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长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19-23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深厚的现实依据。对此进行认真探讨,对于我们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人的终极价值,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和"人本主义"不同,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未来社会的目标,必须不断推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婵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5(6):56-5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同时又是归宿,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实现中国人本主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郭长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6):16-21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正确理解这一基本价值取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本文拟对“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哲学内涵和现实依据作以深入探讨,以对我们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5.
刘洁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88-90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析了我国过去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寻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对发展的理解上由于受以物为本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人们一度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在数量的增长,这种理解,在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负面作用。以人为本新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以物为本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超越,也是对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媛媛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11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举世瞩目,这次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将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爱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1):91-94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新的形势,坚持"以人为本".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余友生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5-6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发展的前提、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人是发展的目的,既是发展观的升华,也是各项实践中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沈亚丹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2):78-82
"诗言志"是对汉语诗歌最基本的规定和描述,其中,"志"可同时训为"记忆"、"止于心上" 、"心之所至".因而"诗言志"具有以下内涵首先,汉语诗歌具有"我思"性,即所谓"在心为志";其次,与"我思"密切相关的,便是"诗言志"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性."志"的三重含义,其实质便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共在,这便是西方哲学中的内在时间形式,这在康德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哲学中得到深入阐述.因此,汉语诗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同时也是一个时间事实,是歌唱主体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诗言志"为汉语诗歌的内在音乐本质提供了规定性,同时内在地规定了了汉语诗歌的言说对象、言说方式以及诗歌阅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社会的"稳定器"和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从深层次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因"人"而建立,也因"人"而发展.作为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一方面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为人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具体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并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体现的"人本思想"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以图更好地为全社会成员服务.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发展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之时对人自身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审视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主要观点是: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活动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历史长河中人的主体性被长久遗失,而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主体性复归于人,揭示 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能动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以期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它强调这里的“人”应该包括所有的人,弱势群体在当前的发展中更应该受到特别关照。强调以人为本首先要注重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其次还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15.
余常德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11-13
“三个代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 ,从新的角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 ,构建了党建根本问题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曾德祥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1-2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7.
田光辉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2):5-6
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全面理解和认真把握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真正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优化育人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落实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根本,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的"君子"是古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人格,时代"最美人物"是对"君子"的继承与升华,两者在不同的时空境域中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最美人物"亦是新时代的"君子",它彰显着丰厚的时代意蕴: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道德自觉的伦理价值以及和谐的美学价值。因此借鉴古代"君子"的培育养成方式,有利于从常态上构建完善的"最美人物"评选机制、激励机制与宣传机制。 相似文献
20.
韩和鸣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91-93
以人为本是保证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必须明晰高等教育的层次划分;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必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