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桂凤 《社科纵横》2012,(6):111-117
揭露、批判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理论缺陷是马克思哲学无法回避的思想任务,也是马克恩哲学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前提。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感性直观主要有以下三大缺陷:感性直观的非中介性遮蔽了自然的属人性质;感性直观的纯客体性原则带来了人的主体性迷失;感性直观的非历史观点导致了历史唯心主义。感性直观的这些理论缺陷主要根源于费尔巴哈对实践的“不了解”及由此带来的实践“空场”。  相似文献   

2.
郭艳君 《学术交流》2006,2(7):16-19
“自然人”是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的基本理解,其中贯穿的核原则就是感性原则。马克思正是借助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开始了对旧哲学的批判。他不但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原则,而且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将其与理性原则统一起来。正是在这种统一中,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阐明了人之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刊发了张盾先生的大作《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从马克思哲学的视角看》(以下简称张文)。①该文基于马克思哲学的视角,以现代性问题作为思想背景,论述了黑格尔以理性与现实相和解的时代精神,认为黑格尔以此批判了康德形式的真理,重建了康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由费尔巴哈崇拜转向费尔巴哈批判经历了四个阶段: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主宾原则"和人本主义方法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应用;马克思由抽象人的观点向现实人的观点转变;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发生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在研究中逐步确立了实践劳动的观点,受施蒂纳与受赫斯思想影响等。这一转向是马克思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复杂思想关系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实现两次变革的显著标志,是马克思制定"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历史"的唯物主义出发点的理论土壤。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深受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刻影响.进一步而言,是在扬弃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因而,其理论底蕴和内在逻辑潜含在它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之中.青年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理论并非空中楼阁,其直接思想理论来源在于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来自青年黑格尔派主体性哲学的思想影响很大,正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体性原则蕴含了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之出发点.透过鲍威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主体性观点,可以发现其与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之内在关联.因此,青年黑格尔派对于马克思而言,是可以超越却不可绕过的.毕竟,在给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影响方面,青年黑格尔派是不可或缺重要一环.对于马克思立场鲜明地与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决裂进而猛烈批判的过程,可以看作是马克思自我清算哲学信仰、自我超越进而前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是以“和解”概念为核心的现代性话语传统的开创者,他不仅意识到现代性的内在分裂,而且自觉把“和解”作为理性的目标。然而由于形而上学的重负,黑格尔并未实现其哲学承诺。在他之后哲学进入一个后形而上学时代,现代性的诊断与和解的可能性不再是一个思辨哲学问题,而是历史实践问题。现代性话语的社会理论化以及激进的实践论转向开始于青年黑格尔派,并最终在马克思那里得以确立。“和解”问题既是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也是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学界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解和解读,目前仍存在着诸多观点上的分歧。尤其是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立场、原则问题上,学界并未给出明晰一致的阐释和解答。事实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立场是非常鲜明的。马克思通过哲学、社会理论、理性形而上学和资本的逻辑等不同视角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并且,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根本原则,内在于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原则,体现为历史生存论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是现代性建构的思想前提。这一“控制论式思维”也是现代性发生危机的根源。控制主体理性、控制中介工具和控制客体秩序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三维一体”的现代性控制图式。从主体性控制向主体间性控制图式的转换,是与早期现代性向晚期现代性阶段发展相对应的,反映出作为现代性思想前提的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内在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实质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批判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从批判地分析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入手,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分裂基础上现实的人的基本的生存状况,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以及这种状况是如何根源于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本质,从而既确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也拟定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基础,并为阐明其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思想的三者同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并开启了超越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哲学道路。马克思在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实现了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展开了辩证法“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澄清”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构建当代人类的实践的辩证法理论,既需要深化对“形而上学的恐怖”的批判,又需要深化对真理-规律-客观性的探索,坚守“反形而上学”的“形上追求”。  相似文献   

11.
重置理性的路标:哈贝马斯现代性批判之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佃来 《求是学刊》2005,32(2):32-38
哈贝马斯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来看待现代性问题的。他对现代性的批判 ,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个方面指向社会现实层面 ,另一个方面指向思想层面。就前者而言 ,他批判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现象 ,主张以交往理性来改造被扭曲的现实生活世界 ,以此解除现代性困境 ;就后者而言 ,他反思了自黑格尔以来的哲学家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方式 ,主张在破除意识哲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互主体性的交往理性原则来思考现代性方案。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批判话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又有它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9,(4):29-36
不深入反思黑格尔形而上学体系所隐含的差异意识(或经验之差异维度),就无法深入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张力,马克思所实行的实践哲学转向也就是无法理解的。马克思在"解放"和"批判"的意义上接受了黑格尔的差异意识。差异意识是近代形而上学到实践哲学转向的认识论和存在论基础;差异意识预指着人之存在与对象之存在,以至存在自身的共同的原初发生;存在本身之原初发生的超越性是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主客体二元分裂是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即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彰显于近代西方哲学,并集中表现为认知主体性。这种认知主体性哲学的创立者是笛卡尔,此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主客体不断分裂以及力图在理性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基本态势。笛卡尔的"我思"把外在世界设定为客体并与自我意识处于分裂之中;康德试图通过"先验意识"来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而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又进一步导致理性的界限;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出发,走向了绝对精神,致使人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变成了理性的认识过程。综上,主客体二元分裂的难题在认识论哲学的范围内不能得到解决。因为认知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导致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占有性的个体主体和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国家理性是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是"绝对的神物"和"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国家理性通过中介环节即等级要素统摄着君王、官僚和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国家理性的实质:黑格尔的政治国家是从概念推演而来的,是作为主观实体性的政治信念;黑格尔为国家理性所做的概念推演,主要目的在于为现实的普鲁士王国寻找哲学根据.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对黑格尔的国家观展开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迈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淑梅 《求是学刊》2013,40(1):40-46
批判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构成马克思文化观的一个独特视角。马克思立足于感性实践说明思想观念,批判近代形而上学对一和多、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关系的颠倒,对阶级利益对立的遮蔽。古典政治经济学用"等价交换"遮蔽人与人的矛盾关系,为资本主义制度做论证,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但也指出资本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文化的作用。在当代,西方文化从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走向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但它们与形而上学仍有一定的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价值指向,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西方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楠明 《学术交流》2001,1(1):12-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关联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站在马克思哲学立场上来看,自柏拉图至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理性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的历史,其中感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柏拉图首先把感性与理性割裂开来,从而通过贬低和排除感性的办法来建立具有贵族化的理性主义传统.在近代认识论中感性处于被动状态,在古典能动哲学中感性处于抽象状态.这些感性的遭遇是导致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主要原因.追思感性的遭遇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化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中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安启念 《求是学刊》2015,(2):1-10,188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在寻求"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的头脑的"这一问题的答案中形成的。遵循马克思提示的思想发展逻辑,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形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这同时也是他的历史观。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是他用费尔巴哈的物质的人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对其辩证法进行创造性解读的结果,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及其意义的论述给了马克思重要启示。在当时,即1844年,马克思以为自己的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误解了费尔巴哈。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误解进而使人们误解了马克思自己,以为此时他的哲学思想还没有最终形成,他还是费尔巴哈的追随者。这一误解至今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