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熹的"正统"观可通过两方面来表述:一方面,通过在政治格局上将民族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一方面,通过"道统"的传承谱序,将文化的继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以此来消除民族政权对南宋"正统"地位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在朱熹的伦理精神范畴中,仁义为先、义中生利、忠信为本及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等伦理精神原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它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义利兼顾、诚实信用、取信于民、执政为民、公正廉洁等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国家走向市民社会的需求,对于建构当代诚信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熹是崇慕陶渊明的典型。陶渊明淡泊名利,超然于名利之上,同时又有浓厚的儒学修养,恪守儒家人伦道德,经历困厄而坚贞不屈,这受到了朱熹极力赏识。基于特殊的诗学观和审美倾向,朱熹崇尚以自然诗风为尚的陶诗,并提出了将陶诗作为“诗之根本准则”的主张,他在任上寻访陶渊明遗迹,并作咏陶诗歌咏之。出于对陶诗的热爱,朱熹在诗歌创作中模仿陶诗,表现出陶诗影响下的自然之风,且屡次化用陶诗,这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朱熹对陶渊明的推崇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在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朱熹哲学,有助于厘清中西哲学的同与异,同时将朱熹哲学推向当代哲学。根据西方知识论三元定义:真、信念、确证,进行朱熹哲学的分析,可以发现朱熹对知识的观点:知识的真包含了价值意义的善,信念的培养可以通过养气来实现,知识的确证却主要是以体认的方式来证明。  相似文献   

5.
从伦理学角度,审视休闲、休闲伦理的概念,阐述休闲的伦理原则和休闲活动的道德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选择积极的休闲方式和接受休闲体育,论述休闲体育的意义以及休闲体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与古希腊哲学家视休闲为崇高的生活和目的本身不同,中世纪的休闲从属于对上帝的信仰。休闲被看成神给予人们的恩赐,与劳动一起成为侍奉上帝的手段,中世纪的休闲理想从古希腊人的合德性的沉思生活变成了基督教在信仰基础上对上帝的虔诚默观。  相似文献   

7.
知行观上的先后轻重问题,朱熹通过阐明"行重知要"、增益"格物致知"、强调"致知力行不可偏废"等,继承二程且有重大发展,由二程的知本、知重而行不为轻,演绎发展成为力行为重、知不为轻,或者说行重知亦重的行知并重、相须互发的知行统一观,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理学儒学以修养工夫论为特色的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8.
朱熹的阅读教育,是为了实现“明人伦”、“穷天理”的目的,以培养巩固封建统治所需的各种人才。朱熹提倡整体阅读与反复玩味的辩证观照等阅读方法,并将阅读看成直接影响个体的智、愚、贤、不肖,以及国家治乱兴衰的重要因素。朱熹认为,阅读者只有兼备立志、勤苦、专注、虚心、勇猛五种品质,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朱熹的阅读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0.
朱熹辞赋作品体现了理学家在\"得君行道\"之外的泽民之举和忠君爱国之情,在理学家的辞赋创作中具有典范意义。在形式上,朱熹的辞赋多选择骚体,一方面取法乎上,另一方面,这一选择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世纪的朱熹和18世纪的戴震,是中华儒学历史长河中的两位大儒,都有丰富而突出的民本思想和表现.由于其所处地位不同,所处时代不同,民本的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探析这种不同,可以加深人们对其历史地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宗法思想是朱熹<家礼>与田愚<艮斋礼说>的核心,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宗法思想的核心.朱熹<家礼>中的礼仪形式,也正是为贯彻和执行宗法制度服务的.每一个家庭和家族都应该按<家礼>的标准来执行,做到长幼有序,贵贱有等,各守名分,进而统驭整个国家的社会秩序,使其全部纳入天理的轨道.田愚同朱子一样,不仅注重宗法制度,而且还有所发挥,发前未发为多,即是在<家礼>的基础上有所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朱熹讲学 ,白鹿洞书院之精神始有以特立世间、垂宪后世 ,而朱熹穷于仕途 ,志不得伸 ,亦欲藉鹿洞讲席宣示其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4.
15.
朱熹理学范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了朱熹理学中无极、太极、阴阳、理、气、天理、人欲、混沌、社会秩序、格物致知、阴阳互根、理道、义理象数、理一分殊、性体分用等范畴,并把这些范畴按照朱文公之意串联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理学的"范畴之网",以探索理学的本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初读朱熹     
综述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考证朱熹为官清廉的历史事实。文章认为,朱熹在抗金派与投降派的矛盾、理学与反理学的矛盾、清正为民与腐败集团的矛盾这三大矛盾中从事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并成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思想家,重视教育、躬行不懈、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的教育家,具有民本思想的爱国廉政的好官。研究朱熹,进行批判继承、合理扬弃,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朱子对其用意的探讨是非常小心谨慎的。首先,对于《论语》中所提到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朱熹虽然不十分同意,但还是迁就其表面意义小心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此李侗提示朱熹应更加深入理解孔子的微言大义。其后,在对“父母唯其疾之忧”、“亦足以发”及“子张学干禄”等含义的探讨中,朱熹更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李侗的点拨,朱熹的思维逐渐开启,从此开始综合各家文化之精髓,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朱敦儒是南宋著名词人,从其诗词可以看出:他高度重视休闲的自由之价值,"出红尘"、"胸中无事"、"会良朋、逢美景"的休闲伦理观,展现了对人格美的推崇;他的人格美形态可提炼为"闲旷",并通过旅行、游猎,赏花、种植,弹琴、垂钓,饮食、睡眠等休闲活动选择审美方式,达到了高雅而非高蹈,通俗而不庸俗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 (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的矛盾;其道德伦理学说建构的起点是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探索;其伦理学说的基本框架是:围绕“成德目标”(理想人格)对“成德工夫”作重点阐发,形成以解决本体论问题为前提、突出道德认知、致知与力行并重的道德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20.
朱熹与呈坎     
文章从三件事情上回顾了朱熹与徽州呈坎的历史渊源,对朱熹所题呈坎双贤作了重新诠释,对罗汝楫、罗愿等人作了重新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