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I译辨     
人们常常把 CI当成文化包装 ,产生这种误读的原因很多 ,其中与对 CI汉译的望文生义有关。反观 CI的两种主要译法 ,“企业形象”与“企业识别”也都过于强调表象 ,而忽视了 CI的核心内容——企业素质。我们有时对两种语言的不可通约性无能为力 ,不是不愿为也 ,而是不可为也 ,所以如果遴选两种约定俗成的译法 ,我们以为“企业形象”更为合适 ,因为它更加具有感性特征 ,而“企业识别”更加具有理性特征。在选择“企业形象”译法的时候一定要警惕 ,它的外延小于内涵 ,符号具与符号义并不充分对应。如果把 CorporateIdentity两个词的英语含义分开来研究 ,会得到很多的有益启示。不仅仅企业有形象问题 ,其它社会组织也有形象问题 ,从“泛 CI”的角度来看 ,CI应该翻译为“组织形象”;企业不但对外有形象问题 ,对内也有形象问题 ,企业凝聚力是企业形象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内具有统一性 ,体现着共性原则 ,对外具有区别性 ,体现着个性原则 ,这是 CI战略的经典定律  相似文献   

2.
所谓“CI”(Corporate Identity)计划是当今信息时代中企业的一整套独具特点的宣传体系,是通过变通原有经营风格和行为,建立企业形象,帮助企业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综合经营,扩大企业影响,并将其有意识、有计划地付诸实践,从而改进经营手法。50年代初,美国的设计家Paul Rand与IBM公司总经理华特逊联手,采取公司名称与商标名称一致,统一打字机的外型,确定并统一公司的识别色为兰色,并且使造型与标志统一,而使其产品系列化,进而以视觉醒目、牌号鲜明、个性突出而大获成功。现在日本企业界70%都采用了“CI”计划,以“CI”计划为理论基础的系列包装覆盖市场。“CI”计划的实施成为间接的企业广告,其强大的吸引力也日趋被我国企业界重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正逐步导入和实施“CI”战略。为使高等财经教育体制的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重塑高等财经院校的形象,实施学院“CI”战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日本SHU 设计研究所、上海神洲文化技术公司、上海联合广告公司联合举办的“首届CI 设计高级国际研修班”于6月20—6月26日在教育会堂举办。出席开班仪式的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张坚教授,“首届CI 设计高级国际研修班”组委会主任、上海CI 设计协会名誉主任、美术学院副院长任  相似文献   

5.
中国CI战略问题分析与建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IS战略在中国推介、实践的十余年间 ,经历了失衡的大“冷”大“热” ,暴露出诸多问题 ;借鉴欧美、日本CI战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立足中国实际 ,从问题入手探求解决之道 ,是建构中国CI战略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Customer Satisfaction(简称CS),即“顾客满意战略”,作为一种商业战略和商业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它较之Crporate Identity(简称CI)更有所突破。它将多样化、实施操作难度大的CI目标,简化为“顾客满意”,且作为目标的唯一主题,其立足点、业绩的评定等皆依据顾客的满意度,以此来引导消费的价值取向和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一、CI 与它发展的趋势CI 是英文 Corporate Identity 的缩写。Corporate 的意思是企业团体,Identity 则是身份、个性或特性。这一词组六十年代就开始在美国使用。中文可译成“企业识别体系”。近代视觉识别计划(VIS)大约在1940年后半至1950年前半之际,由美国 WilliamGolden 的 CBS、Paul Rand 的 IBM、Westinghouse 的Ⅵ所开始的。其中心思想简要的说,乃是“一切视觉要素可以促进产品、构想、服务的销售目的”。①许多设计家如William Galden,Panl Rand,Saul Bass 等人已于1950年左右完成了所谓的商业美  相似文献   

8.
《国际公关》2009,(3):9-9
5月12日消息,腾讯科技从索尼中国获悉,原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传媒公共关系部总监李曦已于今年4月正式出任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传媒公关及CI管理本部副总裁。据了解,李曦就任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传媒公关及CI管理本部副总裁后,所负责的公关业务涉及企业公关、产品公关、企业员工沟通、媒体关系管理及危机管理等广泛的公关领域。除公关业务以外.还负责公司的CI管理、品牌调研和网站管理工作,并同时兼任“索尼探梦科技馆”馆长。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南岳衡山旅游商品开发的条件和现状,探讨了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为原则拓宽衡山旅游商品的开发思路,提出加快其开发的“1231”模式:明确一个定位(目标定位)、导入两种文化(区域文化和CI战略文化)、强化三种创新(特色创新、设计与生产创新、营销创新)、实施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认识和实际运作两方面对我国CI发展中所出现的误区与偏差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中国CI健康发展的关键是结合中国国情,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CI体系,尽早实现CI本土化的观点。文章对深入探讨我国企业形象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CI战略与 CS战略的深入透视,强调 CI战略仍然是中国企业创造名牌的有力武器,而新兴品牌战略时,目前还不适用于中国企业.在实施CI战略CS,不能盲目仿效西方模式,应针对中国的市场环境,创造中国特色的CI战略,即对CI进行CS改造,把CS的先进理念融入CI,这才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CI战略现已被国际称之为赢的战术法宝,它给企业带来了无形的资产。CI战略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产品和企业形象,制定营销战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程度,它已经成为企业牵着市场走的新型竞争战略,在日渐活跃的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著名德国哲学家沃冈.韦尔施几乎在同一时期不谋而合地预言——“21世纪将是设计的世纪”。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河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实施文化CI战略为例,主要论述了学院导入文化CI战略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着重提出了学院实施文化CI战略的途径,试图运用现代CI战略,树立学院良好形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品牌与C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运用CI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研究了CI与品牌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创品牌对于商品市场的实际意义,具体阐释了CI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被称作“赢的战略”的CI设计,自它问世以来,究竟有多少企业从中受惠,尚缺乏足够的统计,但可以这样说,凡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几乎没有不得益于它的。据国际广告协会1987年的资料显示,企业在形象塑造上投入1美元,便可有227美元的收益。美国的IBM公司开创了CI设计先河,并获得巨大效益;1970年,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经过五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目前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其品牌价值已逾300多亿美元,它的总裁之所以夸下海口,说可口可乐总部即便某一天毁于一旦,但它可以凭借可口可乐的名牌效应和无形的品牌资产,获得银行贷款,重振雄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SCI的危险因素、合并疾病、影像学表现及TCD上的改变及特点。方法选择确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332例,分为SCI组和CI组,检查血生化,根据CT和MRI将病灶分度,用TCD检查血液动力学改变,比较二者特点。结果二组中脑梗主要集中在(70~80)岁,大都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和DM,但SCI组中DM多于CI组,CI组中TIA多于SCI组,P〈0.05.影像学上SCI以单发小病灶,Ⅰ度和Ⅱ度为主;CI以多发大病灶Ⅲ度和Ⅳ度为主,有统计学意义。TCD方面SCI组和CI组中首次诊断为脑梗者,各条血管血流速度均普遍增快,而CI组中既往有脑梗史者,除VA,BA减慢外,其余血管流速基本正常.二组有显著差异。结论SCI的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和冠心病。多发生在不影响运动的“静区”.单发的小病灶.Ⅰ度和Ⅱ度为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CI战略与CS战略的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企业导入CI战略的种种误区,强调CI战略仍然是中国企业创造名牌的有利武器,而作为新兴品牌战略的CS,由于中国的市场规则与消费心理仍不成熟,目前还不适用于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 CI 设计的三个原则,阐述了设计 CI 的性质、目的和作用,从设计 CI 的一个侧面,反映了 CI 设计的系统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CI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CI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在学习和引进美国和日本的CI体系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CI模式。通过总结中国CI运动各阶段的特点和现状,明确了CI发展的方向,即普及化、产业化、学科化。  相似文献   

20.
旅行社业是我国旅游业中开放最晚、受加入WTO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面对加入WTO后的挑战,旅行社应该首先从经营战略入手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CI、CS和ES战略看似矛盾,实则互补。旅行社自身的行业特点表明“CI-CS-ES”一体化经营战略是其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