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2008,(16):28-33
一.洪水来临时如何获取正确信息 专家提示洪水来临时,人们可以从当地政府获得可靠的信息。 自救互救要领 1.应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并根据预报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2.
《成才与就业》2011,(3):25-25
一旦不幸发生触电,自救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学会“逃生”的本领。一般来说,人遇到的电击多数是220伏民用电和380伏工业电。如果一旦触电,附近又无人救援,此时务必镇静自救。在触电后的最初几秒内,人的意识并未完全丧失,触电者可用另一只手抓住电线绝缘处,把电线拉出,摆脱触电状态i如果触电时,电线或电器固定在墙上,可用脚猛蹬墙壁,同时身体往后倒,借助身体重量甩开电源;而此时,旁边若有救助者,救援的人绝不能用手去拉触电者,这样不仅使触电者再次充当导体增加电流的损伤,而且救助者自身的安全也会受到电击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松籽 《社区》2003,(19):58-59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罗曼·罗兰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当代华裔妇女在美国文化中所陷入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首先是语言障碍阻碍了她们在新的生存环境中的继续发展 ,当然更重要的是受各种不成文法与传统习俗的束缚 ,她们必须完成从职业女性向家庭妇女的角色转变。这一现实给这些曾在国内拥有一份骄人职业的知识女性造成了巨大的生理与心理压力。当代华裔妇女只有认识到自身价值、努力克服语言及文化障碍、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以积极态度融入主流文化 ,才能真正走上独立与平等 ,进而发展自己的自救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中外教育发展改革模式来看,教育特别重视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人是教育对象。人首先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注人本身的教育。在人生命存在的基础上,从人及人生命的特征出发,揭示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生命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余平 《社区》2008,(16):57-57
几个月前,我作为中方的代表应邀去日本考察,负责接待我的是小岛先生。小岛先生40多岁,办事认真而细致。到日本的第一天我们前往神户市,住在当地的一家酒店里。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来看,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人和动物都具有“种生命”,而“类生命”则为人所独有。只有从实践和人的双重生命观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性,理解人之为人、特别是人区别于动物那种特殊的本质和奥秘。  相似文献   

8.
以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为核心,老舍在小说中描摹了现代市民悲剧性的生存图景和末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延续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显示了追求生命意义,捍卫生命尊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莱泽因的生命历程政策模型分析美国和瑞典的贫穷动态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笔者发现两国公民生命历程中的贫穷与本国的社会政策有直接关系。瑞典公民的生命历程被政策建构的程度较深;而美国社会则出现分化,下层阶级的生命历程制度化程度很深,而上层阶级则基本不受政策影响。两国的福利改革对于贫穷动态也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福利政策对于生命历程中贫穷的建构作用需要综合考虑,不可忽略它在不同国家和阶层的不同表现以及它随改革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0.
冯道常 《社区》2002,(14):60-60
我到美国探亲,在莱星顿市住了一年零五个,亲身经历,加之耳闻目睹,感到西方人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邻里关系,比起东方人是简单、清淡了些,但也绝不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草坪聚餐 美国人的住房,不管是高级别墅还是普通民房,都是独立门内,自成一体;房前有花木、绿草和车道,房的左右两  相似文献   

11.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应以知识、技能介绍为主,而应以价值观引领为主。其中,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已有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引领大学生对人的生命进行全面、系统、根本性的认识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内容。这种对人的生命的认识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融合起来,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这种认识会引领学生真正体会到人的生命是身、心、灵的结合,进而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人的生命色彩在于责任和意义的融入。  相似文献   

12.
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它的最初的根据是从人的生命自然中找到的.它不在人的自然天赋之外有所奢求,但它珍视每个人的自然天赋中的一点一滴.  相似文献   

13.
萨苏 《社区》2008,(16):56-57
作为经常发生地震的岛国,日本在防震方面的确有很多成熟的经验。比如,在日本的各个大公司,每个员工桌下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就是很有特色的对抗地震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生命观是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是人对其对生命过程、生命存在、生命关系及生命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本文关注的永宁纳人经由人、家和万物的生命"体认",形成其生命观念。对生命的认知所形成的观念又"体现"、践行于日常生活,形成纳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而在现代旅游的背景下,纳人以其身体策略来对抗"凝视"的权力,是其能动的生命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桐华 《社区》2010,(20):37-37
曾听说一件有趣的事:一个美国妹妹爱上她的埃及男同学,可神女有心襄王无意,男生找了个最好的拒绝方法,说“你能在世界地图上马上指出埃及么?”妹妹当即气结。  相似文献   

16.
论价值、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范畴来源于经济学.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是一般价值的延伸,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生命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人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关键还在于自己.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是中国近3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巨灾。总体而言,汶川地震应急处置和救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最值得总结和分析的是抗震救灾最核心的四个机制:决策指挥机制、生命救援机制、转移安置机制和资源动员机制。抗震救灾中四个机制的运转过程,呈现出高度统一的巨灾共识、以政府为中心严密的社会组织协同和以"体制内"为核心路径动员资源三个应对巨灾的机制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是中国应急救灾体制在无法预设的巨灾情境下自然反应的即兴发挥,另一方面也是面临最紧迫、严重威胁下,社会基本运行机制本能遵循的行为路径。  相似文献   

18.
徐铁人 《社区》2011,(8):61-61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于1990年去了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同学们都开玩笑地叫他“美国人”。前几天“美国人”回中国探亲.老同学一起聚了聚。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针对美国原住民的称谓问题,围绕着“美国印第安人”和“土著美国人”这两个词产生激烈的争议。在分析这两个词的源起以及赞成和反对使用的理由后,我们认为,用特定的印第安部落成员身份来称呼美国印第安人是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两种现代生命观批判和人的生命观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