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有的认为黑格尔是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囤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起,被认为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直接渊源;有的则认为黑格尔的美学不过是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环,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远不及康德的美学,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应是康德——席勒——马克思。笔者认为意见分歧的症结之一,还源于对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本命题的理解和评价不一。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如何正确评价黑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如何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曾经指出,黑格尔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黑格尔美学关于艺术典型理论中的“这一个”就是这宏伟大厦中的珍宝之一。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中心,它规定艺术作品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艺术是熔铸成的美,它光彩夺目,令人倾  相似文献   

3.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既是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观,这个定义从“理念”和“感性显现”两个方面的统一揭示了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就是形象论。并且对艺术情感本质论的"激发情绪"说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悲剧美学理论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贯穿于黑格尔关于悲剧根源、悲剧发展、悲剧结局的悲剧美学理论的始终,是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本质理论的具体化与特殊化。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美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关于雕刻美学所占的比重虽不算大,但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雕刻这种艺术符合黑格尔的美的定义。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大部分是从对雕刻艺术的研究得出来的。大家知道,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理性内容这一基本原则推演出来的。理念属于内容方面,感性显现属于形式方面。理想的艺术,应当是理念的精神内容和感性的显现形式二者达到高度的统一。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只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因此,艺术就分成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而与象征型艺术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是建筑,与古典型艺术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是雕刻,与浪漫型艺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他关于自然美的论述当然也毫不例外。尽管他把自然美排除在他的美学范围之外,但他毕竟对自然美作了一些具体论述;尽管他轻视自然美,为了论证艺术美取代自然美的必要性而分析自然美,但是,因为他的中心出发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强调理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黑格尔的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形神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原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以形写神”的观点相契合。在精神与形象的关系上,二者都既注重精神,又不忽视形象。并探讨了二者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普遍商品化社会,唯有把审美形式作为中介物才能够拯救文艺的真理,而文艺真理是物化社会的真理之光。这种审美形式观本质上是审美形式的中介论。它既区别于现代西方美学的形式本体论,也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作品形式的观点。从哲学方法论看,这种审美形式观根植于早期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中的人本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资本主义物化和异化的批判、黑格尔哲学逻辑学的批判精神及其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心理学思想方法,这些不同学派的庞杂的思想方法,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与抽象辩证法的基础上获得统一;从美学的继承关系看,它也是对以康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形式美学批判继承的结果;从文艺学方面看,它又吸收了俄国形式派诗学的文艺形式本质观的个别观点,并批判吸收了现代派的文艺形式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曾这样高度评价黑格尔:“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①然而,对他美学思想的评价,在美学界却有分歧。有人认为,黑格尔美学集德国古典美学之大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来源之一;也有人认为,黑格尔美学仅仅是他的神秘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一个环节,美学理论成就远不如康德,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来源,其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②理解不同。笔者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对黑格尔美学作了一点…  相似文献   

10.
邓以蛰艺术美学思想的西学归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以蛰的艺术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基石,运用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等现代西方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在融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换,形成了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审美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来界定艺术和艺术美,如果扬弃他的“理念”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以其作为艺术用感性形式显现的生活现实和人的思想情感存在的虚体符号,便可见出艺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状态的超越,以及艺术创造对于艺术创作者的自我创造和对于现实观照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希腊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是美的、和谐的艺术,充分深刻地表现了一种真正无限的绝对精神———"自由"。黑格尔把"自由"作为"理念"的本质,认为艺术美就是"理念"追求"自由"、达到"自由"的产物。希腊艺术的"自由"精神,折射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希腊艺术成为黑格尔美学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理论基础之上,邓以蛰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学理论尤其是黑格尔的艺术美学思想来观照中国的传统艺术,从而在艺术本质观、艺术方法论上实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超越并且建构了富有本土话语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把美学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称美学为“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的哲学”。这意味着美学的科学化不仅仅是一个名称问题,也可以说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关于美育,他虽然没有专著,甚至也没有专门论述过,但这并非是他对美育的忽视,而是由于他把美育和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十分重视席勒的《美育书简》一书,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十分强调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他的美学自然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美学具有社会学美学内涵,它揭示了美、艺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在本质上的辩证统一性。黑格尔认为,美、艺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形成于艺术家的理性直觉。这不仅可以启发我们正确地认识审美与功利在本质上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黑格尔所谓的理性直觉是认识性与实践性、理性与感性、集体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客观全面地把握这一理性直觉思想,有助于我们在后理论时代中正确地把握文艺、审美的人文理性特质,有效地防止后现代反理性思潮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内容上,黑格尔哲学表达的是绝对理念,而在形式上,尽管黑格尔哲学不具有与自然物相似的直接感性,但它却具有间接感性。因此,黑格尔哲学就既具有感性形式又拥有理念的内容,从而可以认为哲学美在黑格尔哲学中是存在的。从黑格尔整体思想上也能合理推出这一观点,同时,这一结论也能从黑格尔有关文本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研究“美的理念”怎样通过“感性形象”来显示自己,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美的理念”纵贯黑格尔美学的全部,具有统管一切的作用,因此剖析“美的理念”,对于了解黑格尔美学及其特点,评价其作用,是有裨益的。 (一) “美的理念”并不是黑格尔的独创,它最早源于柏拉图。柏拉图认为,客观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和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因而不“真实”;只有抽象的一般的美,才是真正的存在。他把这种在具体事物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般的美叫做“美的理念”。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8.
论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从视听知觉中感受到的和谐。艺术不仅以和谐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美,还以冲突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真。美学无法把感性之美与理念之美统一起来,故而无论以感性之美还是以理念之美作为基石,都不能竖立起完整的艺术大厦,反而把艺术变成一种畸形哲学,所以,真实的艺术哲学与以“美”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9.
“礼乐之和”是儒家对关和艺术本质及价值的思考,是儒家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的理论抽象。“礼乐之和”体现了美和善、情和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多方面展现儒家实用功利主义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和实践派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解审美关系,创造美学把美的规律混同为艺术创造方法,都未能对美的规律作出科学界定。从主体对象性感性活动的过程来揭示审美关系的生成,从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来追溯审美关系展开的根源,从主体生命活动形式与其情感应答的内在联系来考察审美关系的形态,从主体间性来理解审美关系的本质,美的规律应当是:确证主体先进本质力量的实践活动的感性形象、形式,与主体心理快感之间的本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