他哈哈大笑:“不对,是心最高!”呵呵,是啊,“心比天高”嘛。看来,这小子有点思想了,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18.
齐鲁文化考辨周立升蔡德贵一、齐之为齐与鲁之为鲁今天属于山东省管辖的这块地方,素称齐鲁大地,也雅称“齐鲁之邦”。这是由于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分属于齐国和鲁国管辖和统治。齐国和鲁国都有很丰厚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影响。但由于鲁国产生过历史上最伟大...  相似文献   

19.
目前被国内种子界炒得最热、最奇特的小麦新品种—多枝穗分33,已被我于94年秋从山东省阳谷县鲁西科普服务中心引进试种两年,最终严重减产,0.8亩几乎颗粒无收。可见,一些良种场,良种研究所在自办的内刊上宣传说;“……这一分枝型能不受气候、地域及栽培条件影响而能稳定遗传,适应性广,南北小麦区均可种植……”是极为不妥的。 94年秋,我根据山东阳谷鲁西科普服务中心给我寄来的一本《种籽世界》介绍,从该中心邮购了0.5公斤“分33”小麦种子试种了0.08亩田。虽然因种子邮来太晚,在立冬后五天才播下地,但由于我通过精心栽培和管理,还是获得亩产达501.2公斤的  相似文献   

20.
六年前,我们曾写信向叶圣老请教,叩询他的名和字取义于何书。叶圣老在回信中说,绍钧是名,“是家长取的”;圣陶为字,“是中学时期一位老先生给我取的。他说从‘圣人陶钧万物’一句而来。此句出于何书,至今我还不知道。”我们查了一些古书,也没有见到“圣人陶钧万物”的记载。但《史记·鲁仲连邹阳传》和《汉书·邹阳传》都有类似的说法:“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这或许便是那位老先生给叶圣老取名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