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振雄 《阴山学刊》2003,16(5):27-31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个人气质、旨趣、性格决定他只能成为诗人,而无法造就成一位有治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不止在政治上充满悲剧色彩,诗歌同样是悲怆雄浑的,失意悲愤应是李白诗歌的主旋律,豪放飘逸是其诗歌次要风格。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正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李东雷 《理论界》2006,(8):102-104
古代自传是传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人生命情怀的真实写照。从文化层面可将古代自传所体现的生死智慧分成儒道两种类型,分别指向使命人生与逍遥人生两种生命形态。但同时,传主也可能同时烙有儒道释法等多种思想印记,或不同时期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生死智慧。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本文从她的独特人生际遇与生命体验出发,认为悲剧生命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决定了张爱玲认同凡俗人生的求真求美的文学观.她把写出"人生味"(也即"人生安稳的一面")视作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准绳,对小说艺术性更是孜孜追求,由此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5.
作为郭璞《游仙诗》有机组成部分的"非列仙之趣"部分,从生命存在的视角抒写生命悲剧及其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通过反复探索,诗人选定了摆脱生命悲剧的途径:走高举远游,学道修仙的人生之路。生命悲剧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主要不是因为世俗性的成败得失,而是生命悲剧所导致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人生价值的虚无。"非列仙之趣"部分与"列仙之趣"部分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所写的学道修仙的思想基础和原因,而后者则是前者所选定的学道修仙人生之路的实际践行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自负、狂放是李白个性意识的主体,功成身退是李白理想的最基本的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模式是与个性意识相一致的,它们充分体现了李白对功名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的陶醉.但是,这种生存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而产生的自我失落的迷惘感、知音难遇的孤独感、仕途多舛的激愤感及生命短暂的忧患感,共同构成了李白强烈的悲剧心理.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在他创作成熟期写的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塑造了一组前所未有的悲剧主人公形象.这些悲剧主人公命途多舛的一生,透露出哈代对人生特有的一种生命悲剧意识:“人的正常本能和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结局”,“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哈代这种生命悲剧意识犹如一个乐章的主旋律,在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次第展开,反复迥荡,不断加强,成为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剧烈变革的时代 ,孙中山描绘了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推进社会变革的蓝图 ,并为之实现而奋斗一生。但孙中山始终未能夺取全国政权 ,而夺取全国政权则是先进阶级推进社会变革的前提和保证。孙中山之所以未能夺取全国政权 ,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原则、“从来不曾有过真正的革命军”和长期没有使武力与农民相结合 ,而这些主观因素既导源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又同孙中山本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李白人格悲剧的文化意蕴傅绍良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生平凡而神奇,他虽然没有创造什么经邦济世的功业,但他饮酒行侠、求仙学道、傲睨人间的滴仙风范,却塑造了一个光耀千古的高尚人格。他的纵情自适、傲岸放狂,打乱了常人的生活节奏,冲破了陈腐道德信条和社会理性的羁绊...  相似文献   

10.
章依萍在《黄仲则评传》的开篇说:“诗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首诗;悲剧的诗人,他的一生只是一首悲剧的诗。”止水在《黄仲则诗选·前言》的开篇说:“他的一生,就像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长诗。”此喻甚为的当。黄仲则的一生就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了悲剧精神、饱含着悲剧意义的诗。诗组成了他的整个生命,代表了他的全部理想和终身事业,也可以说是他苦难人生的唯一寄托。他是一个那么纯粹的诗人,除了诗,他几乎一无所有。他一生贫病交加,早岁即已鬓若秋霜,并且始终都在困苦不堪的泥泞中绝望地挣扎,但他的心却永远在诗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相似文献   

11.
人生的潜力     
没有一种潜力可与人生的潜力相提并论。人生的潜力是一种开掘不尽、储量丰富的矿藏,只要找到、开掘了矿藏,你的一生就会无比富有。 人生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它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秉赋,或许是日积月累的人生经验,或许是屡战屡败后的人生顿悟,或许是自幼努力养成的一种生活习惯,这些往往都是储藏丰富的人生潜力。 发现自身的潜力,是人生的智慧。在生活中,我们会很轻易地发现,许多人一生都在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事业。他们一直都在自己潜力的门外徘徊,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表面力量,支撑着生命的全部。这些人当中没有成功者,有的只是平庸的匆匆过客。但有人却不同,  相似文献   

12.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儒家乐生、道教长生、道家自然顺生的人生观.综合儒道,认为以生为乐,创造人生,是人生的究竟义,也是人生价值所在.以死为乐,自然安息是人生的终极、归宿.人生的价值不在向人类社会索取多少,而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奉献多少来衡量.人为天地中心,既否定释氏以人生为"苦海",也否定了道教的神仙长生不死之说,而以"存顺没宁"、乐生亦乐死为大中至正之道.  相似文献   

13.
从“隆中对”到蜀汉的衰亡——论诸葛亮战略管理的失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远成 《船山学刊》2004,(3):99-103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悲剧人物,又是一个集儒、法、道观念的多重人格的大成悲剧角色.他从"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到襄助刘备父子经营西蜀而造成的种种失策:战略方针的失策、用人用权的失策、基业发展规划的失策等等.实际上,这是诸葛亮个性人格所蕴含的种种"无能为"的表现,塑成诸葛亮"谨慎"而失误的一生、"躬亲"而守旧的一生、"尽力"而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通过饮酒,李白宣泄、消解了现实之悲,并在醉的幻觉中超越异化的现实苦境,进入物我相融、性舒展的自然真我世界,享受到人生的快乐。但是,李白毫无节制的纵酒狂醉也激化了他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损害了个体存在与群体存在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其婚姻家庭悲剧和政治悲剧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儒道文化从对峙走向和谐的文化流变之考察,认为,一方面,儒道文化在人生理想与体证方法上是对峙的.另一方面,二者在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意义上,又具有对峙而互补、互渗但独立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文化流变的态势不仅揭示了儒道文化的"中国特色"之文化个性,而且蕴含着中西哲学会通而交流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康震 《人文杂志》2000,(3):92-97
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内在矛盾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身处世俗功名中的尴尬.李白一生都在追求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使他异常鄙视世俗人群与腐儒.然而在于谒权贵时,李白却不得不使用各种世俗手段往来周旋,委曲求全;而且一旦他为当朝者所赏识,便呈现出安于富贵的庸俗心态.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矛盾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政治理想、政治见识以及政治实践上的主观期许与这方面的客观表现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因此李白虽有济世之志,却由于庸常的政治才干与见识而屡屡受挫,导致他一系列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文本潜藏着儒道释三种思想混杂的“生命即游戏”的美学主题,表现等级森严的世界模式和“取经修正果”的人生价值观.在艺术表现方面,混合的母题结构和循环的叙事策略及其重复性的空间描写构成其审美特性.简言之,《西游记》是一部思想内涵有限和呈现世俗化美学趣味的民间文学文本,游戏性和娱乐性是它最重要的艺术价值构成,荒诞和非理性则是其重要的审美修辞.  相似文献   

18.
蔚志建 《东岳论丛》2005,26(5):193-194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他认为,悲剧艺术暗示着人生的本来性质。悲剧冲突双方具有同一性,是同一个生命意志的显现。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19.
三国蜀汉政权一直以来被许多史学家奉为汉室正统,却未能复兴汉室,偏安一隅,成为历史性的悲剧。本文力图从一个侧面以三国蜀汉时期的几位典型人物诸葛亮、关羽、魏延的悲剧性人生历程结合历史背景描述出个人政治命运成败之性格原因。  相似文献   

20.
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作家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题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自身坎坷曲折的经历使她有了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这既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础,也与当时的生活现状及审美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也因此,萧红的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