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淑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2,(4):122-126
唐代最善于博采外来文化 ,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其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和世界性。唐代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期中国文化的成果 ,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进而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化。服饰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服饰的共赏性、直观性 ,有完全呈外共睹的特点 ,便于更直接 ,形象地交流学习。唐装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服饰中最具特色 ,丰富多彩的服饰 ,是因其融入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胡服。胡服的流行极大地丰富了唐代服饰的内容 ,进而使唐装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 ,以至于从总体来看 ,历代服饰都难以逾越这座高峰 相似文献
2.
崔向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战国时代,社会变革贯穿始终,而这些改革又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战国中后期,赵国武灵王进行了一次以军事为中心的改革,创建新的兵种以适应新的作战方式,以此来实现富国强兵。本文试对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瑾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8-31
唐初至唐玄宗开元时期,朝阳墓葬中的胡服女俑所穿袍服分为圆领、翻领和交领,与高发髻、垂髻、冠和帷帽组合,“衣如其人”充分反映了这一地区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圈层地区的互动关系。这些胡服女俑既揭示了在唐代胡汉交融社会文化环境中胡服突破尊卑与性别而盛行一时的独特历史现象,又展现出营州地区作为游牧与农耕长期交错过渡地带对女性的影响与形塑,还反映了在唐朝政府对营州地区统治过程中“顺其土俗”的包容性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4.
史学界长期以来对“胡服骑射”改革的认识局限于这是一次革新赵国军队战服、进而革新作战方式的军事改革。事实上,“胡服”是使胡人顺服、化服,“骑射”是在华夏地区首次出现将骑与射相结合的战法。“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国以政治为先导、以军事为目的、以文明为代价的一次全面改革,赵武灵王通过全面接纳胡人礼仪风俗,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刻意穿着胡人的各种服饰,加强胡人对赵国的认同,进而招纳胡人骑兵为赵国所用。“胡服骑射”显著提升了赵军的战斗力,军事效果非常明显,但并非赵武灵王改革的全部。 相似文献
5.
孔艳波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58-61
清朝统治者较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更加关注满族的家庭教育.究其原因:统治阶层出于维护和加强满族统治的需要,保持满族民族特色及加强军事力量的需要,满族子弟出于个人从政入仕的需要.满族的家庭教育对提高满族的民族素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陈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6):81-82
唐代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极度繁荣的时期,国力的空前强盛促使唐王朝对于外来文明采取开放政策。唐代前期的女装形制具有显著的特点,如上衣下裙、胡服、女着男装及袒露风等,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性和深厚曲文化内涵,其非凡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7.
李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Z1):46-4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时,也使整个世界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场冲击中,挑战与机会同在,包括了经济秩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特别在伦理道德方面,社会进步与道德发展的二律背反问题,引起了德育的新问题,德育改革,培养能力,成为当今学校德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学校各项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龙头和基础 ,事关教学、科研主体改革的成败 ,事关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就高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约束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 ,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丁海军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2):31-32
政府会计作为公共财政建设和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术界的重视。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在于制度本身的变革,责任的实现,更需要深入分析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等学校考试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人才培养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 ,考试不仅仅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 ,应该利用其对学习产生的反作用力或“回流效果”,达到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目的。为此 ,必须对考试目的进行重新定位 ,以创新思维进行高等学校的课程考试 (包括考试管理 )改革 相似文献
11.
西汉南越王赵佗,是河北历史上最早走向岭南、并建立政权的政治家。他于秦始皇时代率军南下平定杨越,之后任龙川县令。秦失朝纲、群雄逐鹿中原之际,他审时度势,腾骧而起,以南越武王雄冠百越。不仅在汉代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成功扮演了一个智慧的角色,而且和集百越,俯身开拓,扎根岭南,建邦立国,在岭南大地矗立起一座不朽丰碑,成为河北永世的骄傲。 相似文献
12.
朱德东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1):91-9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赵树理的成功是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农民和农村生活题材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并且在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独特的成绩 ,因此 ,对赵树理现象的探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维英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赵孟兆页在元代画家中地位最高,名声也最为显赫,是元代新画风的重要开启者。他的“古意”是对以尊重人性为主体的老庄精神、魏晋精神的复归。针对宋末元初日益颓废的画风,赵孟兆页提出了“作画贵有古意”的绘画主张,积极发扬晋唐时期清远、古雅的艺术风格,开启了元代绘画的简淡之风。他大胆地“引书入画”,增强笔墨独立的表现意味,将造型与写意相结合,深化了书法性绘画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明初岭南诗人赵介的生平、结社与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恩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12-17
赵介是明初岭南的重要诗人,是南园诗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名列“南园五子”是理所当然。他的现存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全面反映了他的生活方式、个性性格、学术修养、思想观念和处世态度.并形成了其独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金捷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2-74
赵吉士不但是才略卓凡的贤宦,还是博学正直的学者、长于吟咏的诗人。他处于朝代更替之际,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政治思想。表现如下:认为明朝实亡于党祸,吏治败坏是明亡主要原因,虽有亡国之恨但并没有将矛头完全指向清朝;对待"民变"的态度是分而治之,剿抚分明;对待明遗民的态度是毫不避讳,与之交往并为之列传。从赵氏身上能映射出处于那个时代的士人们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6.
葛刚岩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6):768-773
关于《文子》中“平王”的身分,自古以来,说法不一。通过检对八角廊《文子》简文,我们发现其中保留有两处“天王”的记载,通过对“天王”一词的考证发现,简文中的“天王”是文子对谈话对方的称呼用语。《文子》中的“平王”应是周平王宜臼。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小说的人文精神是受"五四"新文学精神的陶冶和解放区民主政治的影响,以及对农民兄弟赤诚的爱意而形成的.它的内涵是热情塑造农村新人形象,大力为党的优秀干部立传,展现新时代农村的生活,抨击封建残余势力与封建腐朽思想.它的意义是使人觉醒,获取人的价值与尊严,使人为之有了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论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孟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5):90-95
宋代临济禅师大慧宗杲曾经猛烈批评当时的“默照禅”,研究者多认为是针对曹洞宗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笔者考察这是误解。从禅法的角度,宗杲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根本不同;从宗杲与真歇、宏智彼此关系的角度,宗杲对二人的评价很高,并称赞了他们的悟境和禅法。在宗杲看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二乘”的“禅病”。对该“病”不仅宗杲给与了批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也作过批评。 相似文献
19.
蔡熙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3):66-69
在西部苗族丧葬仪式上口头唱诵的活态史诗《亚鲁王》塑造了美轮美奂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铜鼓文化的殉道者、能征善战的女英雄、女性神力形象和管家型的妇女群象等,每一类女性形象都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20.
论赵树理及其创作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凌芝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
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里程上,具有超前独创的成就,决非“低层次”地对农民的“艺术迁就”;他的创作方向,体现了我国现代文学审美追求的逻辑发展,因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走向了世界;他的众多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品味、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