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龙,龙!凤,凤!——穿越历史烟云,高高飞翔在中华民族浩瀚心宇中的精灵.你能完成对它们原型的破译吗?根据文献学、民族学、民俗学、神话学、文字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全息研究,我惊奇地发现:中国古代的神龙是兽、虫、鱼的共名,是月神的象征,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而神凤是鸟、隹、禽的共名,是日神的象征,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龙凤同源考     
考古中玉龙和玉凤共出的现象,以红山文化为最早。对于探求五帝时代各原始部族问的关系而言,这种现象当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一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可知,崇拜龙的原始部族与崇拜凤的原始部族曾生活于共同的地域空间,二者曾经结成过婚姻联盟。龙凤文化经过几千年的衍变,沉淀于今人的意识中则表现为龙指男性,风指女性,龙凤结合成为典型的异性恋象征。实际上,这是人们在潜意识里对于上古龙部族与凤部族间联姻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龙”字探源──神龙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周黎民自古以来一直备受崇奉的龙,高贵、尊严、神奇。人们祭祀它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昌盛,六畜兴旺。它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同时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亿万炎黄子孙,同为龙的传人。龙与中国文化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的龙母故事中 ,普遍存在着一个断尾化龙的情节 ,断尾———化龙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结关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 ,表现出明显的母题性质。从深层意蕴来看 ,动物化龙象征着对生命凡俗性、有限性的升华与超越 ,而断尾母题则是生命“过渡仪式”的符号表征 ,隐喻着人只有通过某种仪式才能完成角色转变、人格转变、精神转变 ,使生存方式与生命形态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其生成依据则是蝌蚪成蛙这一自然界少有的以脱尾为表征的生物变态现象  相似文献   

5.
生殖崇拜是人类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古代彩陶纹饰中也存在这一文化现象,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的孕妇裸像突出女性肥硕的乳房、臀部和圆鼓的腹部,充分地表出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赞美和崇尚;因鱼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纹饰中以鱼象征女性,表示对女性的崇拜。母系社会后期,先民认识到只有男女相交才能产生后代,于是出现了男性崇拜,如纹饰中以鸟象征男根等。  相似文献   

6.
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象征秩序由预先确定的社会与性的作用以及构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结构组建而成。在男性社会中 ,象征秩序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在电影文本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将女性符码化 ,即异化为色情消费的对象以及将女性拥有的多元意义削减为单调的同一性。鉴于此 ,女性电影就具有了共同的特点 :反色情、破除概念 (单一性固定模式 )。对应克莱儿·姜斯顿以及萝拉·莫薇早先提出女性电影必须是对抗电影 (counter-cinema)的论点 ,女性电影不断地进行着摆脱男性的目光 ,坚持以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角看待自我的实践。从《罗曼史》等多部女性电影中 ,我们不难看出女性电影文本中女性的语言与意义逐步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龙,华夏民族的象征。5000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它被诗吟过,被歌唱过。尽管从古至今,从来没有人能够破译龙的密码,可是我们依然追求和向往着它。古之“叶公好龙”的典故,让我们遗憾不已,但今日“与龙共舞’的画家魏振武却让我们无须再去石雕、石刻、彩绘里苦苦寻觅龙的踪迹,从他笔下的水墨画中,我们就可一睹龙的风采。那摇头摆尾的龙,那气势磅礴的龙,那色彩斑斓的龙,那戏珠玩耍的龙………在他的笔下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画家魏振武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非常喜爱,从70年代起,他就开始潜心研究古今中外有关龙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壮族的青蛙图腾中有着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固然不错,但一概而论,却未免以偏概全.其实,图腾作为一个历史、动态的人类学事实,其中的性别意识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人类从母系向父系的发展,青蛙图腾亦由女性神格向男性神格变化,并最终完全去神话化.就与壮族青蛙图腾有关的蛙婆节和人们对青蛙的称呼而言,反映的就是一个男性逐步取代女性而女性由神化逐步去神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探讨《盲刺客》的颠覆性书写方式,揭示作者在颠覆传统西方男性句式基础上所展现的女性的诗性话语,在颠覆传统男性文学二元对立基础上建构的新象征秩序,在颠覆传统男性叙事基础上呈现的女性思维,并揭示颠覆性书写背后的深层次目标,即展现女性真实的内心和生活,为女性写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势被男性所取代 ,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和延续生命的工具 ,女性不甘心处于这种地位 ,就要抗争、驱逐以菲勒斯为中心的象征男权的秩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几个具代表性文本的细读与比较,可发现两性叙事中,“恶女人”形象酷似的表象下,沉潜着本质不同的性别立场与现代性追求。男性叙事中强烈的启蒙诉求背后,凸现了男性现代性性别立场的犹豫与彷徨。在女性文本中,“恶女人”之“恶”是女性意识的象征,鲜明的主体意识、女性生命意识已成为女性话语的明确追求,这种性别意识的现代性追求在文化层面上承续并丰富了“五四”文学开启的启蒙现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12.
古老的蛙崇拜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文物,一是神话与民间信仰,两者互为表里.古蜀王国金沙遗址蛙型金箔与马家窑彩陶蛙纹有着传承关系;蛙型金箔象征了蛙崇拜祭祀仪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蛙崇拜南传与彝族先祖由蜀入滇相联系.古蜀王国在源于马家窑彩陶的蛙崇拜南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农村女性婚外恋个案研究,我们发现,农村女性的婚外恋是一种寄居在家庭外壳下的情欲模式,且这种情欲模式已经呈现出物质化与享乐主义的特征。在熟人社会中,她们通过婚姻家庭获得乡村社会的认可与满足其合法女性的象征资本;同时借助婚姻的外衣,她们又在婚外恋中追求着优雅、体面的享乐恋情。处于这样的夹缝位置,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生活环境造就了女性的牢笼处境;另一方面,对精英男性的经济依附以及优于底层男性的婚姻市场优势,构成了女性情欲实践的结构性基础。在象征资本、经济资本与熟人社会的复杂建构中,农村女性情欲模式的行动策略,呈现出农村女性的半自主的性别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未曾存在过龙的图腾,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误谈",这是不了解龙产生的历史及龙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历史记载、考古事实等都证明,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祖伏羲、女娲,到炎帝神龙氏、黄帝轩辕氏,直至夏禹一族均为龙图腾——龙之传人;中国南北许多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都是龙。龙是中华凝聚力的象征、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龙的演变及其内涵禹建湘娄底师专中文系“龙文化做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我们数千年来华夏,…··总之,龙是我国的立国象征”(闻一多《伏羲考》)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中的一个核心因素,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指出在非洲殖民地"父权中心主义"社会文化中,不仅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扭曲的.小说中特纳夫妇最后的悲惨命运说明了在父权社会中男性统治对自然和女性的摧残.而女主人公玛丽在生命最后对自然的留恋也象征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初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几件画有人面、鱼、鹿、鱼网纹的彩陶盆.此后,宝鸡北首岭遗址、临潼姜寨遗址等也发现类似的陶盆.姜寨遗址中还见到鱼和蛙同绘在一个彩陶盆里.近30年来,仰韶文化遗迹内同类母题的彩陶图像不断被发现,人们对于人面、鱼、蛙等彩陶图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对人面纹图像已发表过的意见,有龙虱说、人面说、文身说、鱼神说、头上装饰飞头丰收说和水中摸鱼说等等.多数意见认为人面纹彩陶图像象征图腾崇拜或图腾婚姻巫术活动,主要是以原始人类捕鱼等经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考察龙文化的时候,发现了龙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元件——马文化。汉代王充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论衡·龙虚》)。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画龙虽非马头,而那颈领上所飘动的马鬣却是显而易见的,它渲染了龙的英雄气。且龙那昂首向前的样子,仍存留着马腾跃飞进的态势。古人也常称马为龙,如: 《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