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文学表达与文学的文化呈现是文学与文化在当下历史语境中构成的一种新的表意镜像关系.作为泛审美主义的一种表征,文化的文学表达意味着文化在技术层面显现为一种审美形式,在精神层面日益生成为一种以非功利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感性存在.文学的文化呈现则指涉着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的重新历史化特征,它意味着文学实现了从纯粹审美自律存在向社会性与文化性存在的转型,重构了文学的文化身份与历史之维.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它们共同地表达着文本语境理论的意义诉求.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之"文",在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与今天的"文学"或"文章"都并不一致,这正说明我们现代文艺学的"失语"--失去了我们传统的话语.实际上,<文心雕龙>之"文"的内涵原本是清楚明白的;在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关于"文学"、"文章"的基本含义,也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到了20世纪初叶,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literature"被翻译成"文学"并得以广泛运用,中国古代漫长的"文学"、"文章"概念的应用历史基本中断,"文学"一词也就陷入尴尬之境.按照<文心雕龙>和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章"、"文学"的基本话语,"literature"不能翻译为"文学",而应该翻译为"文章",这也就是<文心雕龙>之"文";而作为"文章之学"(Literary study)的"文学",或可翻译为"Philology".  相似文献   

3.
由于跨文化互文的不同处境,“Hermeneutik”这一德文术语在进入中文语境时必然延异为多种译名,其中任何一种都没有占据“中心”以统摄其他译名的“权力”。“阐释学”这一为文艺理论界及文学阐释学所青睐的中文译名,亦不应被强制阐释并形塑于概念等级之巅。其实,在西文语境中“Hermeneutik”的词源及其与“赫尔墨斯”的关系亦是复杂难辨,其中的诠释学建构更需在语际间的翻译转码中给予解构性透视。然而,在中西诠释学概念的互视中,字义或词义于自身语言网络中的散布状态,却为其在本不可通约的多重语际间创造了意义勾连与谱系建构的可能。因此,“诠,具也”“具,共置也”这一递训之链,必须在语际间的相互指涉与反身指涉中,方可成为“诠”与“λóγο?”和“auslegen”融通互释的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枢纽。进而,中国古代经学与西方现代诠释学的合会共置,也使得“经学诠释学”成为“言具古今、择鉴中西”之学,其不仅为传统经学之现代学术转型开辟了可供择选的路径,也为中国古典学术与西方学术营构了生产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4.
“以诗为词”为宋代文学、文体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考究,近四十年以来学界“以诗为词”研究,主要采用了作家个案、文学关联、文体关系三种方法。“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旨在从某一词作中寻找不同于传统词的个性和同于诗的共性,围绕着题材、内容、风格、手法、功能展开,探讨作家“以诗为词”的特征。“以诗为词”的文学关联研究,将“以诗为词”置入关联性语境或环境中,挖掘“以诗为词”的文学深度、文化内涵、哲学意蕴。“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基于文体整体发展及互动关系视角,在诗、词两种文体的同异比较和生成变化中,探究诗、词文体的文体特性及动力机制。综合作家个案研究之精细、文学关联研究之兼顾内外因、文体关系研究之擅整体动态把握,向文体关系史进军,是“以诗为词”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马礼逊、罗存德等人编辑的英华字典对译“Publish”,尚未使用中文“出版”一词。“出版”在近代由黄遵宪较早使用,由日制汉字传入中国。追溯“出版”一词的来源,要考察中国出版活动的演变历史以及中外出版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复制技术和出版活动的不断演变,“出版”的概念及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6.
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霍华德庄园》是一部具有鲜明历史表征的文学文本。采用新历史主义研究策略对文本中描述的人物和指涉性细节进行分析,挖掘其背后所包含的历史现象和思想倾向,指出该文本是社会历史语境的产物,它不仅是社会历史语境的反映,同时还参与了历史语境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论“两种现代性”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历史语境中,审美的自觉促进了两种现代性的形成,在世俗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都已经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两者形成了真正有效的对话与交锋。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两种现代性都处于有待发展的不成熟状态,因此,两者之间不是因矛盾而形成张力,而往往表现为因暧昧的同一性而形成的合力。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只能与社会发展之间采取一种认同、合作的态度,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西方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文学现代化的这种独特的进程,也大大丰富了现代性的原有内涵。  相似文献   

8.
旁观与直观、客观与主观等语词彰显了中国现代语境与话语场域转变中写作伦理的现实需求、历史变化及其困境与出路。天才之眼的直观是王国维建构文学内在品质的核心话语,直观不仅具有艺术自主性品质,同时呈现文学伦理关系内涵。这种直观是中国现代语境中旁观焦虑的艺术转化,正是在旁观的道德焦虑背景中生成了《示众》小说书写的主体建构方式。鲁迅"写我们自己的社会,连我们自己也写进去"开启的写作伦理维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发生了身份认同与时代认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具有厚重底蕴的话语体系,可从政党、治理和时空三个维度加以阐释,即作为话语的权属、指涉和语境。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情怀与整合能力塑造了自身作为权属的政党之维;基层性的调研传统、回应性的问题导向和动态性的风险意识塑造了作为指涉的治理之维;朝向民族复兴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与基于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在历史时空动态演进中的相互结合,印证了中国社会依靠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从被迫应对到主动建构的伟大历史转变,塑造了作为语境的时空之维。三重维度辩证统一,形塑了秉承优良传统而继往开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熟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东京学艺大学汉文学教授高桥稔最近在他的新著《中国说话文学之诞生》一书中使用了“说话文学”这一提法。他认为汉语中的小说一词历史上意义几经转变,容易混淆。在研究讨论古代小说史时,不如使用“说话文学”一词意义明确。高桥稔教授对说话文学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词境美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词,是中国韵文学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既有韵文艺术的一般特征:词采流丽富赡,结构匀称谐和,意味浑厚深沉;又有自己独到的审美价值,而卓然于中国古典文学之林。从词文学与其它文学的比较看,它不同于辉煌灿烂、色彩纷呈的唐诗,高奏豪迈的斗志,远翥的理想,雄壮的凯歌,也不象元凶那件用良哀的弦音,弹唱现实的黑暗,民生的悲惨,土人的压抑。而宋词是产生繁荣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的,自有与其它文学样式相异的风味。北宋初期,刚刚从战伐的恶梦中醒来的赵王朝,上至王公贵卿,下到寒士小吏,都沉浸在“燕燕骂骂”…  相似文献   

12.
延安文学是"写农民"也是"为农民而写"的文学,是深受农民文化滋养浸润的文学,农民主体性是延安文学的显在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有独特的时代语境和深广的历史文化根基.根本原因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空前崛起所导致的文化、文学转型,而农民意识形态的确立与张扬则是延安解放区的现实文化语境.在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谱系中,农民及其文化传统与延安文学最能体现本质性或本体性联系,因此也成为延安文学研究的有效论域和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3.
语境是“随文释义”这一传统训诂学广泛运用的一个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客观基础,而“随文释义”则是训诂家就语境对词义的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的一种体认。词的使用义往往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临时特殊性,同样,词在言语表达中的语法功能、语法关系,语句或语段的意外之意等,也要受语境的制约。但是,“随文释义”只可施之于传注训诂,不可施之于词书训诂。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外文学的单边译入与各民族母语文学译出的艰难也不对称.穿越汉语直接进入世界文学语境与更多的作家作品更自觉地通过汉译进入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两种跨语际、跨文化、跨国际传播行为的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在场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并使多民族母语文学进入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初期文学现代性话语建构和修辞指涉.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文学话语总体趋向与修辞特征,在现代性语境范畴内清晰的体现出与"现代化实践方案"互为指涉、相互渗透的意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英汉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颜色词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红"、"白"两种颜色出发,从语意和语境两方面对"红"、"白"词群在文学文本特殊语境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指出唯有在准确理解英汉语言本身及其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和使用颜色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诗歌所经历的发展道路和在不同时期呈现的美学风貌,是基于两种相互冲突、相互借鉴的语言观———工具论和本体论,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实现程度。在当下的复杂语境中,诗歌语言如何在自我指涉和外在指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重建现代汉语诗歌的价值维度,成了决定新世纪诗歌走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词汇量是制约众多外语学习者向深层次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众多外语学习者在阅读或交际过程中在遇到生词时往往采取多种策略从而达到篇章理解的目的。猜测词义是词汇学习的一项有效而直观的方法之一。在猜词过程中,学习者可通过多种策略达到猜词成功的目的,语境化是重要手段之一。语境是语言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任何语言的理解都无法脱离语境。通过文章中的列举分析,可得出语境可大致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二者共同作用于词义的理解。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法分析了猜词过程中各种策略的使用情况及其与猜词成功率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探讨了语境在中国外语学习者猜测词义的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外语学习者提出词汇学习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文学语境常常被等同于历史语境。从实践主体与现实环境的构成关系看,文学语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文学活动提供条件与可能性,同时发生制约作用的相对独立的具体场所,它与历史语境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言中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与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本身毫无同义关系的表达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构成同义关系;本身为上下义关系或近义关系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也会成为同义关系。在研究同义关系时,不仅要重视词语在语言中的意义,更应该重视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言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