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性欲望体验。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人类心理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俄狄浦斯情结所面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千古不变、万古常新的问题,俄狄浦斯情结所凝结的情感能量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俄狄浦斯情结所蕴含的强力原则是人类心理及人类文明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俄狄浦斯主题"特指文学中的杀父娶母主题,它并不仅限于希腊本土的人文背景,而是一个世界命题.精神分析学从中提炼出"俄狄浦斯情结"说,作为人类个体无意识所共有的深层心理要素;人类学家则在世界各地寻找到俄狄浦斯主题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从文明起源背景来看,其已成为一种文学分析母题和思想史范畴.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格发展重要因素的俄狄浦斯情结(亦即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亦即恋父情结)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受其影响,欧美文坛涌现出大量探索人类情感和欲望的内省作品,成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高度艺术化的范例。当这一母题登上戏剧舞台时,必然成为纽结多种社会内容悲剧冲突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在《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法国当代哲学家吉莱斯·德勒兹与利克斯·瓜塔里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人们心中的欲望源泉,又是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因此,为了使人们能够挣脱资本主义,欲望本能需转向为欲望机器。通过精神分裂分析,他们提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才是“去俄狄浦斯化”的革命代理人,这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造就自己掘墓人的思想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5.
耿宏伟 《文史哲》2011,(6):139-150
样板戏中普遍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其主要体现为俄狄浦斯情结式人物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式人物关系从家庭角度主要表现为单亲、单子的异性亲子残缺家庭结构,而在家庭之外以隐喻的方式重现这种家庭结构。俄狄浦斯情结式人物关系既控诉了敌对势力的残忍,也使正面人物关系显得特别紧密和富有魅力。通过俄狄浦斯情结,样板戏中的政治系统和伦理系统借助力比多贯注被嵌合在一起。其具体过程是首先在人物关系中引入俄狄浦斯情结。然后,把政治角色、政治关系附加在伦理角色上和伦理关系上,把政治系统嵌入伦理系统内。这样身兼双重身份的个体就成了政治场域与伦理场域的交汇处,并把二者统一起来。其三,伦理系统内部、政治系统内部,以及二者之间是通过力比多贯注而建立关系的。其基本方法是,首先把力比多吸引到主要英雄人物身上,然后进一步把它引向抽象的政治理念、政治组织和政治领袖。力比多的传递方向重垂直轻平行。其四,嵌入过程是在潜意识状态中进行的,这是意识形态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在样板戏中,政治系统被赋予比伦理系统更高的价值,同时又在潜意识状态下从伦理系统吸取情感能量。从伦理系统到政治系统的基本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6.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曾提出过著名的“情结说”,认为女孩子自童年起,心灵深处所朦胧爱恋的第一个人必然是他的父亲,所以就有了自己常无法察觉的“恋父分母”的心理倾向,渴望能为自己的父亲建立恋情而仇视自己的母亲,被称之为“恋父情结”。同时,弗洛伊德又特别强调童...  相似文献   

7.
由于种种原因,俄狄浦斯情结在卡夫卡身上一直延续并在其作品中呈现。面对超我的道德压力,卡夫卡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移情、写作和自我惩罚来暂时转移或缓解他的恋母和仇父心理。由此造成了卡夫卡痛苦的悲剧人生,同时却成就了其作品神奇的悖谬特质。  相似文献   

8.
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诸理论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狄甫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能彰显其古典精神分析气质的概念,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儿童的恋母情结,并以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命运为暗喻冠以俄狄甫斯情结之名。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领域的核心理论——性欲论、本能论、人格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儿童心理性欲发展必然性的产物,它的顺利解决将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及其对未来性对象的选择,因而对于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25-129
"真实"是30年代文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海派文学最常调用的资源和创作的合法性基础.不应该只囿于从审美角度去看待真实性的问题,而应通过探讨海派的真实观是如何被建构的,分析其弗洛伊德学说、"生物人"的预设、个人主义等思想根基,这样即可发现海派文学的"真实"观非但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真实"格格不入,而且也偏离了"五四"文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中国150年羡憎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维规 《社会科学》2006,4(5):18-31
尼采提出"羡憎情结"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之后,马克斯·舍勒对这一精神现象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羡憎情结"是西方现当代社会、历史、政治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情感受挫以后及文化危机之时的典型对外回应方式之一,也是建构集体"自我图象"和"他图象"的心理驱动力.话语分析方法及形象学研究可以揭示,中国150年来的一些典型论说,正是来自内外冲突与心灵创伤的"羡憎情结".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三路向:原始审美意识何以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原始审美意识何以发生问题的研究,有“神话”说、“图腾”说与“巫术”说三大人类学研究路向。由于原始巫术是中国原古文化的主导文化形态,因此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美学之文化根性与原始审美意识何以发生,是一条最为可行而有效的学术之途。  相似文献   

12.
汪韶军 《兰州学刊》2011,(1):16-19,158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尔库塞哲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其《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爱欲解放论,认为人类的解放可归结为爱欲的解放,亦即非压抑性文明的实现。为什么追求解放?解放后,人将处于何种生存状态?解放何以可能?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解放?整部书就围绕着这些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负熵是物理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概念,耗散系统需要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获取负熵来抵消系统熵增态势。负熵是生命维持和进化的必要条件,负熵对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就人类个体而言,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是自然负熵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负熵之源,人类语言是大脑思维的信息外化,对于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意义重大,人的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在本质上是对负熵的需求。就人类社会而言,负熵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系统遵循负熵最大化原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负熵积累在社会系统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查阅CNKI和谷歌、百度30年来的资料,关于婆媳关系问题,生物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都有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比如亲代投资理论、养老资源争夺理论、家庭权力争夺理论、中介失衡理论、历史习俗理论、乱伦禁忌理论、角色失调理论、等差之爱理论、恋母情结理论、亲缘关系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二次分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婆媳关系问题的假说,各自有理,但都难以完整地解释问题的根源,提出的处理原则和对策也都是常识性的。笔者认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婆媳关系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近期策略是道德修养、法律调节、心理控制;中期策略是家庭小型化;远期策略是提高全民经济生活水平,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基于人类对工业文明恶果的反思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生态良性发展的总和。目前,我国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杨秀敏 《河北学刊》2012,32(2):92-95
卜者对神的兆示的解释在东方和西方的古代社会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古希腊文学中对卜释的不断质疑却构成了希腊文化独特的一面,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模塑了西方文化精神。从荷马史诗到《俄狄浦斯王》,其中的连续质疑之声中折射出西方认知史早期发展的独特轨迹。其中,《俄狄浦斯王》在西方认知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8,21(5):69-74
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制度文明,制度文明的道德立法原理乃是平等。人类追求平等的历程,表征为不断创建新的制度文明的历程;反之,人类创建制度文明的历程,同样是不懈探索平等生存发展的历程。平等的观念、思想来源于自然,萌生于人类前文明时期;国家诞生之后,这种自然平等观念、思想演变为等级式平等的制度立法原理;近代革命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人平等思想,成为现代人类制度的道德立法原理。人本中心论的人人平等的制度文明,从根本上忽视了自然权利、万物生命权利的平等这一存在事实,把人类引上片面征服和掠夺的道路,导致了人与自然之生态链的断裂。当代制度文明应该建立在物权与人权普遍平等的基础上。物权和人权普遍平等,构成了当代人类制度文明创建的道德立法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