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身体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虽不是中心话题,但他对零点之身与作为“双面神”的身体的现象学描述,却代表了由身体所触发的一股反柏拉图主义努力的开端;海德格尔对身体问题的现象学分析,是隐含在他对以“手”为标志的各种感性生命活动的理解之中的;梅洛-庞蒂通过身体图式与肉的本体论构想,完成了与柏拉图主义的彻底决裂。有了肉身的显现,本体仍然可以在场,但却不必借助于神目之光的照耀。  相似文献   

2.
“构造的先天”概念不仅是胡塞尔前期的静态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构成其后期发生现象学探究的引导线索,因此,构成先验现象学系统发展的关节点.“构造的先天”概念在胡塞尔思想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在于:(1)揭示了先验还原与现象学构造之间的内在关联;(2)揭示了先验自我的本质结构;(3)揭示了先验还原与本质变更之间的内在关联;(4)揭示了对象性之观念的和先天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舍勒将现象学看作是对本质与此在问题的考察,这种考察可以划分为实事现象学、行为现象学和关联现象学。在他看来,对本质性领域的通达,就像胡塞尔在其认识论中通过一门理性认识的感知学说来进行一样,在价值论中也可以通过一门情感行为的价值认定学说来实现。舍勒认为情感活动先天地指向特定的价值对象,而对价值的认定在实事现象学的意义上只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质性;只有在行为现象学之中,亦即在接受性的情感行为之中才直接给出其意向相关项:在意向感受之中给出单个价值内涵,在偏好或偏恶之中给出更高或更低的价值,在爱与恨的行为之中给出价值的等级秩序。而在关联现象学上价值的本质性联系却奠基于一种纯粹质料的秩序,也就是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后者的功能化才是价值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的基础。于是,价值认定依赖于价值存在。由此,舍勒的价值论面临着各种内在困难与外在误解也正根源于未能清楚阐释这种纯粹质料的秩序及其奠基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情感现象的研究是舍勒现象学的一项基本工作,情感先天论则是其情感现象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康德形式先天论的现象学批判以及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修正,舍勒试图确立情感现象独特的先天内涵,并揭示出感受、偏好和爱在价值认识过程中的先天法则及奠基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是毫无收益的事业吗?这个在现象学运动史上由冯特(Wihelm Wundt)所引出的问题,一度引起了该运动二号人物马克斯·舍勒的高度重视.舍勒先后几次著文反驳冯特的批评.他以一个现象学家的直观立场,对"否定判断"和"同语反复"在现象学表述进程中以及在本质直观进程中的可能意义作出了深刻的分析.鉴于"本质直观"对现象学思想而言的重要性,我们在此剖析一下舍勒的反驳意见,应该是饶有趣味的.同时,这对理解舍勒思想的特色,对理解舍勒思想与胡塞尔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显现”概念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现象学最直接的交汇点,他们都将“现象”的原初意义理解为“自身显现”,这既体现了三者在“回到事实本身”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也彰显了现象学理论谱系的相互关联性。但他们对显现内容的理解却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理论的自足性。胡塞尔强调“纯粹意识”之显现,将“什么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转换为“如何显现”的现象学问题,开创了现象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者自身之显现”,将“现象”从意识领域拓展至整个存在者领域,实现了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而阿伦特则强调“人之复多性的显现”,揭示了现象学所隐含的公共维度,实现了现象学的政治转向。  相似文献   

7.
莱维纳斯并非现象学家,其聚焦于伦理主体的他者哲学,批判了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还要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摧毁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比胡塞尔主客体认识关系更加原初,从而抛弃了其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意向对象的结构,他还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此在说和共在说,建构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8.
范民 《人文杂志》2002,(4):36-41
本文通过对胡塞尔《大观念》中价值现象学的研究 ,揭示了胡塞尔价值现象学对于存在等问题的贡献 ,以及胡塞尔价值现象学的不足与其现象学哲学得失的内在关联。因此 ,胡塞尔价值现象学提供了理解其现象学的有利视角。  相似文献   

9.
一般概念的抽象问题一直是柏拉图以后哲学的古老包袱,对于它的不同回答,凸现了心理主义和逻辑主义的哲学分歧。胡塞尔在澄清数的概念起源中,发现了意识的范畴直观(本质直观)能力,并由此走向了现象学道路。而感知问题是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哲学的主要分歧点,胡塞尔的感知理论在其现象学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本文就数的概念起源和感知分析的案例,简要地勾勒出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现象学的奠基者胡塞尔的现象学又具有非现象性。现象不是存在者的呈现(表象),而是存在的呈现。现象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超越性的。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论和还原论,企图揭示存在者的本质,从而违背了现象的本质,没有实现存在显现的任务。因此,应该从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的角度批判其先验主体论,从存在论的超越性角度批判其本质还原论,而这正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问题。现象作为存在的显现,只在审美体验中实现。因此,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走向审美主义。我们应该建设审美的现象学,完成存在显现的哲学使命。  相似文献   

11.
观念、对象与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观念、对象与方法三个方面来概括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观念上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 ,他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达到了本质现象学的立场 ,又通过先验还原获得了先验自我 ,从而走向了先验现象学。不过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胡塞尔现象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 ,即通过直观而不是抽象与推理把握到观念性的本质存在。最后 ,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及其意向性结构。本文的结论是 ,胡塞尔在先验自我与交互主体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因此未能超越唯我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张猷 《兰州学刊》2013,(1):18-21
马克斯·舍勒以对伦常实践和宗教现象的的现象学分析而3名于世.在他看来,现象学是一门能够将一切先天本质之物揭示出来的学问,因此实践行为中个体与之打交道的价值本质也能通过现象学的方法阐明.文章拟澄清舍勒对现象学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3.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米·杜夫海纳(M·dufrenne),其基本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杜夫海纳研究“悬搁”、“还原”、“意向性”理论,主要吸收了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一书的思想,他对胡塞尔后期先验现象学和早期心理描述现象学的不同有细心的把握,他在主客体二元对立之中趋向于“主体与客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整体。他同意梅洛·庞蒂的看法,认为感觉引导我们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互为存在条件,主体依赖于客体,客体也依赖于主体。他坚持唯实论却又认为审美对象的物的存在依赖…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在批判旧形而上学的同时,却成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一方面,黑格尔运用概念辩证法有效地消除了前人在认识与对象关系上的陷阱;另一方面,他的概念辩证法本身却成了新的更大的思维陷阱,并由此构成了汇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努斯神秘主义于一身的"黑格尔的语境".胡塞尔对认识与对象矛盾这一"麻烦问题"加以现象学还原,以期获得对象的本原的被给予意义的明证,但他却未能如愿地消除认识与对象之间的鸿沟;海德格尔消解了黑格尔对概念的偏执而经验到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朝着胡塞尔所开辟的现象学道路,直通先验自我的生存论根源,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化为此在(Dasein),从而显明了走出黑格尔语境的希望之光并给后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实在问题在现象学形而上学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该问题或是作为现象学开端就需要克服的障碍,或是作为现象学追求的最终目的,但无论如何该问题都在规定着现象学的方向。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从一开始就要悬隔实在,而后在纯粹意识基础上重新将之构造起来。海德格尔则将提出实在问题看作哲学的耻辱,根本上将之消解为存在者的一种存在方式。只有在舍勒的哲学中,实在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其哲学中的积极问题。在其进入现象学之后,更是尝试在现象学上用抗阻来阐释实在。在最后舍勒还基于对实在问题的探究,确立了意欲与冲动的基础地位,在现象学上恢复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论题,并批判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开创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另一种新形态。舍勒后期的实在思想成为当下讨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17.
笛卡尔主义是以身体为目标的现代化规划而成为适应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作为笛卡尔主义者的胡塞尔始终在唯我论立场描述身体之维 ,同马克思相比较 ,缺失以“需要”和“自然”为标志的生存论之维。因而 ,胡塞尔以意识为本位的身体现象学 ,对身体的描述无非像施蒂纳一样 ,做了又一次想象或抽象。当然 ,作为方法学的身体现象学 ,无疑有助于增进对处于环境中的躯体的总体理解 ,从而克服各门学科对身体的纯科学化理解的非人性弊端。  相似文献   

18.
毕波 《社会科学》2023,(12):40-50
自从《逻辑研究》时期开始,胡塞尔就将时间性与非时间性作为划分实在对象与观念对象的标志。但是,观念对象的时间性问题涉及一个两难:一方面,如果观念对象是永恒的,那么它就无法与具有时间性的意识之流发生关系,因而就不再是“对象”;另一方面,如果观念之物与意识流发生关系,从而成为意识的对象,那么它就会由于沾染上时间性而丧失永恒性,进而不再是“观念的”。胡塞尔指出,我们可以从时间性出发理解观念对象的永恒性,即将之理解为“全时间性”或“随时性”这种“殊胜的时间形态”,借此他成功摆脱这种两难局面。但是,在胡塞尔论述观念对象之时间性的相关文献中,并无法找到他对这种“殊胜的时间形态”之构造问题的专题讨论。为此,我们结合时间现象学与先验逻辑学这两个问题域,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从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出发,通过对胡塞尔意识概念界定的分析,可总结出胡塞尔三大意识定义:(1)主体作为意识自我所具有的现象学特性;(2)对象性内容为"对象体验";(3)对外感知对主体与内容的联接方式的"内感知"。通过研究19世纪"意识"概念的争论,可理解胡塞尔的意识概念及其内在关系,发现胡塞尔意识定义的内在结构——意识概念并不等同于意向性概念,只有建立在意向性基础上的意识概念,才是真正的胡塞尔意识概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