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词"问"引出动作对象,活跃于现代方言.这个介词来源于动词,在连动结构中虚化.它一度在通语领域十分活跃,后来被介词"向"替换,仅存于方言.其衰变原因是语义范围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英语话语标记语之构式语法分析——以"I mean"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78-83
话语标记语"I mean"有多种语用功能意义.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试图把 "I mean"作为一个构式来研究,分析其形式、意义、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I mean"的形成是一个语法化的结果这样一个假设,是从第一人称的动补构式[verb+complement]语法化为话语标记语构式[discourse marker].构式语法可以成功解释语法化的诱因.这样的分析可促进运用构式语法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同时也显示出构式语法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祁从舵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3-117
从语篇角度对唐宋口语化文献里的句式"与么则Q"进行考察,认为该句式是一个表示推论关系的紧缩句,与语篇前项组成对话语篇模式IRF(M)"问题-应答-推论-(验证)",表示言说者在当下语境中根据已知情况推断出所体认到的未知情况,具有语篇后续(终止)和认知推导两项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的来源问题,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汉语言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汉语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总结、梳理近百年来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对于认识现代汉语"的"来源大有裨补.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至汉这一历史阶段内,中国的话语形态经历了由"语"到"说"的嬗变过程,"语"这种场所,是以西周时代以来的社会制度为依托的,可以说是一种"安定"的话语场所;与之相反,"说"的场所则不再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处于失去西周时期那种秩序的社会之中,要捕捉住心情多变的听者的心理,"说"的对谈就要磨练话语技巧.因此谈说者们为了吸引心情多变的听者们,在凝炼种种技巧的同时,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小说这种文艺形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7.
"五四"启蒙主义话语的形态与思维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人在思想启蒙的实践中,以“医生”、“导师”的身份和姿态,确立了作为启蒙主体的话语权威形象;借助于决断性甚而不乏独断性因素的表述形式,他们对启蒙的意义进行了理性的阐释和激情的发挥,“五四”启蒙主义话语的思维特质也由此形成。本文着重讨论了“五四”启蒙主体在权力意向和便于为启蒙客体所理解的意图下为追求“明晰”的言说效果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揭示了具有明显二分法思维特性的二元对立话语模式所处的历史语境以及它与启蒙主义传统的内在关联,从而对“五四”启蒙话语的理性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反思中国法学界的"权利话语"——从邱兴华案切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法学界稳居支配地位的"权利话语"在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维度上都存在严重的功能缺陷,不仅时法律规范缺乏解释力,而且无力指导法律制度的设计.在关于邱兴华案的讨论中,"权利话语"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几乎完全忽略了保护精神病人抗辩权所必需的复杂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9.
韩春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
版画是明代后期书坊主推销通俗小说的重要手段.从创作主体看,版画是画工、刻工和书坊主共同创造的产物.从通俗小说版画"话语"功能的多声部特征看,一是辅助读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具有叙事功能;二是寓含着画工与刻工对小说文本的艺术理解和再创造,具有再现和隐喻的功能;三是体现着书坊主的商业意图,具有推销产品的广告功能.明代后期金陵版画结合建安派和徽派版画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派版画,在刊印质量和艺术成就上与苏州、杭州等地小说版画一起代表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画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0.
简论西北"花儿"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功能,没有社会功能的艺术形式是没有生命力的.本文揭示了"花儿"赖于流传的五大社会功能,即抒情功能、娱乐功能、交际功能、教化功能和民俗功能. 相似文献
11.
话语标记语的识别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春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首先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语样本对话语标记语的概念进行解释,然后根据Janet M.Fuller提出的两条识别标准对话语标记语辅以实例分析,并指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以及其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提出话语标记语实际上是对Leech的礼貌原则的补充,最后提及它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几点。 相似文献
12.
13.
语法化是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了”从开始只能跟延续性情状的动词组合到能够和终结性情状、静态性情状的动词组合的过程,就是“了”语法化程度逐步增强的过程。“了”的语法化在语义和读音两方面都体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征,在方言里,“了”语法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读音形式,一般情况下,语法化程度越高,其读音形式越简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美剧《纸牌屋》第一、二季的字幕语料库,以《纸牌屋》第一、二季中说话者所使用的话语标记语So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话语标记语So的语调变化特点及其语用功能对语篇衔接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所研究语篇中,说话者在使用话语标记语So的语篇衔接功能时,降调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调类型;同时,话语标记语So的语用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语调的辅助. 相似文献
15.
16.
刘海洋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5-86,96
本文以范.戴克、戴炜栋和Givon(1993)的理论为基础,借助英语访谈节目中的真实语料,探讨了话语标记语and then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构建话语连贯和缓解言语交际中信息间断等语用功能。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分析and then等话语标记语在交流中的实际作用,以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7.
在篇章中,"的确"具有一定的衔接作用,这是"的确"的句法位置不断前移的结果;在篇章中"的确"处于两个相关联的句段中间,前后有语音停顿,具体使用中有一些变化形式;衔接功能主要表现为确认、解释和预示转折.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9.
话语标记语是近年来语用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面子缓和功能.它可以缓和人际间交流过程中话语双方面子的威胁,使交流更加和谐、顺畅,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流行词语"惊艳"在不及物动词的基础上,形容词和及物动词用法大量增加,形容词成为该词的主要语法性质.语义在原型语义基础上,通过同类属泛化、异类属泛化、虚化和脱落、语义降格等手段实现了扩展."惊艳"一词的流行与变化,反映了语言与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共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