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思想同客观存在的符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个人时时处处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正确的,或者说的话“句句是真理”,是完全不可能的。“句句是真理”是完全违背辩证唯物主义所阐明的人的认识规律的,是完全、彻底反辩证唯物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可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正确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一开始只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多次,人们的认识可以产生飞跃,从感性认识进而为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作为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对 于二者的关系,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必须放到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发 展史中去考察才可能全面而深刻,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和冲突不是它们关系的本质,而只是人 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能力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而已,科学与宗教的协调共处是必然的 .  相似文献   

3.
长时期以来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认为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真正原因和动力,而矛盾的统一性,则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只承认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发展不仅是对立面的斗争,而且也是对立面的统一.只有统一,没有斗争,运动是不可能的.但是只有斗争,而无统一,运动也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王波 《东方论坛》2004,(4):44-46
艺术终结的预言是对当前文艺理论的严峻挑战.艺术终结论敲响的不是对未来艺术的丧钟,而是对现代文艺状况的警钟,产生艺术终结的观点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和艺术现象的事实依据,同时也存在认识方法论上的偏颇.剖析这一观点必须结合文艺现状的实际,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在纵向不断的深入,在横向一个范围一个范围的扩大,所以整个的认识领域向多维空间迅速膨胀.对日趋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任何一个人凭他的有限的生命和智力是不可能认识全部事物的,更不可能左右事物的发展.在这样情况下,如果由一个人去决策,那么失误将可能更多,所以必然要实行决策科学化.决策科学化又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软的过程,一个是硬的过程.硬、软的概念是从近代科学发展起来的.一切事物的运转,尤其  相似文献   

6.
成吉思汗独具特色的天论观是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吉思汗关于天的一系列观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亲身的实践经验和广大民众的认识成果的结晶。研究成吉思汗的哲学思想必须研究他独特的天论观,以及作为古代人的思想,即成吉思汗哲学思想对当代有何传承文化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在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事物的外部原因也可以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有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只有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对前者提出的一些事例却作不出有充分说明力的回答。对事物及其发展原因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分析以后,我发现,必须对事物的构成状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发展的原因作出科学的论断。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缺陷,就是没有认识到事物有两种不同的构成状态,不知道事物之“内”和“外”的界限在哪里,因此也就不能完满地解决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反对教条主义的科学态度.他们认为,人的思维不可能在某一时期穷尽对世界体系的认识,根本不存在永恒的终极真理,所以对任何理论都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理论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任何事物都必须进行辩证分析,理论必须见诸实践并灵活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为人们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辩证思维与文艺评论许子清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观点去看问题。” ̄[1]辩证思维就是用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唯物的观点全面地科学地分析认识事物。它属于哲学范畴,概括...  相似文献   

10.
我对"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观点,也接受、认同和讲述过.改革开放后,曾对某些相关问题产生过疑问.对其在现实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形成否定这个观点的看法.现经进一步考察,我认为"矛盾"一词的本义是"不可同世而立",本来和辩证法无关.主观地将矛盾设定为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必然陷入无法摆脱的理论困境,并在现实中发展成"斗争哲学".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清除矛盾辩证法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人对概念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虚概念同真实概念的不同就在于 ,虚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及其特有属性 (或本质属性 )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虚概念 ,作为概念家庭中的一员 ,它理所当然的具备概念的两个逻辑特性 ,即虚概念也有其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仅使我们对虚概念的认识比较完满。同时也更加准确地去掌握和运用虚概念  相似文献   

12.
自我图式理论--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自我概念研究领域,自我图式理论别具一格、独具特色.它既不是从自我的结构去探讨自我,也不是从自我的内容去分析自我,而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去解释人类关于自我的认识.自我图式理论包括自我图式、可能的自我及运作的自我概念.自我图式理论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自我在调节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它不仅为个体调节自己的行为提供了可行的解释,而且同样适用于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简单性和复杂性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首先肯定了简单性原则在认识复杂事物方面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指出并不是任何事物都是简单要素的机械组合,我们还必须确立"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处理"的新思维,并主张用简单性和复杂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新生事物常含有旧事物的若干合理的基因并继承了旧事物的许多优点, 又除却了旧事物的若干不足或缺点, 从而形成了新的优点和特色.创新往往不是简单的将既有的旧事物加以抛弃, 当然不排除有时需要大破大立的革命性变化.其次, 新生事物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必须是能够引领风骚、指引潮流、具有生命力的, 必须是在一段时期内被人们所乐于效仿、跟进的事物.再者, 由于创新必须从继承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对既有的事物应当具有深刻的了解, 掌握其规律, 洞悉其优点和不足, 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方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练好基本功.最后, 由于并非所有新、异的事物都是新生事物, 都比既有的旧事物优越,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创新的同时, 也要注重继承, 不要轻易舍弃既有的事物, 否则我们不仅不能前进, 反倒退化.  相似文献   

15.
不少学者认为,原始人已经能够认识到近亲婚会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有意识地对这种婚配进行了抵制,这样就导致了族外婚的出现.如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嫡亲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害处终于被发觉了,这就导致了在这一亲等之外去选择妻子.”英国民族学家L·费逊和澳大利亚民族学家A·哈威特在他们合著的《卡米拉罗依和库尔奈》(1880年)一书中也阐述了同样的观点.我国学者由于受摩尔根等人的影响,多数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林耀华主编的《原始社会史》和宋兆麟编著的《中国原始社会史》就是这样,不但如此,他们还进而认为我国周代的”同姓不婚”也是当时人对近亲婚认识的产物,并把《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看作是这一论断的有力证据.林耀华先生在其《原始社会史》中认为:“经历了漫长时期的生活实践之后.到了早期智人阶段.人类进一步意识到近亲婚配的危害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周朝的制度.凡同姓不管血缘关系多远.就是相隔许多代也不得通婚.”我认为.以上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原始人还不可能认识到近亲婚的危害.至于说原始族外婚是由于原始人对近亲婚危害的认识而产生的.则更无从谈起了.我国周代实行的“同姓不婚”制度是原始族外婚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把握事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运用。理解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停滞和衰亡,都必须从内与外,横向和纵向的相互关系上来进行,这样才可能形成真正现实的辩证思维。而从内与外的相互关系来看待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首先就是要看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或部分之间是否已经有着一种彼此的协调关系,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性格冲突与故事情节我国古典小说的作者,很善于根据作品中人物性格与人物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推演产生出动人的故事情节。因为现实主义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应该遵循生活中矛盾斗争的规律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去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如果没有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就会象枯萎的花朵一样,既没有色,也没有香,失去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固有特性,不可能真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是一个整体性的主题,它不是关乎生活的某一方面的,而是关于全部生活的.但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它成书的过程看,它包括了作者对于生活的一再反复的充满客观精神的认识.不论是在对俄罗斯当时生活和过去历史的描绘上,还是在对其中具体活动着的个人的精神探索方面,这部作品都以一种客观化的手法加以了叙述.这种客观化的、保持了一定审美距离的写作手法对中国作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伽登认为审美经验活动开始于对实在事物的认识,审美对象是审美经验的产物,但是审美对象不同于实在事物,审美对象形成后也不局限于实在事物。本文探讨了英伽登的这一美学思想,即审美经验活动经历预备情绪,审美对象的形成和作为审美特质的审美对象质和谐的产生过程。在形成质和谐的基础上,审美经验过渡到它的最后阶段,就是对价值的认识。英伽登运用现象学方法论证了审美经验活动过程,其中体现着他对于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20.
"历史语境"是指事物存在及产生意义的文化空间,对任何事物进行合理的阐释,都离不开与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环境,只有把这一事物与它周围的文化环境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深刻认识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一套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经典"丛书,对它的深入研究必须结合其产生与存在的"历史语境"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