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民大学《形式逻辑(修订本)》(下称人大本)认为必然和直言混合模态三段论的结论是必然判断,其形式为;所有M必然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必然是P.从其举例和所给习题可知判断的主项可以是反映单个对象的单独概念.然而,这是有效的推理吗?结论判断确实具有必然性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所周知,直言判断相当于模态判断中的实然判断.实然判断与必然判断是从属关系.必然判断其则实然判断真,实然判断其则必然判断不一定真.也就是说,实然判断断定较少,模态性质较弱;必然判断断定最多,模态性质最强.一个必然判断与一个直言判断作前提,也即一个模态性质最强的判断与一个模态性质较弱的判断作前提,怎么能推出模态性质最强的结论?也即怎么能由较弱的模态过渡到最强的模态呢?若能推出,两者也就不是必然判断其蕴涵实热判断真这种从属关系了.该书给出的必然和可能模态三段论,其结论是可能判断.实然判断、可能判断在模态上都弱于必然判断.同是必然判断与一个模态较弱的判断作前提的混合推理,何以一个结论与前提中较弱的前提同样性质,一个结论则与前提中最强的前提同样性质?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奥弗拉斯特早就明确说过:模态三段论的结论具有与两个前提中较弱的一个前提的同样性质.由必然判断与直言判断两个前提  相似文献   

2.
刘良琼 《学术界》2006,3(2):183-187
一些形式逻辑著作将模态判断分为客观模态判断和“主观模态判断”的做法,导致了概念“模态”的歧义性,导致了模态判断的分类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且,“主观可能判断”不符合形式逻辑对于判断的基本要求,不具备判断的逻辑特征;“主观必然判断”所反映的主观认识的高度确定性在形式逻辑中没有意义。所以,“主观模态判断”在形式逻辑中没有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究竟存在不存在不同于普通判断(普通思维判断——下同)的辩证判断?如果有,它所以不同于普通判断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应该对它们如何进行分类?对于这些问题,逻辑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 什么是辩证判断 普通判断和辩证判断都是对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但是,普通判断只是一般地对事物的性质、关系等等进行断定,不能对事物的内部矛盾或两个事物之间的辩证矛盾进行具体的断定。有时普通判断也触及到事物的矛盾问题。譬如:“他不是好人,而是  相似文献   

4.
思维表达论     
谈到任何一种思维表达,都会涉及三个问题: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以什么形式和方法表达的?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讨。一将思维划分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这种分类在学术界流行很久了。然而,随着这种分类而出现的争论也一直在持续着而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辩证判断?辩证判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是辩证逻辑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一) 判断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判断,是具有极其复杂的内容和形式的。从人类思维认识史上看,反映客观现实情况的判断大约有以下三种类型,即:非辩证判断、反辩证判断与辩证判断。 非辩证判断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客观事物的简单关系的判断。非辩证判断只是说在判断这一思维形式上,它不是辩证的。这并不是说,非辩证判断不具有辩证的因素。普通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判断主要是这种非辩证判断。  相似文献   

6.
四种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必然性关系,如A真E必假;二是非必然性关系,如A假E可真可假。传统形式逻辑一般只讲根据必然性关系进行直言直接推理,但也存在一种看法,认为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中的非必然性关系也可进行直言直接推理,只不过这种推理的结论是可能性的①,对这样一种新型的推理形式还没有专门命名。本文权且称之为“可能性的对当关系直言直接推理”。笔者认为可能性的对当关系直言直接推理在形式上是成立的,但在思维实际中没有意义,以下是详细说明。一、可能性对当关系直言直接推理的分类可能性的对当…  相似文献   

7.
一种运气相关的知识论是值得捍卫的,亦即,任何知识都具有运气相关性,但又并非仅靠运气。这种知识论要旨如下:一方面,“知道”一词的从言用法要求我们将知识模态化,从言的知识不是必然的,也不一定是现实的,它只是可能的,这符合我们关于知识的反运气直觉和模态直觉;另一方面,“知道”一词的从物用法要求我们将知识超内涵化,从物的知识主张从而成为一种法因式本质主义主张,而非关于可能事物或必然事物的模态主张。总之,在从言层面,所有的“知道”都只能是“可能知道”;而在从物层面,所有的“知道可能(或必然)”不是模态(内涵)地,而是后模态(超内涵)地知道。  相似文献   

8.
对模态逻辑的哲学思考,首先是对基本模态范畴的思考.有两种关于必然的理解:形而上学的必然和逻辑必然,这两种必然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是不确定的.在逻辑必然中,我们又有实在世界的逻辑必然和普遍的逻辑必然,普遍的逻辑必然蕴涵形而上学必然.而蕴涵、可能世界和关系是模态的另一类范畴,就其形而上学的意义而言,模态逻辑是在不变的蕴涵范畴基础上形成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9.
法律中经常出现带有“必须”、“应当”、“可以”等模态词的法规。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正确地执行这类带有模态词的法规,就必须弄清法规模态的逻辑关系。因此,这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法规模态的特点及其相关形式“模态”(英语modal)一词含有形式的、方式的、样式的意义,而传统逻辑仅根据事物的不同势态,把模态判断区分为必然判断和可能判断,并且只在这个范围内讨论模态关系,因而它不能直接用来分析法规中的模态关系。现代非标准逻辑虽然把“应当”、“允许”等模态词纳入伦理逻辑的研究范围,但也很少讨论这些模态词在法规中的应用。因此,本文讨论的模态关系,是从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改革中,有人问道:改革既然是一场革命,而且是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那末,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它的目的是什么?它同过去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有什么区别?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问题,加深对改革的认识,对于促进改革的顺利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过渡时期”,它的一般特征是什么?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很长的历史时代,应当分为若干阶段?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怎样与“过渡时期”相适应,向着什么方向过渡?这些问题,是研究“过渡时期”理论必然遇到的几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上述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正> 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这在学术界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基本含义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与外界实在事物的客观性的关系是什么?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同志。一关于真理客观性的基本含义,学术界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一种认为,真理的客观性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个内容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它之前,早就作  相似文献   

13.
正大家都有过手麻、脚麻的现象,有时过一会儿就好,有时很长时间都不能恢复。有人说是颈椎压迫,有人说是神经炎,还有人说是脑梗死的前兆。那么手脚麻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什么是麻木麻木的概念是什么?字典里解释,一是身体某部位发麻,以致丧失感觉;二是思想不敏锐,反应迟钝。从医学上来说,"麻"是一种异常感觉,是一种刺  相似文献   

14.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有所断定指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它是判断的基本特征。这两个关于判断“断定”的命题已为逻辑界普遍接受和采用。但是,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复合判断的断定中的一些问题谈些个人看法。一复合判断“断定”的内容是什么?所谓断定的内容,在这里指的是断定的对象,即被断定的是什么?若以简单判断中性质判断为例,断定的内容就是对象和属性间的联系。譬如在“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或然律”──科学思维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逻辑规律萧哲对“或然”,人们并不陌生,常常用与“定然”相背的“或者、或许、也许、不然、偶然、忽然、突然、不必然,不(一)定、不料、不测、不常见、不常有、不寻常、异常、可能、实非、大概、特殊、并非如此、并不等于…...  相似文献   

16.
教书育人活动开展到现在,已经有好几年了。然而,究竟什么是我们当前所强调的教书育人?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他的实质是什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究竟有什么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不少同志还不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一番探究。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一 教书育人的含义和实质 目前教育界关于教书育人流行着“教书就是育人”,“教书必然育人”这样一些观点。我认为这些观点是不全面的。“教书就是育人”,“教书必然育人”从客观上来说固然不错,然而它没有回答育人的方向性问题。是的,一点也不错,“是育人”,“必  相似文献   

17.
当代科技革命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究竟有哪些影响?这种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向度如何?这种影响的机制是什么?本课题组经过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本文将结合这些数据进行初步探讨。(一)对大学生道德观调查结果的分析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自我化倾向,是相对于前代大学生而言,指他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更强调自己的需要,在道德判断中更强调自己的判断标准,显示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第一,在道德判断标准方面体现为个人良心。在回答:“您在判断道德问题时主要依据什么标准”时,大学生以“个人良…  相似文献   

18.
一场伟大的政治斗争,必然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但是,过去谈到五卅运动,大多是讲工人运动、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很少谈到思想文化界的斗争情况。“四人帮”横行时,又虚构出一场尊孔和反孔的斗争。究竟五卅运动中思想文化界的斗争情况如何?有那些不同的思潮?其论点是什么?它们对五卅运动有什么影响?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无锡召开的全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学术讨论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这个重大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关于过渡时期及其阶段的划分问题,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什么是过渡时期?二、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 关于过渡时期的划分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段的语料来探究汉语“可能”、“必然”意义表达的发展。在《论》《孟》《老》《庄》里,“可得”(可能)的用例都能换成“可以”,并仅出现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必”修饰动词,用于某些具体条件下,尚不表达“无条件”,它有时被夸张使用。“可得”和“必”都有明显的强调色彩。明清语料里,“可得”的表达依旧,“必然”已经发展成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词。先秦和明清语料中表必然的都比表或然的多一倍以上。时代越早,语言越情绪化。真的“可能”见于中古,但是长期不发展。现代爆炸式发展,与“必然”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逻辑范畴,表达清楚的模态概念。现代语料的“可能”词频是“必然”的六倍多,反映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