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主题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爱智",而是"求乐".从孔子开始,直至近代,其道"一以贯之".中国哲人追求的不是酒色等肉体享受,而是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个人就能超越他的有限生命而达到永恒存在.但快乐不在天上,也不在世外,而就在人间.个体人格只有在百姓日用中才能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3.
明朝时的冯梦龙曾言:"富贵本无根,尽从勤中得。"人生在世,富贵、名利是多数人为之心动的目标。人们羡慕成功者,就在于成功者代表的是对人生目标的成功追求,代表的是对理想的一种实现。然而,人人都有远大的理想,成功者却寥寥,原因何在?《礼记·中庸》中说:"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这句话很准确地点出了成功者的最大特点,即有着超乎常人的践行决心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4.
老子"贵和"观是一种哲学辩证法,庄子"贵和"观是一种精神超越境界,老庄"贵和"思想奠定了《谿山琴况》论"首重者,和也"的哲学基础。受老庄"贵和"观影响,《谿山琴况》论"和"形成了"道技之和"、"虚静之和"、"无声之和"三方面特色;其论"和"始终追求器乐之于演奏者的最佳和谐状态与最高人生价值,它既是一种演奏技艺的和谐之美,也是音乐审美的"神韵"境界,更是人生逍遥的最高理想,它是中国器乐艺术"中和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人生境界的成就,是孔子思想和实践的终极目标。孔子一生的历程,就是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历程。这是一个不断成熟而又历经艰难曲折的过程。从一定的程度上说,孔子的思想比他的行为更伟大。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导方针,而且还因为他要行道他要当老师,就必须提出至善至美的要求来,虽然有时他本人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思想本身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也可看成他人生的一种实践。也正是这种思想在千百年来所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精神生命在生机勃勃地有机地延伸着,终于成就了他理想中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柏拉图看来,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与神相似",在于"人向神生成",在于踏上哲学之途,借此育养非凡的德性,最终成为经世济民的"哲人王"或爱智求真的"完善公民"。这一思路不仅折映出古希腊"人文化成"的理想追求,而且代表了柏拉图的道德哲学思想。当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这一理想在本质上是难以实现的,但其作为一种希冀的目标,却具有范导人类德行和启发人们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段奇清 《社区》2013,(14):9-9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中,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即圣人贤人境界。这是社会与人生金字塔的塔顶,这样的境界人人为之景仰为之奋斗。追求了。奋斗了。即便达不到.其大概也不失为一位高雅之士。  相似文献   

8.
正给文章"署名"这件事,说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我们把它和人格、境界这样一些操守联系起来的时候,就能发现在"署名"这样一件小事上,也能展现出大的人生境界来:虽然只是小事一桩,凸显的却是大人格、大境界。蒋路先生是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他的身上,具有一种可贵的"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精神,而且助人不图名、情愿做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个人培养的"内省、外修"之道,传统文化中强调应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特点结合起来,刚健但不刚愎自用,柔顺但不优柔寡断,懂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乾》)的"内省、外修"之道,以求达到"穷神知化"的自我培养境界。乾之德刚健,坤之德柔顺;刚健,故而能积极进取;柔顺,故而能宽厚博大。"内省"之道的目的在于培养自我的心灵智慧,古人认为智慧就是平静不动的心,心动之际智慧就消失了,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淡泊、宁静才是富有智慧的心态,具备这种心态的人才能够"明志"和"致远"。把易动的心"定住",智慧就会显现出来。正如《大学》中所说的那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为心不定的人做事既不能专一也不能持久,所以知止而后定也是内省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外修"则是指通过人生的磨练达到"克己复礼"(《论语》)的目的。这种境界,是自我培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欲有所作为的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说”,其“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不仅指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的图景,也指作家主观的情感,实质是其治学的切身体会。词学要追求一种境界,而语文学习,作为重要的,乃至终身的素质教育,又何尝不要追求一种境界呢?...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其实是一部治国纲要。孔子及其弟子们竭尽全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追求一种理想人格,以实现其政治理想: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使孔子成为了万世敬仰的圣贤。然而,这个理想国却是一个没有人格平等和尊严,没有思想自由和创造快乐的思想牢狱。从《论语》中反复强调的"学"、"孝"、"礼"可以看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刘克邦的《自然抵达》将自然作为一种写作境界与美学追求,从自然而然的生命感知出发,抵抗媒介话语对我们感知的规训,还原了生存世界本身丰厚的质地和多维的面相。他坚决抵抗各种“后”思潮对情感的放逐,坚持情感对于散文写作的本体性与本位性,把俯拾皆是但又极为不易处理的世俗情感写得自然、逼真、圆润与饱满,显示其对这种普通情感状态独特的把握与掌控能力。《自然抵达》是一种有态度的写作,刘克邦以一种决绝而不妥协的姿态叩问自我,针砭时弊,守望理想,传递正能量,这与当前那种将散文写作闲适化与矫情化,放逐价值立场的写作态度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3.
将"夔一足"两种传统含义纠缠在一起的,表面上看是音节停顿的不同,实质原因则是儒家的治国理想。将"夔一足"与《庄子》的"技与道"相结合,则能发掘其新的含义:夔的修养只在音乐领域值得称道,而对更高修养境界的追求,应该永不停息。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把道家哲学界定为境界形而上学,但他认为"道"不具有客观性、实体性和能动性.蒙培元认为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境界形态的哲学,提出"道"是实存或实在,但不承认"道"的独立性和本源性.实际上,在老子那里"道"是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的,也有独立性和本源性.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哲学的境界形而上学意义.中西哲学差异主要在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学"主要是在学问、学说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学"则凸显的是"觉悟"的意义;而且中国哲学所说的本体并未远离人而存在.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岳阳楼记》写的是想象自己登上岳阳楼,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杜甫的《登岳阳楼》,写的也是登上岳阳楼的感兴.那么他的观感有什么不同于范仲淹的特点呢?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一反《三国志》尊曹抑刘的写法,置刘备于小说叙事结构的中心位置,但作品所予他的一些美德如忠义宽仁长厚等却常常因刘备的着意张扬与夸大而不可信。对此,人们很难断定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抑或相反。鲁迅显然是持否定意见,他有一经典性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①,并认为是写法上的失误。时贤也大多如此立论,认为由于历史上并未曾有过宽仁长厚的刘备,而作者因要表达其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理想,在缺乏历史材料和现实基础的条件下,过分美化和夸张刘备的仁厚忠义,因而显得苍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三国演义》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庄子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幸福哲学,而《庄子》作为其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对于生命、生活与幸福的阐释以及他所追求的逍遥、自由的生命境界,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获得幸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辛亥革命》大火,马少骅的生活却没有多大变化,每日读书、练功,平静如常。剧组四处亮相,他这第一主角常常不去,连《艺术人生》也不参加,回家陪老母去了。他觉得,一个演员把戏交给观众,就已经完成了自己。"我告诉你,我根本不需要什么红啊火啊,我不需要!"在水深火热的娱乐圈讨生活,他从没被弄折了腰。演戏是他的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无比真诚。  相似文献   

20.
老子文学批评思想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加人工的态势上显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大音希声"、"信言不美"则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看,其方法也与其哲学理念相联系。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为了实现"道",达到"道"的境界,老子十分重视虚极静笃、抱一守中、德善德信、正言若反等方法,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些方法用于文学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