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的隋朝,在继承北周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上,进而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过去数百年分裂割据的状况,开创了全国再统一的新局面.其年代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张先昌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50-155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朝前期监察官作为监察制度的主体大都具有良好的素质,在谏诤皇帝、以匡君失、纠弹官邪、整饬吏治、维护封建国家法律政令的统一和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隋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被后代史学家称誉的"开皇之治",是与监察官们的积极作为分不开的,是监察制度正面效应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隋朝科举制形态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是中国中世纪史上的一件大事 ,影响中国历史长达一千多年。本文针对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形态 ,作四个方面的总结 :(一 )隋朝科举制发育的具体历史背景与过程 ;(二 )隋朝三种常科 (秀才、明经、进士 )的历史考察 ;(三 )隋朝科举制结构考述 ;(四 )简评隋朝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隋朝     
《中文信息》2007,(6):50-53
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后,隋灭掉了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已经恢复了秦汉时期“封土为陵”的规则,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仅仅有二世,前后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炀帝又都死于非命,所以在陵寝制度上,隋朝虽然恢复了秦汉“封土为陵”的规则,但是在营建规模上还远远比不上秦汉陵寝那样高大宏伟。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杰出的封建政治家。李家是关陇大贵族。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有名的“八柱国家”。此后,在北周和隋朝,李家世居高官显位。西魏和北周,是我国古代第二次大分裂的末期,都属短命王朝。隋朝曾经出现了短期的统一,但是很快就覆灭了。隋朝末年,政治败坏,民不聊生,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生当此时的李世民,十七岁应募从军,随云定兴赴雁门勤王,十九岁和父亲李渊起兵太原。以后的六、七年间,他削平割据势力,镇压农民起义,抗拒突厥的侵扰,四处征讨,出生入死,才重新统一全国,使唐朝站稳了脚跟。这中间又有他们父子兄弟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直到武德九年(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长兄弟弟,逼使父亲禅位,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一年他二十八岁。  相似文献   

6.
隋、唐、五代、宋王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五代、宋王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经营尤中一、隋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经营公元五八一年,杨坚从北周宇文氏手中夺取政权,在北方建立了情王朝。公元五八九年,隋灭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自东晋以来甫北分裂二百七十二年之久的政治局面。隋朝统一内地之后,接着便展...  相似文献   

7.
姚建根 《兰州学刊》2005,(6):241-242
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在历代中算得上是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一位帝王.文帝在创建隋朝的过程中,对待诸子的态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宽到严,造成了皇子们的悲剧命运,这与当时全国政治形势的转变和皇权加强的趋势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隋亡实肇因于文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因隋文帝缔造隋朝,统一全国,是历史上的有功之人,所以学界往往多扬其长,鲜暴其短,实际上隋朝灭亡也与他有直接关系。在法律方面,他制法又犯法,喜怒无常,法外用刑,过于杀戮,无情践踏自制法律,“于是上下相驱,迭行捶楚,以残暴为能干,以守法为懦弱。”这不仅使隋朝已存在极不稳定的因素,也为后来隋炀帝坏法乱纪提供了依据。在用人方面,他“猜忌苛察,信受谗言”,黜陟失当,自坏长城。在齐家方面,听信妇人之言,坏乱家法,废长立幼,使善于矫饰而不当立的杨广立为太子,结果使隋文帝自身难保,子女被祸,大隋江山也毁于隋炀帝杨广之手。因而史书称:“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即隋文帝),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隋朝的灭亡实肇因于文帝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其对构建中西交通、发展中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从304年刘渊称汉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这是作为经济文化交流渠道的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唐代的繁荣强大正是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蒙古征服中亚、西亚,统一中国,海内外交通畅通,丝绸之路重现往日繁荣,中西亚各民族仰慕中华文明,故西域人华化甚盛。元末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衰落和几乎中断的时期,东西方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我国"一带一路"设想和建设,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使沿线各国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隋日交往中的“国书”问题研究述评黄尊严隋朝时期中日间的官方交往十分频繁。从公元600年至614年的15年间,日本推古朝(529-628)先后向隋朝派出了四次遣隋使,隋朝也派出了中国古代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正式访问日本的外交使团,从而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第...  相似文献   

11.
<正> 李渊是隋王朝的近戚旧僚,久仕隋廷,于隋末大乱之际,起兵太原,建立了唐王朝。李渊为什么能够从太原留守起家,削平群雄而统一全国,并迅速恢复了封建统治秩序呢?原因当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李渊有一套完整的用人方略。一、广泛收罗人才,以此争夺天下李渊是早有政治野心的,在仕宦隋朝期间就开始注意交结人物,培养羽翼。史称“高祖  相似文献   

12.
试述隋朝唐初南京经济的萧条及其原因方亚光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达,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黄金时代。但这一时期,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建康(今南京)地区来说,随着都城的陨落,再加上隋朝及唐初统治...  相似文献   

13.
隋朝与西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朝在历史上虽然不长,但它不仅结束了自十六国、南北朝以来的割据、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我国的政治统一,而且充满着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着手再建亚洲的政治秩序,以恢复我国在这一政治秩序中的主体地位。规复西域即为实现这一历史伟业的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在两汉时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魏晋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如隋朝在中央专设御史台,作为全国官吏的最高监察机关;唐朝中央御史台下,分设三院,分察百官。这种监察制度,由于封建官吏的阶级局限,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在维护封建集权的统治中,在惩治贪官、澄清吏治中,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统一思想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现中国统一是孙中山思想重要内容。他认为中国统一应包含民族统一、疆土统一、政权统一等完整的目标 ;实现中国统一 ,有武装斗争和和平统一两种方式 ,应依据形势不同灵活使用。认为争取中国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是符合全国民意之举。因而 ,孙中山的统一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16.
论唐代契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四世纪初记载于我国历史文献中的东北重要民族之一。北魏至北齐是契丹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契丹与中原政权建立联系的开始。隋朝统一北方 ,奠定了契丹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而强大统一的封建唐王朝的建立又为契丹摆脱其强邻 (突厥和高句丽 )的羁绊 ,放手发展自我创造了条件和契机。契丹与唐朝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是封建大国境内少数民族局部势力与中央王朝的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选拔制度.它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衰退于清末.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延续存在了1300年,其中产生了700多名状元,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这个通俗形象的概括,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隋朝时期,在思想意识领域已经形成儒、释、道三家鼎立的格局,一方面,统治者治国的基本国策仍以儒学为本,自隋文帝至隋炀帝曾多次下诏,强调儒学治国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统治者对佛、道二教也极力护持。隋朝统治者之所以实行崇佛重道、二教并重的政策,是与当时思想领域的发展态势相关,也与隋朝统治者利用符图谶以得天下大有干系。隋朝统治者的崇佛重道以巩固与加强皇权为目的,绝对不允许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相似文献   

20.
抗战前十年,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艰难、曲折但又颇有成效的统一努力,使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稍后的全国团结抗战准备了条件。承认现状,利用军阀矛盾,等待时机,全面改造等正确策略的运用使南京政府成功和平实现四川中央化,尽管反人民的政权性质决定南京政府统一政策的缺失,它不能最终完成统一的任务,但这十年间中国统一趋势的出现,却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