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廖高会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3-137
以叙事时间为视角,从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中叙事错时、叙事的省略和节制、叙事节奏的缓急与叙述速度的快慢以及造成这种效果的方法等方面,探析了这篇小说具有诗意之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文霞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6):91-92
摘要:“日常生活”叙事是对个体日常经验的想象性表达。作为百年“日常生活”叙事发展中的个案,汪曾祺偏安于自己地域性的“日常生活”的玩味,赋予“日常生活”诗意的表达。一方面重接了现代文学中“日常生活”叙事传统,另一方面,这种行走在文学主流写作的边缘处的独特叙事法则,使其在新时期文学写作中显出一种“另类”的姿态:在边缘处守候诗意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一书对中国古代六位大诗人进行了形象生动而又个性鲜明的评述。全书"以人为本",主旨鲜明。作者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评人衡文,凸显六位大诗人各自的诗意生存和精神特征,并向读者指明了诗意生存的基本路径,即通过阅读优秀诗篇感发志意,超越失意人生,从而迈向有情趣、有生气、有境界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4.
李小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8-86
在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中,属于叙事类文体的主要有本事、本生、因缘、譬喻、未曾有和授记六种。它们在叙事上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因果报应的叙事伦理,它具有鲜明的印度佛教色彩,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自作自受。二是详赡、重复与夸诞的叙事风格。详赡,指叙事内容的详实、周密,且特别重视运用各种细节描写.诸如场景、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重复,主要指一部佛经在叙事时,相同或相近的故事类型反复出现在同一主人物身上。夸诞则和神通叙事有关。三是集锦式、葡萄藤式的故事结构。前者多用于整部佛经,后者多用于组经中的小经或其中的某个故事。而汉译佛典叙事类文体的这些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像虚构、重复叙事与神通叙事等方法的运用,莫不和这些佛典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恣情的诗意——论潘军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维保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78-82
潘军的小说有着一股狂荡不羁的作风 ,近乎随意地拆解历史延异中心 ,把玩文本。有时候他是粗俗的 ,玩世不恭的 ,但其中却蕴藏着对现实 /历史和生命的感悟和省察。他的大多数创作一直处于清晰与模糊之间 ,含混而又透明 ,视野开阔恣意纵横但又不失绳范 ,轻松嬉戏的语言却极富穿透力和隽永的诗意 ,具有现代主义的探索精神而又不乏古典的情怀 ,喜剧式的叙述中包孕着“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历史沧桑感 相似文献
6.
诗意的叙事——论《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嵌入式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雁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28-32
本文探讨了嵌入式叙事模式在两部荒诞派戏剧经典名作贝克特的《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和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中的共性和特质,指出这一叙事策略的不同形态在两剧中的诗性特征。本文试图揭示在这两部荒诞派剧作中,诗意的叙事策略和多维度的象征主义的舞台形象一同构成了戏剧作品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7.
杨少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74-77,115
叙事风格只是导演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嬗变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向影像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曹文心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6):92-94
古希腊和中国叙事文学的渊源,一在神话,一在历史;由于叙事文学的渊源不同,从而影响了中、希早期叙事文学(史诗、小说、寓言)踏上不了同的发展途径,并在艺术上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王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3):308-312
诗和小说在叙述上是相通的。“二张”和阿来以诗人的气质进行小说创作,让诗和小说达到了灵与肉的真正统一。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熟稔加强了这种融合,其小说的诗意叙事使小说拥有了一种精神,换言之,诗人的梦想在小说中得以实现。3位作家通过不同的意象进行艺术构思,让小说的叙事空间在诗意氛围里得以拓展。 相似文献
10.
古大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10-114
“后母/继子乱伦”叙事模式的作品触及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乱伦情结”与“乱伦禁忌”的深层心理。后母/继子乱伦”现象是专制的父权文化的产物,“后母”乃至“继子”承载着对父权文化的批判与表现人性解放的双重道德任务,表现了一种“渎父”或“精神弑父”的主题。她(他)们的悲剧性的命运结局体现了作家对这种现象微妙而复杂的态度:在无限宽容的同时,也隐含对乱伦原罪感几分不自觉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许永宁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5-90
文学史作为朦胧诗研究重要场域,在其书写过程中对朦胧诗的经典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朦胧诗文学史书写的缺席到文学谱系的建立,历史轮廓的勾勒和细节史实的阐述以及各种思潮文化影响下的流动,朦胧诗与文学史互为因果,共同参与和完成了其经典化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域入手,来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本文首先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3.
徐英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103-107
历史文学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感性思考,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文化娱乐、思想倾向以及风土人情等时代精神的构成因素浓缩在历史客观形象中,以立体、全面的方式呈现于世.通过文学反映历史是帮助后人认识和了解过去往事的一种辅助手段.作为分别引领两个时代文学潮流的小说模式,革命历史小说作家与新历史小说作家面对同样的历史题材时,作出了大相径庭的历史判断,从而帮助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了解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4.
王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坛经》的内容包括叙事性强的高僧惠能传记以及惠能佛学思想记录两大部分。在《坛经》版本演变的过程里,两大部分都有所变化,尤以惠能传记部分变化较为明显,且在变化中体现出其与世俗叙事文学与世俗文化心理的密切联系。可以将《坛经》惠能传记部分的文本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坛经》惠能传记中谶言与神异情节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问题,管窥以惠能传记为代表的僧传文学与包括历史传记、小说在内的文化大背景的联系,印证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虚构与真实难以割裂这一大文史观。 相似文献
15.
用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是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法。选择何种叙述线索不仅是如何处理具体叙述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文学史家的史观、史识和史才。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编写和出版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按照叙述线索和叙述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叙述模式概括总结为四种,即以理论观念预设为主线,以文学体裁为主线,以重要作家为主线和综合多种因素为主线的叙述模式。同时举例分析了上述叙述模式各自的特点,并从中挖掘中国学者在构建文学史框架时所体现的史观、撰写标准和本土意识。总之,多角度、多元化的叙述模式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英国文学史写作方面日臻完善的叙述技巧和不断突破与创新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胡根林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106-110
唐代叙事诗的繁荣与小说密切相关。从当时流行的小说和叙事诗并行、叙事诗和诗序互见的现象,诗人一身兼诗人、小说家两任和喜听故事的社会风尚3个角度来讨论这种密切性。认为唐代小说的兴盛促进了叙事诗的故事性和叙述手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革命叙事诗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革命史的诗学组织与美学建构。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被历史意识和政治意志所推动,中国现代新诗出现了对政治性、叙事性、史诗性、民族化的强烈诉求。持续于1920年代至1970年代的革命叙事诗是这一诉求的突出表现。其得失均可从诗学政治化的诸种张力中得到探讨。李季作为革命叙事诗人的个案,具有阐释诗学政治化这一重要诗歌现象的高度典型性。 相似文献
18.
段海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6):121-123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写作精神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史学著述精神和西方史学研究思想的影响,在叙述方法和艺术标准上以文学本位观念为出发点,他的文学史研究是带有史学精神影响痕迹的对文学发展进行自主叙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曦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 ,存在不少有争议的笔墨 ,这正好折射出司马迁所意欲表白的一家之言。对这篇史传中有争议材料的分析 ,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以对孔子才干刻意夸大 ,是为了反衬孔子不幸的悲剧命运 ;同时 ,他是将孔子视为具有灵活处世能力而非生硬呆板者而加以描绘的 ,并不惜用大量轶事揭示其不废原则、勇于权变之思想特征及忍辱忘忧、奋发有为之人生态度。正是这种对孔子形象的独特描绘 ,才引起后世不休的争议 相似文献
20.
张庆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在海德格尔那里,诗与思不可分,诗是他阐发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而他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面对事情本身的方法,是一种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察看事实真相、领悟生存意义的方法。本文从海德格尔的视角出发,选取愁、异乡人、灵魂与大地、语词等中德诗歌中常见的主题,通过跨文化的诠释,揭示中德诗歌中的生存论意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