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先秦开始,对人(作为族类的人)自身价值的反省,便构成了儒家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而这种反省一开始即关联着广义的天人关系(包括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魏晋以后,特别是隋唐时期、佛道二教风行,对神的膜拜渐渐使人自身的价值变得模糊了,儒家的人文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确认,便历史地提到了理学的面前。与玄学首先注目于天不同,理学一开始将侧重点转向人自身的价值。《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既蕴含着道法自然的观念,又表现出忽视人文价值的趋向。其中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佛道的共同看法。对这种价值取向,理学家颇有异议。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载便明确指出:“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是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但他又自称“自幼好佛”,并且“求其道积三十年”。对于这一“矛盾现象”,学术界众说纷法,莫衷一是。佛教在唐代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柳宗元能够正视这一现实,并从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求其道”,既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对待一种社会存在(包括思想的存在)所应持的态度,也是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丈生活的组成之一。一柳宗元“好佛”,大致经历了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前后达三十余年。好佛的…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社会风尚变异,出现启蒙思想,但中国思想文化坚持了以儒学为基干,兼综道、佛的三维结构。诗教思想虽然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但依然信奉儒学传统,这表现在论文崇“道”,提倡“兴、观、群、怨”,文论家多讲“性情”等方面,其代表人物王夫之的文艺理论具有这一期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可济 《东南学术》2006,(1):125-134
天人关系,"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断演变中,又有其特殊的呈现.儒、道、佛三家对此问题回答的视角,也各具差异.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和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客家迁徙地的民间度亡醮仪式往往分为佛、道两种.在传统观念上,佛、道二教的度亡法事在主持道士的民系身份、法事活动范围、法事过程中所使用的口语、所崇拜的神祗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差别.但现实中,佛、道两教的度亡蘸仪式却突破了身份、语言、法事范围分野等传统,在仪式节目上表现出了较多的形式趋同.佛、道民间度亡醮法事的趋同,表现了迁徙地客家与本土民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6.
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哲学自然观的特点是从“生命存在”角度理解自然 ,同时把天地自然看作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命之源和存在基础 ,天地自然因之具有“生生”之德。万物均出于自然 ,各有其道 ,人之所以被超拔出来居于“三材”地位 ,乃因惟独人道具有“成万物”之理性作用。由此构筑的天人关系理论即形成中国独特的生态哲学之主轴 ,其内在理路是 :1.天地自然生成万物 ,故乃人生命之源 ;天地自然同时形成以人间男女、夫妇为基础的礼义原则 ,故它又是人生意义和价值之依据。 2 .人生价值即实现自然所赋予的目的 ,此亦即完成人之自我本性。 3.天…  相似文献   

7.
刘延刚 《中州学刊》2004,(3):158-160
儒、释、道三教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释、道二家是学术关注较少的领域,该文通过对太虚人间佛教思想和陈撄宁仙学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对比研究,在学术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二者分别代表佛、道二家回应近代中国社会,迎接西方科学文明的挑战而对中国佛、道二教的现代化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从宏观上历史地分析了二者在佛、道二教现代化史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子》与中国古代哲理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五千言,可称之我国第一部探讨自然、人生奥秘的哲理诗。缘于对宇宙本体、天人关系、社会现象的思考,《老子》思想中充溢着两种精神:一是冲虚自然,一是探索人生,二者决定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基本精神。古代诗歌分体没有明确的“哲理诗”类,然因我国诗人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有着强烈的宇宙、人生意识,其众多创制不乏浓厚的哲理意味。而在哲理诗篇中,出现在两晋之际的“玄言诗”、隋、唐时代的“道释诗”与宋代理学昌盛期的“道学诗”,又是其间三大重镇,循此可勾勒出古代哲理诗系列的主要线索。其中它们从《老子》那里汲取的睿智、理趣而呈示出的一种特异诗意美,更是有必要探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王蕾 《兰州学刊》2013,(9):20-25
隋唐以来,回应佛道二教思辨化哲学思潮的冲击成为儒者面临的时代课题.谢上蔡在扬弃佛教相关理念的基础上,承继二程,立足于“天理为是自然底道理”之天道观建构,以“敬是常惺惺法”、“下学上达”为入道工夫,最终达致“心与天地同流”之境界,形成其独特儒佛会通视域下的理学之建构.  相似文献   

10.
隋唐五代时期是黄河三角洲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黄河三角洲在市镇、人口、农工商业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棣州为中心,可以对隋唐五代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状况、开发原因及其开发受制约因素等内容加以认识,为当前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好佛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宗元的好佛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柳宗元嗜浮图言,不排佛道,结交僧禅,书撰僧碑;兴建佛寺,相信轮回果报。从其行为来看,好佛是没有疑义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却又如此好佛,这一现象在理论上该作何解释呢?有论者把好佛归为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局限性”的表现,明显有护短之嫌。也有论者根据好佛对柳宗元的学说简单否定,此种态度亦不可取。这两种观点都圃于对佛教的偏见而未对柳宗元的好佛作深入具体的分析。在他们看来,一个思想家无论其理论多么伟大,只要他对佛教的学说有所爱好,立刻就判为哲学立场问题上的失足,不再理会其具体内容是否有可供挖掘的价值,结果往往使丰富的哲学史趋于单一化、片面化。倘若我们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在柳宗元涉足佛教的思想中,仍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份,而且还将发现在柳宗元好佛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鬼神观主要是在有关礼乐的讨论中形成的,它既与传统礼学一脉相承,又有着较为浓厚的理学背景,是儒家鬼神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鬼神“实有”,源于理气的共同作用;出于“正理”的鬼神“无形与声”,而“非理之常”的鬼怪却有可见之“形质”;鬼神思想是构成礼学的重要部分,鬼神与礼乐有着内在相通性.朱熹对鬼神的讨论,主体上是一种哲学化的鬼神观,但十分复杂,它既有较强的理性主义精神,又受到了世俗的鬼神迷信及佛道二教的影响,从而染上了一定的非理性色彩,可视为传统儒家鬼神观念的一个代表,具有历史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秦新林 《殷都学刊》2006,42(4):109-112
我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有佛道二教之争。蒙元时发生的一次佛道大辩论,其结果是佛胜道败,确立了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最高地位。这一事件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对元代政治带来某些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对加强西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荀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第一个圆圈的先秦诸子哲学自然也把天人关系作为自己讨论的基本命题。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讨论荀子哲学时,有的同志认为:“当时哲学斗争的—个中心问题,就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是‘天人合一’论还是‘天人相分’论的问题。”有的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与人关系上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了的神,还是无意志的自然,而不是‘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之争的问题。”有的同志则明确指出荀子反对‘天人合一”,是以“天人相分”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就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而言,我认为既不是“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争论,也不是天是否有意志,更不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荀子天人观甚而至于整个哲学体系是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出发点,以“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性思想为核心主题,确立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的能动的天人合一观,他的自然观、认识论、礼乐论和人性论都是围绕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个轴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天人关系”問題,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課題。就今天的科学水平来說,这个問題当然不见得怎么复杂,不过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問題而已。但是在古代,事情就不那么簡单:一方面由于科学知識的限制,古人对“天”往往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另方面在阶級社会中,統治者亦往往利用“天”作为維护他們統治的思想工具。因此“天人关系”在中国思想史上就不单純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問題,在这里亦交織着人与人之間的关系,或者可以說是交織着阶級斗爭的关系。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每一位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不同看法,都与当时的阶級斗爭有  相似文献   

16.
来自全国140多名学者参加的柳宗元哲学思想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在柳州召开。会议围绕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关于柳宗元哲学思想的实质,多数同志认为柳宗元肯定“元气”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一元论”唯物主义。一些同志认为,柳宗元的自然观受佛教唯心本体论的制约,在世界观上以佛教真如唯心主义为归宿,其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有的同志则认为,柳宗元一方面主张“元气”本体论,另一方面又赞同佛教“中道”、“真常”的佛性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天人”问题的含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问题有广狭二义。广义地说,“天人”即宇宙、人生,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按照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结构,可区分为天道(自然观)、人道(人生观与社会历史观)和知天人之道(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三大部分。狭义地说,“天人”指“天人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际”,其具体含义,大体可析而为三: 其一、宇宙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又包括人类起源问题,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即人生意义问题,人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唐代佛道二教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唐代,佛、逾二教的发展臻于极盛。在统一、强大的集权政治体制和发达繁荣的经济、文化环境中,二者终于确立了从属和服务于现实统治体制的地位,其教化的、学术的、伦理的、审美的内容从而大为加强了,而信仰的方面则相应地淡化了。这样,佛、近二教演变为更具文化色彩的宗教,发展起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这也是这两个宗教在中土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生存的必然结果。从此佛、道二教确立起与封建政权的更为协调的关系,成为现实统治体制的重要辅助力量;另一方面,佛、近二教的教理与作为封建统治理论基础的儒学进一步交融,在“三教”进一步“调和”的基础上,促成了宋代“新儒学”即理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的同志根据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的表白;根据他同佛教徒、僧侣密切来往,说佛论禅的情况;根据他的著作中涉及佛教、佛学、佛寺以及浮图、僧侣的碑、铭、墓志、序记等占他著作的较大比重等等情况,推定柳宗元“佞佛”,即迷信佛教,说他的哲学是佛教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个评价所根据的情况虽属应注意的事实,但并没有表现柳宗元哲学的本质和主流。如果只停留在部分现象的数量和表面而不进行全面地深入地分析研究,难免会得出肤浅的、片面性的以至错误的结论,因而不能把握柳宗元哲学的本质特点。关键性问题是弄清他所说:“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的真实含义。从他的思想主流和一生的社会活动来看,他的“好佛”是爱好研究佛教而不是佞佛,不是迷信佛教。事实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哲学自然观关注的共同主题,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自然观的高度对人和自然界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包括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