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以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心理视角。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对语言产出过程和语言理解过程的社会心理研究。前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语言使用的协作性、顺应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认知语境、显义和隐义、语用推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的主旨在于为社会心理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中介”说的提出,意在强调文艺的阶级倾向及意识形态性质,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然而,主张文艺“反映”社会心理,以社会心理为“直接源泉”,却很可能导致马克思所反对的把文艺作品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同时,“反映”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标示的是认识领域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以使用“表现”、“传达”等术语为宜。讨论应当深入研究文艺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3.
心理和谐是个体的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相对稳定的关系。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它是社会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有力保证,是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社会财富的心理条件,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和谐社会是心理和谐的社会条件,它营造和谐心理的自然环境、和谐心理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心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政治心理学方法研究美国外交决策,以个体心理分析和小团体思维分析这两种方法模式,考察美国在关于入侵格林纳达事件的决策过程中主要决策者———罗纳德·里根及其幕僚———的内在心理动因及其相关的政治、社会背景,表明决策者的主观心理与观念对外交决策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中的榜样教育,关键要把握和处理好学生与榜样之间、学生与教育环境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这四个方面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辨证统一,分别依赖学生的心理认同、心理共振、心理连动和心理强化等心理矛盾运动来实现。要让榜样与学生之间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形成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合,教育工作者就不能不了解与此相关的心理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十七年文学的两种阅读期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年文学一个极突出的现象,是题材集中于革命历史与农村变革,这与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密 切相关,在这一胜利的作用下,产生出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场,社会群体中个体的感情、意志、动机统 统臣服于主导历史巨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训诫,个体的心理差异减少了,群体思想和观念的统 摄力、凝聚力增加了。正是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催生了对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7.
论个体道德意识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意识存在于道德个体的知、情、意中。其中,“知”即道德认知,是个人关于道德关系、规范、原则的内化,是个体道德意识的核心因素。“情”即道德情感,是个人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憎或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意”即道德意志,是个人控制或激发热情,向明确目标驱动的力量,是克服一切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奔向目标的心理机能。“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双向联系与互相渗透,形成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完整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企业员工个体感知角度出发,探索心理授权、心理所有权与员工管家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提出心理授权对员工管家行为倾向影响的研究假设,利用南京和苏州地区9家企业的221名员工的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假设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心理授权对员工管家行为倾向和心理所有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心理所有权对员工管家行为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心理所有权在心理授权与员工管家行为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文论研究的心理学视向主要目的在于建构或阐释意识形态特别是文艺意识形态形成以及发生作用的具体独特的微观机制。其内涵包括:意识形态形成及其存在的感性机制;社会心理作为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的中介机制;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的复杂互动关系;心理学视向对于意识形态文论研究范式转换的本体论意义等。  相似文献   

10.
张昱 《宿州学院学报》2013,(10):27-29,36
分别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心理成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心理成长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化过程.心理成长教育的缺失,使得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影响心理成长的因素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个体的心理成长能力是后天获得的,家庭、学校等早期成长教育环境尤为重要.以独生子女教育为例,从动态角度分析了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的辩证关系,提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成长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入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淳淳禅韵和禅味。通过对禅宗心性论要旨的论析,可以发现: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而编辑意识是随着编辑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据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运作模式和编辑活动的新变化,编辑意识也要打破传统局限,在保持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的基础上,强化编辑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提高高校学报的质量,办出高校学报的特色,以改变高校学报“千刊一面”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寻求真理:朱子对"道心人心"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子早年注重"十六字传心诀"的后半部分,此时他尚处于自发状态,未能自觉地发展其道心人心思想.中年时的"心说之辩"中,朱子认为"人心"是恶,道心人心之关系等值于天理人欲之关系.其道心人心思想获得独立发展的标志是<答陈同甫第八书>.该书影响极为深远,但其内部尚有一些思想冲突.朱子道心人心思想的晚年定论以<中庸章句·序>和<尚书·大禹谟注>为代表,尤其是前者.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四种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人的素质,首先就是要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使人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心态:集体心态、理性心态、竞争心态和开放心态。形成和巩固这四种心态是会遇到不同的矛盾的,但是,只要党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健全相应的法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加强相应的教育,矛盾是会解决的。  相似文献   

15.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王阳明试图通过“心外无物”的理论纠正程朱理学以来形成的那种从心外求理的误区。在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当中,心的感知意义处于次要地位,道德至善之心才是此心的根本,相应的物也不再是孤立于人之外的冰冷之物,而是与人相关的“事”,甚至于是人的道德行为。王阳明论述“心外无物”的目的是要通过“成己成物”的教养历程,将外在于人的“物”,纳入到主体的“心”中来,将作为良知的善良意识凸显出来,但在其凸显出了良知的同时,却极容易走向自然人性论中。  相似文献   

16.
在心灵哲学的两大领域,即本体论和认识论中,身心关系和他心知问题历来争论不休,产生了哲学行为主义、同一理论、功能主义以及属性二元论、实体二元论或身心平行论、方面二元论等身心理论形态以及众多假说。本文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立场上,认为对他心的认知具有现实可行性,他心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城乡文化差异,农民工由农村到城市,会经历一个城市文化适应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迁徙或文化交往过程.它受文化适应原理和文化维模原理的制约,遵循文化进化规律和优势扩散原理,因此,农民工要想适应城市,就应当改变其农村文化心理中不适应城市文化的部分,而这种转变会受到其原有农村文化心理的牢固程度、变动的频次、对原有农村心理的轻视乃至鄙弃、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和高傲心理等影响.基于此,农民工应当采取整合策略、主动改变策略、学习策略、消极心理消除策略等.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念作为对企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体系或观念系统,通过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等中介在企业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企业理念在企业发展中到底具有什么价值,如何形成这些价值,应当如何更全面有效地引导企业认识和与时俱进地构建或重塑企业理念识别系统,本文为此从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系统科学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维度进行了述评与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理学的虔诚信仰者和笃实践履者,一生勤治理学.其对理学的贡献不在学理而在实用.本文重在探讨曾国藩理学思想中的"心"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分析心与理、气、性、物、境、欲等的关系,从哲学层面揭示曾国藩理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实用性,而这也是前人较少涉猎之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产生的弗雷格逻辑拒斥人和心理因素,但即使在弗雷格时代,它也仅仅是逻辑学的一种流派,同时还有重视心理因素的直觉主义逻辑和其他逻辑理论的存在.在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实现了对自然语言和人的回归,如乔姆斯基的唯理主义和心理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分析中强调先天语言能力,重视心理因素.此时,心理逻辑将逻辑分析与心理分析结合在一起,重新考虑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逻辑学只有重新回归于人,才能在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