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他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许多名家大师,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构,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学术发展,在加快构建中国特...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意思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找到,既传授知识又教人品德的老师不容易遇见。作为班主任,既是经师更是人师。八十年代——改革的年代,怎样当好班主任?怎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对此,我曾作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相似文献   

3.
“会”和“能”用作能愿动词时,在用法上有何异同?《现代汉语词典》在“能”字条目下,要人们注意a、b、c三点,对“会”和“能”的用法异同作了说明。其中a、c两点中的一些说法不能使人信服,现提出来商讨。“能”字条的注意a指出:“‘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如: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如: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如: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字。”联系语言实际,我们就不难发现,“小弟弟会走路了”的“会”完全可以换用为“能”,  相似文献   

4.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好“经师”和“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需要思政课教师强化守正意识和创新意识,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启迪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培养一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政课教师要强化资政意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要在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上下功夫,要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不断书写教育事业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3月23日与北京大学部分师生的谈话中,强调指出:“学校要加强严格管理,教师要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这是党中央与总书记交给全国各大学与广大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大学中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履行好“教书育人,严格管理,培养‘四有’人才”这一神圣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古诗创作历来有强调“炼字”之功 ,看重一字之妙的一派。如宋代范温《潜溪诗眼》“炼字”条云 :“好句要须好字 ,如李白诗 :‘吴姬压酒唤客尝’ ,见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 ,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 :‘戏拈秃笔扫骅骝’ ,初无意于画 ,偶然天成 ,工在‘拈”字。柳涛 :‘汲井漱寒齿’ ,工在‘汲’字。工部又有所喜之字 ,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二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 ,‘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 ,以谓燕迎风低飞 ,乍前乍却 ,非‘受”字不能形容也。”再如清代贺贻孙《诗笺》中指出 :“前辈有教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讲话中深刻阐释了教师群体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其中,习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标准,以简洁深刻的语言激励广大教师努力走好从人生存在到精神自由、从人生境界到价值使命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之路。“四有”好老师标准对培育广大教师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赶考”,并赋予了“赶考”新的时代内涵。从2013年7月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9.
披衣服的“披”,如果学生写成“被”,老师是一定要加以纠正的。但是清朝文字学家徐灏说:“披衣之‘披’,乃‘被’之假借。”按照他的说法,“披衣”倒应写成“被衣”,才是正字。他说得对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被”与“披”的本义说起。《说文解宇》衣部:“被,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身。”《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孔安国解释说:“今之被也”。郑玄注:“今小卧被是也。”《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王逸注:“被,衾也。”由此看来,“被”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如果”这个词,便好奇地问老师:“‘如果’是什么果子,好吃吗?”老师笑笑,摸摸我的头:“‘如果’不好吃,生活中不应有‘如果’,你要好好把握!”似懂非懂的我点点头,跳到一旁啃好吃的苹果去了。渐渐地我发现,我能用“如果”造句了。“如果上次考试不粗心,第一名就是我的。”“如果我没骂人,妈妈就不会打我了。”这些都是我无意中在生活里用到的句子。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老师骗我,“如果”是不好吃的果子。生活继续帮我造句。上初中时,学校举行演讲比赛。自愿报名,我没有参加,赛完后,第一名上台领奖,看她满脸的得意,我内心…  相似文献   

11.
一这里要讨论的“自”,只限于在语义上与“自己”有关者,介词“自”,连词“自”不在讨论之列。《马氏文通》有三处谈到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自”。卷二代字章“重指代字”一节说:“‘身’‘亲’‘自’‘己’四字,皆重指代字,人己通称,而‘身’‘亲’二字必居主次。”“‘自’字可主可宾,而其居宾次者,必先于宾之者,宾于介字者亦先焉。”“互指代字”一  相似文献   

12.
国庆节时,交警叔叔还在上班,冬冬非常佩服,就拿起笔,给叔叔们写慰(wèi)问信。他开头这样写道:“敬爱的警察叔叔,您们好!”坐在一旁的妈妈看了,皱起眉头问:“你为什么要用‘您们’呢?”冬冬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您’是对长辈、老师或自己崇敬的人的尊称,‘交警队’里有许多叔叔,当然应该用‘您们’喽!”妈妈听了笑道:“‘您’是尊称,你说得对,可是‘您’没有复数形式,后面怎能加上‘们’而变成‘您们’呢?”“那么,遇到多数的‘您’该怎么称呼呢?”冬冬发起愁来。妈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接着讲解道:“如果称呼两个以上的人,可以说‘您俩’…  相似文献   

13.
盛夏暑热,无心读书,到一位老教授家串门。进屋后发现写字台中央摊着文稿,旁边散着几份学术刊物,看样子他人正忙。不便打扰,即欲告退。老教授却执意要我坐下喝杯“龙井”,陪他休息会儿,我只得从命。老教授从学生的毕业论文说起,谈到社会上的“下海”风。他对目下的全民经商特别是学人“下海”很不以为然。认为“商家在‘商海’弄潮,学人在‘学海’苦读,原是社会分工;车走车道,马走马道,文明进步的社会是有序的社会。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从来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末了他还说:“别人‘下海’或是‘上岸’那是人家的自由,咱管不了,不过,我这辈子是下不了‘商海’也不准备去下那个‘海’了。”  相似文献   

14.
对语气词“呢”、“哩”的来源,吕叔湘先生和太田辰夫先生均作过考察。吕先生的意见是:“‘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此一语助词,当以‘在裏’为最完具之形式,唐人多单言‘在’,以‘在’概‘裏’;宋人多单言‘裏’,以‘裏’概‘在’,‘裏’字俗出多简作‘里’。本义既湮,遂更着‘口’。传世宋代话本,率已作‘哩’,或宋世已然,或后人改写,殆未易定。”按照吕先生意见,“呢”的来源大体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抽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怎样的一个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上,熊猫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看”字,说:“请小朋友们各说一句能表示‘看’这个意思的话,但不能出现‘看’这个字。”“我先说。”小猕(mí)猴站起来说“,清晨,我们望着太阳从东方升起。”大公鸡指着小鹿桌上的乒乓球说:“咦,这是什么蛋呀?我没见过。”小山羊说“:瞧,小猪坐得多直呀!”小兔说“:熊猫老师,你干吗老瞅着我呀?”小狐狸说“:我坐在窗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的小鸟。”小猫说“:刚才我瞪了小老鼠一眼。”小狗说“:我爸爸给我买了一套书,让我好好儿读。”熊猫老师笑了“:小朋友们,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你能再找出几个…  相似文献   

17.
在《爱的教育》里,我看到老师与学生是朋友式的交往着。学生就是老师的孩子,哪个学生病了,老师是必定要去探望的,这是当老师的责任,不存在值不值得的问题。想起前几天,班级里的兴年手断了,我买了些水果准备和班委们去他家里探望。还没去之前,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就在旁边泼冷水:“去干什么呢?根本就不值得那么关心学生,他们都是忘恩负义的人。假若你不再教他们了,在路上碰了面,叫你一声‘老师’都是妄想。再说,每逢有学生病了,带他们去看完病,有几个会对你说声‘谢谢’?又有几人会还给你钱?”我颇不以为然,我去看望学生,因为我是他的老师, 我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我只想让他知道我很关心他,全班同学都在为他着急,希望他早点好起来,仅此而己,此外,我并没有过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球拍拍球     
课外活动,今天打乒乓球。同学们玩得可开心呢。下课了,李老师进来对晓晓说:“我们一起把运动器具收一下,好吗?”晓晓当然高兴,亮开嗓门:“下课了,把球拍交上来,别再拍球了。”听晓晓这么一喊,李老师拍拍她的肩膀笑着说:“你这句话喊得好。”晓晓不明白,抬头望着李老师。“你发现没有,”李老师说,“你这句话中有两个字,顺着讲,是物品的名称,倒过来讲,就是物品用途。‘球拍’是物品的名称,‘拍球’就变成了这件物品的用途了。”晓晓想不到自己随口一句话,还有学问呢。李老师接着说:“比如‘水车’是一件农具,它的用途当然是‘车水’,不过今天…  相似文献   

19.
理论同实践并重“经师”与“人师”双美——赵宝煦教授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学术与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学研究迎来了新的春天。赵宝煦教授与同行们一起,响应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应“赶快补课”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在中国重建政治...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的《围城》,写“赵辛楣爱上馆子吃饭,动不动借小事请客,朋友有事要求他,也得在饭桌上跟他商量,仿佛他在外国学政治和外交,只记着两句,拿破仑对外交官的训令:‘请客菜要好’,和斯多威尔侯爵(Lord Stowe11)的办事原则:‘请吃饭能使事务滑溜顺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