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广天认为,《红楼梦》是一本高干子弟的书,它描述的是人的生存尴尬,他说自己的这部戏恰恰在精神气质上是和原著最接近的我对张广天不熟,他的戏我从前没看过;他的歌我倒是听过,不怎么喜欢,那不是我的style;他早年间招呼的"汉藏和声"我从来没有倒腾清楚,我对于左派右派之类的公知都不感冒。然而这些都不耽误我看张广天的新戏《红楼梦》,在开场半小时之后,我发现开始喜欢这部戏了。  相似文献   

2.
刘荒田 《可乐》2011,(2):49-49
说起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他的死和他的哲学一样著名。他在雅典被判死刑后,直到死期逼近,仍面带喜色,大谈哲学。他说,他这一生都是一场戏的预演,这场戏的内容是:上帝善意地把人的灵魂幽禁在"肉体的栅栏"里面,如今它获得释放,将踏进更美好的世界,得到更大的自由。在此,真理和事实均一目了然,不必经"眼睛的格子窗"去窥视——对于一个好人来说,死亡就是这场戏的启幕。  相似文献   

3.
因为杜宪,我才看陈道明的戏。某些人请注意,不要从"因为杜宪"几个字里面分析出我和她的绯闻——我们都不拍戏,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新戏要上映,也因此绝对不会有绯闻。我不喜欢陈道明,因为他满脸的阴郁。古书上说,这样的人阴险狡诈——难怪陈道明演了不少坏蛋,都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格林威塞尔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城里人互相认识。如果市长家多烧一道菜,全城人在吃午饭时,都会知道。一个陌生人迁入这座城市,租了幢空房子,独自居住。他不像别人那样下午去玩九柱戏,晚上去酒馆抽烟,谈论时事。市长、法官、医生轮流请他吃饭、喝咖啡,都被他谢绝。  相似文献   

5.
故乡的年戏     
正"明年过年村里会做戏文吗?"与父亲闲聊的时候,我问他村里是否还会像往年一样上演年戏。父亲淡定地回答:"当然啦,年年都是如此,明年又岂会例外!"过年演戏在老家好像是约定俗成的。而滩簧则可算作是每年的"年规戏"。作为一个曲种,滩簧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于家乡人而言,它就好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熟悉。每到年关,它更是  相似文献   

6.
郑绩 《温州瞭望》2016,(5):90-91
正01温州的戏剧活动与他根本分不开,他为许多剧团导过戏,指导过几乎所有温州的学生剧团,琦君曾在他指导下演繁漪。抗战胜利之后,他还继续在温州导了许多戏。除了当导演,他还写剧本、办戏剧培训班。1913年,我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的家庭里。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在同年秋间祖母又相继病故。我有兄长二人,姐妹各一,其中最大的哥哥是9岁。家务全赖母亲一人照顾。我们几个兄弟都在上学。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作为包公戏的开拓人,他至少在三个方面对以后的包公戏定下了基调:在题材上注重市民日常生活的开掘,注重描写百姓在权豪恶霸凌辱下的痛苦;在人物塑造上,他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清官能吏的代表人物包公,着力刻画他巧用智谋惩恶扬善;在悲剧审美趣味上,大团圆结局总有一种缺憾,并反映民众一相情愿的天理力量,是一种苦涩的大团圆。  相似文献   

8.
初相遇那时侯我们在一个剧组拍片子,1999年的冬天,心情跟天气一样有些灰暗。刘烨拍那个戏时心情不太好,那时他快毕业了,对现状和前途没把握。说实在的他心里特别明白,他想拍的戏不是这种戏:我那时刚从成都到北京不久,刚刚拍完(少年英雄方世玉》。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剪影,剧组开会,他从对面过来,一个很高的影子,进来以后边弄头发边问“剪了头发怎么样?”有人说像假发,他说“那再去剪一个”就走了,觉得这个人挺好玩的,有点憨。开始我们很少说话,他太内向了,我不像他,在剧组里别人叫我开心果。  相似文献   

9.
记者:小小年纪,为什么会选京剧这个专业呢?学戏是很累人的,能顶得住吗? 杨腾:我从很小就开始学戏了.8岁那年我正式拜战友京剧团的朱宝光老师为师.朱老师戏教得好,饭也做得好.他是个天津人,会做饭,每次学戏后我就留在他家吃饭.后来我参加CCTV首届少儿戏曲电视大赛,获得了业余组金奖.学院复排《少年马连良》挑选演员,老师看我的京剧底子不错,就把我特招进来了.  相似文献   

10.
画者语     
关于戏曲 戏曲实在是社会的大写意,也是中国人的第一娱乐生活。那时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卡拉OK和DVD的娱乐生活,它是用老百姓的感觉来叙述历史,所以,它是一项平民化的艺术。即是被称为高雅的昆曲,也不例外。无论哪种戏曲,都服从一个目标:让看戏的人看懂,让看戏的人喜欢。戏曲不是戏者给看戏人的馈赠,而是戏者在执行看戏人的命令。所以,戏一开场,就会自报家门,一阵插科打诨,再使起承转合,然后再唱念做打。  相似文献   

11.
李笠翁以其《无声戏》和《十二楼》等小说,享有世界声誉,被赞为清代白话小说第一人。杜于皇是为李笠翁小说作序作评的"专业户",李笠翁每一部小说集的刻印、每一次小说集的变故或重新出版,都少不了杜于皇的参与。从李笠翁最早的小说《无声戏》一二两集,到《无声戏合集》,到《十二楼》,到最后的《连城璧》,杜于皇都一序到底,一评到底。这在当时和后来的文坛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从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对于《奥瑟罗》评论的主流看 ,伊阿古当然是剧中的反角 ,因为他被认为是造成悲剧的元凶 ,同时他还象疯狗似的作恶 ,几乎害到所有的剧中人。奥瑟罗则被看成富有崇高思想、具有巨人精神的英雄形象。到底谁是真正的反角 ,澄清这一问题 ,对于准确理解莎翁的创作意图 ,正确评价这部戏对于观众、读者乃至社会的作用 ,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戏痴张国强     
为了演戏,他可以发疯,可以不要命,他是《士兵突击》剧组中中毒较为严重的,到现在,他都不敢看全这部自己投入太多精力的戏  相似文献   

14.
“现在很多人说不喜欢戏,我问他,‘你看过戏吗?’当初我没看过的时候,也以为不喜欢。”张建峰初中一年级时,对未来发展一片懵懂的时候,父亲决定让他去学当年热极一时的梆子戏。  相似文献   

15.
翁家明在台湾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八点档演员,《午夜门神》、《戏说慈禧》,在台湾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在内地看翁先生的戏不是很多,近斯播放的《欢喜游龙》,他演的唐啸天很有观众缘,这次在中北公司的《欲望》剧里,家明演顾立伟,与刘德凯饰演的夏中林是一对情敌,为了他俩共同爱的女人安慧(邬倩倩饰)演绎出一段复杂而令人纠心的情感纠葛。 此次家明与他相濡以沫八年的女友、台湾著名演员俞小凡同在《欲望》剧组,虽然剧中角色之间答戏不多,但一  相似文献   

16.
韩旭 《北京纪事》2015,(8):68-70
2015年已是施凡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学戏的第四个年头。不过当我见到他,感觉他像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一脸稚气,童声未脱,个子也不高。与他聊了几句后,才知道,他今年才13岁,9岁就考进了北戏,比一般的学生早入学好几年,难怪看着小。想一想如今,9岁就能入校学戏,实属少见,我们不妨听听施凡是怎么说的吧。  相似文献   

17.
韩旭 《北京纪事》2014,(9):42-43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京剧舞台上的花脸多是粗犷、豪迈之人。不过在台下,花脸演员也许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就拿这次采访的北京京剧院花脸演员王昊来说,你能感受到他对戏的用心和严谨。在介绍2014年参加擂台赛的剧目《沙陀国》(解宝和收威)时,他会结合手边的书籍和资料,确保介绍的渊源出处、历史典故乃至戏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那么《沙陀国》究竟是怎样一出戏,它有什么意义让王昊如此全心投入呢?我们不妨听听王昊本人是怎么说的吧。  相似文献   

18.
正日子跌进腊月,与老家人见面,最多的是谈论乡戏锣鼓了。"娃子哎!我今个儿可是受乡亲们委托,来‘刮'你了啊!""怎么?今年的戏又演大了?"我知道,老家人张嘴说"刮",一定就是过年村里的戏又演大了,不是又请了老师,就是又要添置戏装和乐器了。"那当然啊!今年村里人都搬迁住上了新楼房,那大伙过年不大‘弄'一回还行!"来"刮"我钱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叙事学框架下挖掘小说主题"美国梦",探究作品本身的历史、叙述性及叙述手法,分析现当代美国作家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述人尼克,认为他是一个多重性的第一叙述人——不仅仅是一个"个性化的、自叙述的"叙述人,还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戏中/同叙述人的"叙述人,还是一个"戏外/异叙述的"叙述人。由此可见,作家菲茨杰拉德是一个具有超强的叙事话语能力的小说家,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则是一部具有经典叙事特质的叙事文本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麻雯 《北京纪事》2011,(11):32-36
他既是谭富英的弟子,又是马连良的义子,圈内人都叫他“谭徒马儿”;他师法诸家,继承了马派、谭派兼及杨派的艺术风格,融会贯通,人称“新马派”;“文革”期间,他饰演的国民党特务刁德一深入人心,堪称经典;他爱戏成痴,上下求索,有着当今梨园老生翘楚之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