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任保平 《唐都学刊》2003,19(2):147-150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逐步来临 ,不仅使人类经济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而且也使人类劳动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 ,创造性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使创造性劳动与非创造性劳动的区分更加明显。因此 ,界定创造性劳动的内涵 ,分析创造性劳动的特征 ,区别创造性劳动与非创造性劳动 ,对寻找经济持续增长的途径、从分配关系上调动创造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创造性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重、进一步拓宽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高峰 《社科纵横》2005,20(5):117-118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一裁两审”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个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的不同,初步设想了中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新模式,该模式在减少争议处理环节,防止行政干预,增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权威性等方面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是什么因素创造了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桁林 《浙江学刊》2003,(3):149-152
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积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而技术进步归根结蒂也来源于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 ,因此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更进一步地 ,资本积累本质上也是劳动积累的结果 ,是劳动积累在特殊生产方式、特殊生产形式上的具体体现。这样 ,我们就将经济增长过程还原为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并分析它在具体生产关系中的具体表现。资本积累从劳动积累中分化出来 ,从而实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 ;而从劳动积累到资本积累、再到更高形式上的劳动积累 ,则是实现长期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新  龙彦 《浙江学刊》2002,(4):211-216
本文从国家性质对于劳动性别分工的意义、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劳动分工的互动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性别分工变化的多种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国近20年来的妇女劳动或劳动性别分工研究进行了反思性的考察。在强调用劳动的性别分工代替原有的单纯对妇女劳动的研究,以及发展本土化的劳动性别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找出一种适合自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劳动思想作为促进时代发展的基础思想由来已久,但在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存在对劳动特性把握不准导致劳动被“弱化”、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等情况。为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应直面现实,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避免理论层面空谈,全面夯实实践效能;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劳动教育层面的全融合,进而实现对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提出劳动教育是为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的劳动教育,是为打造融合式教学体系而增强的实践性劳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为基准而展开的综合性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日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劳动损害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建立一套由劳动法与侵权行为法互相配合调整劳动侵权法律关系,以工伤保险补偿与劳动侵权损害赔偿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判令雇主、承包人(承租人)、非法用工主体、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下的股东、具有重大过失的相关劳动者等承担劳动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劳动损害救济机制,对于解决前述问题就尤为必要与急迫。  相似文献   

7.
日本渔业劳动力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出现了数量的锐减、老龄化程度加深等严重问题.随着渔业劳动力资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大量女性被推到渔业生产的前沿,广泛参与到渔业生产,促使她们成长为支撑家庭型渔业经营的重要力量.但同时渔业女性面临诸多问题,如家务劳动与渔业劳动双重负担的问题;劳动不被认定为生产性劳动,而是低技能型的辅助性劳动;渔业女性的贡献被轻视和忽略,劳动不能得到适当的经济评价.解决渔业女性面临的问题,赋予女性权力是日本渔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在劳动关系中存在劳动合同签订重视程度不够、劳动保护措施不力、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等问题。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已成为影响企业、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社会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主要是发挥政府、企业、工会以及工商联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洋  刘欢 《学术交流》2023,(2):76-87
平台经济的发展加速劳动关系变革,成为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催化剂。不完全劳动关系在助推平台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认定标准不明确、主体地位不平等、劳动基准保护不充分、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对平台经济下不完全劳动关系进行法律规制,需要明确不完全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使不完全劳动关系从业者身份得到正确归类;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弥补平台经营者“算法”独决机制导致的恣意妄为的短板;加强劳动基准保护,以劳动“三分法”分层配置劳动者法定权益;完善不完全劳动关系从业者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双向促进。  相似文献   

10.
钱宁 《社会工作》2014,(1):11-17
劳动关系是工作世界中最基本的人类关系,也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工业化时代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和工作世界社会秩序的有序化发展。在中国社会经济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建立劳动关系治理新格局,不仅是建构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战略性要求,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探索中国工业化时代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内容。而对于企业社会工作来说,如何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总体性的战略转型过程中发挥其和谐劳动关系、改变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资本、弱劳动”关系总体格局造成的不平等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地位和参与性、推动工业社会秩序发展的作用,无疑是一项需要深入探索的重大社会议题,也是社会工作参与工作世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平台劳动是共享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劳动形式。随着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平台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建立了一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平台职业性别分工体系。这一体系不是对原有自然性别分工的延续,而是对原有分工体系的社会技术性重构。相较于“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然性别分工,互联网平台的性别分工更具隐蔽性,这种技术控制造成了现代女性的劳动异化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性别分工理论中,消灭分工的根本手段是消灭分工的异化属性,而互联网平台劳动中的性别分工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分工的异化属性,给消灭性别分工并实现人的解放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3):138-142
安德烈·高兹指出资本主义因受经济理性的驱使必然破坏生态环境,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是相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进行经济理性批判和生态重建。高兹批判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指出核技术具有独裁主义的性质,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同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联系在一起的,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危害时,提出劳动的解放意味着时间的解放。  相似文献   

13.
胡忠俊 《创新》2021,15(2):29-38
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劳动形态、劳动客体和社会关系的虚拟化进程,劳动从现实的劳动转变为虚拟的劳动.劳动虚拟性主要体现为劳动手段的"数字化"、劳动场景的"网络化"、劳动工具的"智能化"和劳动指向的"创造化".虚拟劳动产生的内在动因在于劳动主体自身特定的需求满足,虚拟劳动产生的外在条件是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信息时代虚拟劳动的具体形式包括科技研发劳动、信息化管理劳动和虚拟资本的投资劳动.虚拟劳动的特征表现为生产性、交互性、价值性和创造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劳动虚拟化过程中要防范劳动关系的矛盾与对立冲突;防止虚拟资本通过投资活动控制实体产业进而剥削剩余价值;预防劳动者的身心发展片面化、畸形化,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根本症结在于当前劳动教育中对劳动教育感性维度的遗忘,即忽视了劳动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它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是人的生命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人追求自由的根本途径。因此,摆脱劳动教育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唤醒感性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感性维度,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坚持劳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人的劳动价值意识、劳动精神面貌及劳动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时代新人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高校应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和角色期待开展劳动教育,通过提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时代性的认识,引导大学生体验积极的劳动情感,激励大学生磨炼坚强的劳动意志,帮助大学生掌握良好的劳动本领以及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共同体等途径着力开展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6.
王功敏 《探求》2004,(5):79-80
过去人们一直关注劳动能力,而忽视劳动能力的释放。事实上,劳动能力释放和劳动能力是两个概念。劳动能力释放是劳动能力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能力释放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3):65-72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蕴含在他对以往一切"生产劳动"思想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展望的构思之中。他以对他之前各个学派生产劳动思想片面性的批判为起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逻辑,设想了未来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存在形式,阐述了生产劳动理论的现实价值旨归,形成科学完整的生产劳动理论。沿着马克思研究生产劳动理论的逻辑思路与方法,结合当前中国的生产劳动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坚持以劳动的本体性为前提,以"共享"发展为目标,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合理结合来印证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必要性,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8.
所谓劳动产权主要是指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享有收益的权利。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劳动产权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分析,他们都承认落实劳动产权有利于解决劳资矛盾,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主张劳动者应该获得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利益分配权利,企业应该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但是,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劳动产权的认识在理论依据、实现基础和实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经济发达地区一直都是矛盾纠纷的多发区。这表明越是经济发展就越需要重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走在前列,构建劳动关系有成功的经验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压力,需要重视和加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改变了早年以"内容广泛的实践"为中心概念来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做法,把劳动目的性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认为由于劳动的目的性特征,社会存在才是其所是,由此,马克思第一次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社会存在进行了本体论阐述。劳动目的论的设定,使其成为每一种社会实践的范型。关于劳动的目的性,卢卡奇实际上已区分了内在于劳动活动过程的目的与劳动的谋生目的,并深刻阐述了前者对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意义,进而将其视为人类自由的本体论根据。但他并未明白劳动的谋生目的正是被马克思纳入到社会存在范围中的自然概念,即作为先在性的自然的社会表现形式;同一劳动的两种目的设定,形成劳动二维结构,展开了历史辩证法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运动。这一理论缺陷使卢卡奇未能把劳动的谋生目的与外化、异化劳动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取向作统一的、历史性的把握,未能揭示历史辩证法的本体论根据和多种具体形式,造成其社会存在本体论体系建构的整体性缺失。但卢卡奇思想的缺陷不会遮蔽他从劳动目的性视阈对马克思哲学研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