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的再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慎 《浙江学刊》2004,3(1):5-17
德国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教会和宗教迷信,普及文化和教育,倡导人权、自由、平等诸多新观念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德国启蒙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先声.它们围绕人的规定性、哲学的知识基础与方法、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争鸣,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理论的分歧导致启蒙运动对其自身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从而使赫尔德、康德等人超越启蒙立场,将德国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光环被打破,启蒙理性给予人类极大的对于进步的信心。但是,于此同时,工具理性取得了自律性,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占据了上帝原来的位置。对于启蒙运动以及其现代性语境背景的反思,推动了当代哲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通过对现代性弊端的揭示,在论述启蒙运动与现代性一致性的同时,对启蒙运动与作为进步观念的启蒙加以区分,把近代启蒙运动作为启蒙过程的一个阶段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以是否在肯定进步观念的前提下批判现代性为依据,划分两个理论阵营,希望能够在启蒙的背景下为理解当代哲学发展提供新的角度,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直被奉为启蒙思想家对启蒙的经典定义.因此,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的批判往往把矛头指向康德的这篇文章.事实上,康德的启蒙观必须在启蒙运动的问题情境中,并结合他的其他著述才能获得完整的理解.康德将启蒙置于人自身的理性自决的前提之下,强调理性实践运用的自由原则,从而使其启蒙定界获得了革命性的内涵,显示了植根现实的强烈的政治批判和宗教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曲达 《学术交流》2013,(2):18-20
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有着鲜明的反对宗教神学、高扬人的理性的立场。马克思曾深受启蒙精神的影响。后来随着马克思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他逐渐转向了对启蒙精神的批判。无论是启蒙精神带来的政治解放或自由,还是这一理论所倡导的人类理性,看似与启蒙精神决裂,然而马克思本质上仍是启蒙的,他从未否定启蒙运动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评判标准,只不过他对启蒙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比原本的启蒙意义要更进一步。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展现出的正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把启蒙运动与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一起探讨现代性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路径,即从自律精神、技术理性精神、自然法精神、和谐精神等启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出发,在更深层面发掘启蒙精神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是一种新视角。从思想史看,启蒙精神对西方现代性生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基督教文化演变背景看,现代性是基督教不断去魅和世俗化的结果。现代性是以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精神为支柱所构筑的价值观念体系。而现代性危机又同启蒙精神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启蒙:精神的延伸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杰 《浙江学刊》2004,(1):18-24
启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启蒙指兴盛于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广义的启蒙最一般的特征是精神的延伸性.启蒙在不同时代和民族中不可能是一样的,昨天的启蒙与今天和明天的启蒙也不是一样的.启蒙的精髓是呼吁独立思考的勇气,启蒙的自由意味着突破精神的禁区.本文沿着这样的思路分析了三个世纪以来法国启蒙运动的不同倾向.  相似文献   

7.
肇始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近代西方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对理性觉醒的又一次呼唤.1784年,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这篇文章中揭示了启蒙的本质及其实现途径.他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1]可见,康德所说的启蒙的本质在于使人从幼稚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在于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智,而走向成熟需要借助于他人的指引.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对科学理性的追求,对进步观念的信仰,还是对责任意识的崇尚,启蒙运动的精神财富是丰厚的.尽管对于启蒙精神的反思与质疑仍在继续,但只有重新认识启蒙精神,才能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才能切实推进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宋喜坤  张丽娟 《学术交流》2012,(12):192-196
发生在1946年的东北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30年代新启蒙、延安革命启蒙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对五四启蒙的隔代回返后的继承。哈尔滨《文化报》倡导的新启蒙实践作为东北新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表现为五四启蒙,在思想上表现为民族的思想和鲁迅精神的双核心,在哲学上表现为内外双线的双轨道启蒙。在这种文化、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文化报》新启蒙实践以其合理的方式解决了"启蒙"和"救亡"之间的历史冲突。  相似文献   

10.
林泉  高宣扬 《求是学刊》2014,(3):43-49,2
卢梭接受了启蒙运动提出的范畴,却不赞同知识和理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启蒙原则,而是提倡返回人的真实的自我来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通过研究人的自然原则来拯救病态的社会,由此实现关于美德和幸福的启蒙。为此,卢梭诉诸人的自然需求和真实内心感受,以新的视角研究人,开创了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认知路线;并提出自然之善作为研究的参照点,揭示现代社会的堕落,提出相应的救赎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生态理论领域展开了马克思是否具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是否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等相关问题的争论,这表明了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呼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离不开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相统一。实践唯物主义的目标是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以控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共产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Reflection on and criticism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Enlightenment itself. It is an important counterbalance to the Enlightenment myth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as well as being a major theoretical subject for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This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must be grasped and examined from both the external perspective of socio-historical requirements and the internal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While giving full credit to the achievements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and modernity, we need to review their inherent conflicts, reveal the resultant social crisis, and sort out, reflect on and reference postmodernism’s denunciation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far-reaching solution to these issues. Marx turned the critique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and modernity into 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seeing the resolution of these evils as lying in transcendence of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In this way, he brought the critique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to a climax and showed modern society a way to more advance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赵成 《唐都学刊》2005,21(6):59-63
在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伴随着人的伦理情怀。从18世纪生态学研究中所形成的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到19世纪两种观点在生态学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再到20世纪生态学的独立发展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凸现,使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发展规律逐渐被应用到环境保护运动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环境伦理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京剧编演新戏成为近代中国戏曲文化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性现象。它至少在四个方面形成了重要的影响:一是成为同时期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二是新构了具有“南北差异”的新兴戏曲文化;三是催进了京剧新生代的崛起;四是启发了京剧演出体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天人感应的角度看来,气候异常现象频发与人类精神生态失衡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互作用。近二十年来,全球范围内气候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变快,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包括影片在内的各种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多的反映气候异常带来的灾难,对社会产生强烈的生态警示作用。天人感应的传统召唤更多的生态警示文本的出现,文学艺术影响人类的思维观念,从电影文本生动直观的现实效应到文学文本“恢宏的弱效应”,文学艺术在确立社会生态意识,培养个体生态责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生态文学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生态危机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学与文学相互渗透的一种以尊重自然为本位的文学形态。其特征是通过语言艺术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重新发现自然的价值,从而实现物我同一的审美理想。由安德烈.比托夫的文学三部曲组成的小说集《癫狂》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生态文学的典型作品,作家以杂糅拼贴的创作手段、多元的叙事方法、荒诞的艺术风格,通过一幅幅使读者身临其境的画面,对人类任意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日益膨胀的物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比托夫将自己的生态思想融入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在俄罗斯文学经历危机的时刻开掘了新的题材,赋予了新的内涵,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使其文学创作成为俄罗斯文学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大卫·格里芬是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格里芬认为,怀特海哲学是通向生态思维的,怀特海哲学就是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生态哲学。格里芬本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贯穿其学术生涯,他本人在对生态问题的具体认识上有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格里芬旁征博引包括相关科学家、哲学家、生态运动领袖等人的观点,对生态危机的真实情况、严重性、紧迫性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有力地论证了生态危机是当前人类最大、最紧迫的危机,而不仅仅是众危机之一,并呼吁各界人士能了解生态危机、关注生态危机,在一切为时已晚前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wo key issues: how to evaluat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ith regard to the form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be establish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not only to respect the historical facts, but also take a broad view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history and the worl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rejected the darkness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morality, academics and ideology which had ruled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romoted insemination of political democracy, freedom of thought, and spiritual independence, which helped to prepare the mass basis for Marxism to spread in China, that it became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victory of socialism in China. Regarding the latt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could not complete the task of enlightenment once and for all in China.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China h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old culture and old traditions,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European tradi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and the situation confronting China dur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eriod was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in the 16th-18th centuries. So, when it was divorced from the future fat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mpty talk of personality liberation and personal freedom was not only unrealistic, but also poled apart from the rationalis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advocated by the Enlighte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