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借助于普通文字学和比较文字学理论的指导,可对所选取的商代甲骨文和古埃及圣书字中的象形字作比较研究。通过对所选取的104个圣书字象形字与290个甲骨文象形字的多方面比较,可发现:圣书字象形字根据用字需求呈现出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兼类用法,最终变成了意音文字。  相似文献   

2.
关于形声字的起源有诸多观点,如形声源于假借、声化象意、独体形声等等,于省吾认为彤声字的起源,是从某些独体象形字已发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形符和声符相配合的形声字,并且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是界乎象形和形声两者之间,称之为“独体形声”。在此启发下,笔者对甲骨文进行穷尽性考察,发现此类在构形上特殊的字例,称之为“声符形化字”,这可以解释甲骨文形声字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帚字新解     
甲骨文中的“帚”是象形字———象一美发飘飘华服曳地的女子之形 ,乃妇 ( )的本字。甲骨文中的寝( )的本义是妇所在之内室或寝宫 ,归 ( )的本义是妇女返归娘家 ,二字中帚旁之义也是妇。帚 (妇 )在甲骨文中皆为妇女之义 ,在周代以来的文献中成为扫帚的假借字。许慎以及段玉裁之解字 ,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对妇女的性别歧视。性别价值取向是使帚字之形由美发盛装的妇人变成扫帚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象形字的问题是一个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复杂多变、内涵丰富的基本问题。中外学界对象形字的问题多有讨论。在象形字的概念方面,中国传统文字研究比较重视从文字与图画的关系来界定象形字,国外文字学界多从语言与文字关系角度来定义象形字。今天我们讨论象形字的概念,应该注意区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文字、图画、语言三者的关系来定义象形字。在象形字的表达手法方面,实际存在着写实性象形字与写意性象形字的区别,而且两种手法往往同时共存于一个系统的文字中。在象形字的演变历程方面,文字史上存在过没有象形表达手法的早期文字,实际材料提醒我们必须注意早期文字表达手法的多样性特征。把文字的创制简单的归结为对图画的抽象,认为象形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所以文字跟图画一样也必然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会意字是一种结构象似性文字,其构件成分与人的经验结构成分之间存在对应的成分象似,其构件间的关系与人的经验结构成分间的关系存在对应的关系象似,甲骨文会意字象似性的生成机制源于人的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6.
于省吾先生认为形声字的起源,是从某些独体象形字已发展到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然后才逐渐分化为形符和声符相配合的形声字。并且这些具有部分表音的独体象形字是界乎象形和形声两者之间,他称之为"独体形声",并举羌、姜、天、麋等字例。在"独体形声"说的启发下,作者对甲骨文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发现一批这样的字例,这类字构形比较特殊,将之称为"声符形化字",它们可以解释甲骨文形声字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7.
释“若”     
若(ruo)而灼切。《说文解字》释:“若,择菜也。从(屮屮)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屮屮)。”按,着字甲骨文写作■甲四一一,它也是每字的变体,写作■前四、二七、二。从书写形式看,象人跪着理发疏顺形,是个独体象形字。本义是顺。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何谓象形、象形次第与功用以及是否有合体象形字等方面,观照前修时贤之研究而提出自己的看法.象形无论取象全体与部分,都是对事物的典型化、抽象化和符号化,代表的是事物的整体,其深层次历史性的原因当渊源于先文字时期的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象形与指事的次第,则在于指事字中之纯符号与在象形基础上加注指示符号两种类型的具体分析上,何者为先?当得区别而论之;作为造字字根或字元的象形,其功用不仅在于构造字形,还在于通连字义和标示字音,其在汉字孳乳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用;象形字有无合体,要就字体形态、构成构件和研究历史总体等诸方面进行考察,结论是严格把握其归属,维持其独体之原则.  相似文献   

9.
手是人类生存、生活和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中的重要器官。在文字产生之初,原始先民们遵循着"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规律,从物象和取向上,手当为造字的首选。因此,在古文字中有不少表示"手"的部件存在,一般为■、■、■、■等,这些部件随着汉字象形弱化、符号增强,尤其是历经隶变和楷化,至今已变得面目全非,多成了不为人知的"手",大致演变为■、又、■、■、■、寸、■、■、■、■、扌、■、■、艹等。本文试从七个方面,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隶、楷等文字的发展规律,探析"手"之流变。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1.
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在文体特征、思维方式、社会功用、主旨内涵、写作主体与受体等方面既有差异性又有交融性,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文体演变的一些规律。这是文学理论和写作理论都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文字理论、文字起源、言文关系、文字功能地位、文字载体与书体等五个方面概了述近年来国外古文字研究的成果,并将其纳入广义文字学的研究范畴。广义文字研究对我们深入讨论汉字起源、文字功能地位等文字学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参照系,值得我们去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从英汉文化差异审视大学英语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文化差异尤其是内在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写作中观点表达和语篇结构的差异。写英语作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属于英语文化或者了解英语文化的读者看。通过对英汉文化差异剖析与演示 ,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大学英语写作 ,引导他们在大学英语写作中使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习惯和准则来表达观点和组织语篇 ,写出较为规范的英语作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有关写作的认知研究文献作了概述。包括:1)写作的认知模型;2)写作与阅读关系的研究;3)写作的个体差异研究;4)提高写作技能的教学干预研究;5)计算机对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汉语思维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语言的思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英语教学实践,探讨汉语思维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学生能注意到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克服母语的干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英语消息写作和特写写作在谋篇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风格的差异以及分析其在英语写作上的表现,以期充分发挥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正迁移的作用,帮助他们有效地排除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引起语言风格的负迁移的干扰,使跨文化书面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受西方文学语境的影响,以往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过于注重对作品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分析,较少重视作品发生时的原始语境,从而不能更好的体现作者的创作初衷,揭示作品的原貌。文章通过分析文本和研读相关史料,回归到《洞箫赋》产生时的原始语境,以求进一步还原王褒创作《洞萧赋》时的初衷,探究《洞箫赋》的文学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灵魂,二者互为表征.美汉思维模式的差异给EFL学生写作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结合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语言不同层次上的表现,来分析中国学生遇到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从中得出启示,以帮助EFL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台港澳应用文与大陆应用文的差异及其成因,并详细介绍了台港澳常用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