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也许有人会问: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房子,养老是没有问题的,可只有一套房子的怎么办? 其实,有一套房子也一样能够以房养老.  相似文献   

2.
左永刚 《家庭科技》2014,(10):49-50
"你留下房子,我为你养老。"国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4年7月1日起,讨论已久的以房养老保险业务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地试点实施,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以房养老政策终于落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以房养老看上去很美好,尤其是对一些丁克家庭和空巢老人来说。  相似文献   

3.
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逐渐向小康型住房目标迈进,我国目前每年新建城镇住宅约1.5—2.0亿万平方米。人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讲的就是住房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住房之小康,关键看两房,两房者,厨房与茅房也”。相比之下,厨房更为重要,“厨房是住宅的心脏”。这个观点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并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建设部还专门编制了《小康住宅厨房卫生间设计通则》,对厨房的面积,上下水、通风、电气、设备等作了明确的要求,所以,认真探讨一下住房中的厨房建设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一 上海住房制度改革开始起步,房改成为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按照这次“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房租提高一倍,分房配售债券的同时,出售廉价房,有助于建立住房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也有助于抑制对住房的过度需求,可以缓解上海的住房矛盾。房改后,建立了公积金制度,一年可筹集公积金5.76亿元,可以多建100万平方米住房,增加住房的供应量。公积金有助于理顺住房建设资金的借贷渠道,也为建立分期付款购买住房的消费信贷机制提供了可能。因此,公积金制度是房改的一大突破。从  相似文献   

5.
也许有人会问: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房子,养老是没有问题的,可只有一套房子的怎么办?其实,有一套房子也一样能够以房养老。方案一:“卖房”。老人可将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子女。每月可从子女那儿得到一笔退休金补助,而子女也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下父母的房子。这种养老方式更加增进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方案二:以房换养。当子女的生活也不宽裕时,  相似文献   

6.
现世贾宝玉     
房价一轮比一轮高涨,隔壁小区已经没有500万以下的房子.人们,特别是男人们,叫着养家或者准备养家的男人好辛苦,一脸愁云惨雾不堪入目.直到我来到京城,认识了几位杰出男青年,突然发现原来也有没房没车没女朋友的"三无男人",生活得轻松愉快乐无忧.  相似文献   

7.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化分房已快步向我们走来,房价部分下降和各种贷款政策向居民倾斜,个人购房需求逐渐增大,那么有哪些住宅适合工薪阶层购买呢? 解围房 是指政府为解决本地城镇居民的住房困难,专门修建的用于解决特别困难户的拥挤住房问题的住房。特点是设计适用,开发成本低,减免了部分费用,价格在市场上比其它类住房要优惠。特困户购买的解困专用房,除具有使用权外,还拥有部分产权。 安居房 是指国家为了推动房改,由国家安排贷  相似文献   

8.
房子的奴隶     
去年,我们家花光了半辈子的积蓄,买了一套按揭房。本来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足够我们三口之家居住,可当看见邻居都在屋顶花园上搭建新的建筑物,我们也在屋顶上进行了扩建。于是,一家三口拥有7间房、  相似文献   

9.
无效遗嘱     
为了一套房子.一对亲姐妹在母亲去世后打起了官司。张老太去世后只留下一套价值28万元的房子。依照《继承法》规定.老人的两个女儿对这套房子都享有继承权。于是妹妹找姐姐商量如何分这套房子,最后却闹得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10.
住宅是人类居住其中的具有一定容积而又相对封闭的客观实体。从物质形态观察,住宅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而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对自然空间进行再创造而生成的人工空间,从价值形态观察,住宅是建筑行为的产物,它物化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是人类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住宅作为一种满足人类需求的消费品,与其它消费品相比,除了具有由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一般共性外,还具有固定性、耐久性、多功能性、价值的外露性等特性。 居住者对住宅的使用就是住房消费。人们的消费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吃、穿、住、用、行等几种基本方式,住房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实行住房制度的非商品化,造成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住房消费问题成为整个消费中最难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外老年人住房发展的特征,介绍了国外老年人住宅在政策的引导下从居住、护理等角度进行设计,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的经验,重点分析了美国、日本等国家老年住宅在政策变化、住宅特征与老年人居住模式、护理需求等方面的结合,以及保障性住房的适老性导向等对上海的启示。根据上海老年人口变化趋势及住房规划特征,从政策引导、保障房建设和旧住房改造的适老性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对于进一步促进上海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逐步实现或者正在靠近“小康”水平。居住条件则是小康水平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十年规划)提出的小康住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住宅使用面积,每人为12m2;二是住房成套率达70%以上;三是居住环境要有较大改善。家家拥有一套小康住宅,人人享受温馨、祥和的生活,这已成为亿万人民关心的问题,它必将成为住宅设计的新的焦点。一、目前住宅设计的特点及启示当前,我国住宅设计的总的特点:一是政府决策方面要求,“到本世纪末居住生活水平要有明显改善”,并积极推行住房体制…  相似文献   

13.
住宅问题是工业社会中事关民生和社会安全的重要问题,住房保障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民国时期住房保障以抗日战争为界,前一阶段视住宅问题为劳工问题的一部分,政府初步探讨了本国的劳工住宅发展思路;后一阶段则视住宅问题为战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住宅问题为一项集长期性、经常性、基础性等特征于一身的重要社会问题,重新定位住房保障的任务和具体措施,并从立法、政策等方面提出长远解决住宅问题的蓝图。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住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弊端凸显,这不仅与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不相适宜,而且制约了公积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总结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变迁历程,分析了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中暴露的突出问题,论证了建立国家政策性住宅银行的可行性,在结合当前社会住房保障融资困难的现状与借鉴国外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组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为国家政策性住宅银行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后,南京住房短缺、地价暴涨和房租腾贵现象日趋严重,给城市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房屋纠纷造成了军政人员与市民,以及房东与房客之间的紧张关系;普通市民居住质量堪虞。面对房荒,官方采取了投资兴建住宅、奖助市民自建住宅、管控房租和保护房客承租权等措施予以应对,但该市"荒房"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城市社会矛盾也因居住两极分化而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注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目前房价过高的形势下,加强廉租房制度建设,一方面能够为解决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关联行业发展、增加未来市场房屋供应量带来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应抓牢国家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机遇,主动进行供给干预,解决瓶颈制约,逐步完善廉租房保障体系,最终让缺房而又买不起高价房的百姓都能为廉租房所覆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作为人们生活“四要素”(衣食住行)之一的住房也被推进了改革的洪流。那么,为什么要改革住宅制度?住宅向来由国家统分统配,现在为什么要作为商品出租或出售?住宅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本文拟浅析之。一、索源住宅是人们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耐用消费资料。因而,住宅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整个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  相似文献   

18.
住房保障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社会民生问题之一。在由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共同构成的既有住房保障体系之外,公共租赁住房(简称公租房)作为一种解决城市"夹心层"住宅问题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具有引导住房保障制度转型、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各地方公租房制度基本内涵的归纳分析,揭示了土地供应创新、公租房REITs融资、地方性法规冲突、执行监管困难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问题,并对其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住宅消费中的私人品与公共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波 《学术研究》2006,(4):45-47
住宅消费是人们衣食住行中非常重要的消费项目,不仅是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满足,也是追求消费需求层次提升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含对土地和建筑物的消费,还包括居住消费中会涉及的一系列私人产品和社区公共产品的消费,特别是其中的价值互动关系,值得我们去研究。一、住宅消费涉及的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范围住宅消费是人们满足于居住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经济行为,它属于温饱型需求的一部分。一般而言,居住场所是人们工作之余休息的地方,也是给人们归宿感的重要消费品。住宅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中一套房子,还是展开许多消费行为,例如吃饭穿衣、亲朋交…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融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寅 《社会科学家》2013,(1):70-74,87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标志性的重大民生工程,而公共租赁房将是未来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力量.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融资所遇到的问题和特点,借鉴国外公共住房建设的融资经验,结合上海首个市级公租房项目--馨宁公寓的调研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综合分析几种新型融资模式的优、劣势及其在理论、实践和经济上的可行性,认为PPP模式运用于公租房建设融资不可行,而REITs和ABS模式的可行性较强,另外建立政策性银行等也将是可行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