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枫泾地处沪浙交界,是上海的西南门户,自古便是水陆通衢。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代,枫泾就有百姓生息,此后渐成聚落,发展至宋代形成集市,名白牛市。从宋代开始,枫泾一地就南北分治,历经五个朝代,南镇属嘉兴府嘉善县,北镇属松江府华亭县,此后成为独具特色的吴越古镇。  相似文献   

2.
松江府位于长江口南岸的冲积平原上,是举世闻名的江南鱼米之乡。自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即以其富庶傲视全国,其中,松江府更是占据了突出地位。明代中叶是松江府(上海县为松江府所管辖)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商品经济十分活跃,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明代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了这一发展趋势。甲申之变后,清兵大举南下,松江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抗清斗争。嘉定三屠以及松江、江阴地区的抗清斗争波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无情地扼杀了。  相似文献   

3.
"黎兵万户府"是元朝政府为了统领海南地区的黎兵而专门设立的一个机构。对于黎兵万户府的设立时间,目前有至元三十年(1293年)说和元统二年(1334年)说两种观点。笔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研究、勘比后认为,以上两种观点皆不能成立,黎兵万户府应设立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它与该年开始的征黎行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松江府的宋氏家族是一个颇有影响的著姓望族.宋氏家族以素封起家之后,专以诗书董训子弟,劝教育、求功名、重文化,自明正统十年(1445)宋瑮举进士始,逐渐成为"衣冠阀阅、诗礼文章"之家.汲汲于诗礼文章是宋氏家族最显著的特点,家族中人著述颇丰.明末清初,以宋存标、宋徵璧、宋徵舆为代表的宋氏家族人群在文坛更有着赫赫声名.宋氏三兄弟不仅是松江几社的骨干,而且是云间派的中坚.研究明末清初松江府郡邑文化、文学,尤其是研究云间派,就不得不关注宋氏家族.  相似文献   

5.
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六府之地,由于地理条件与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内在联系,在明中叶就被视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它以经济发达、人文蔚起而引人注目,成为全国的财赋重地,无怪乎昆山出生的大学士顾鼎臣说,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供输甲于天下。全国农业税(即夏税秋粮)总额二千六百多万石,其中苏松常杭嘉湖六府占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苏州一府即占十分之一左右。这一经济区在全国举  相似文献   

6.
"露香园顾绣"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区(今上海)的顾氏家族。露香园乃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为安度晚年所筑园林,居此园中的顾氏女眷皆精于刺绣,尤以其长子之妾缪氏、孙媳韩希孟、曾孙女顾阑玉最为著名,"露香园顾绣"故而名世。其绣品多选择古代山水、花鸟和神仙人物名画为绣稿,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融传统针法与绘画笔法之技巧,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对于唐代张说之子张均、张垍孰死孰生的最后结局,与两《唐书》《册府元龟》存有歧异。该文以二张事件为例,以原始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勘各史料记载,分析各自的取材依据,追究《资治通鉴》在二人生死上的致误缘由,进而论证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史部分的取材问题。该文认为《旧唐书》与其他文献相一致,故而书中对二人结局确凿无误;而《资治通鉴》独取唐代柳珵所著《常侍言旨》孤证不立,在唐史研究方面应慎重使用《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东南城镇是我国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作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商帮的徽商的经营活动离不开东南城镇。东南城镇是徽商商业活动的中心,徽商采用种种手段,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明清东南城镇经济对徽商资本的积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所论及的东南城镇是指明清时代的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八府一州的大小城镇。  相似文献   

9.
重庆得名原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因何得名?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重庆"得名于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顺庆府和绍庆府"二庆"之间,故谓之"重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宋光宗在同一年的时间内先封王,后称帝,取"双重喜庆"之义,故将其潜藩之地恭州升格为重庆府。"二庆之间"说只满足了空间坐标,却有悖于时间坐标,与史实不符。"双重喜庆"说既符合历史事实,是宋代潜藩升府制度的必然,又与潜藩升府的地名命名方式和类型相一致。取名"重庆",满足了皇帝的心理需求,彰显了宋人给府命名时选用汉字的极端偏好。  相似文献   

10.
明代每年额定征解江南官布31万余匹,其中苏州府占近45%,松江府占42%强,常州府占近13%。江南官布解运京师,特别是松江府解运三梭细布,后来成为江南最苦的差役,解户负担极为沉重。其征解方式前后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不同的方式给解户造成的实际负担大不一样。清代康熙中后期起,官布采办的地域集中在苏州吴县一地,责成布铺轮值承办,掯勒铺户。其数量,康熙中后期多至30万匹,后来因实际使用量减少,乾隆中后期减至每年五千匹,而嘉庆中期有时会增至10万余匹,但通常在一二万匹,至多六七万匹,道光初年则增至10万余匹,年年如此。明清时期无论官布的数量及其解运方式如何发生变化,其承值应差的性质未曾改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元代清真寺建立的比较可靠的资料,补充了杨志玖先生《回回人的东来和分布》一文考证所得之外的6个元代回回人的分布地点:怀庆路(今沁阳市)、济南路(今济南市)、益都路(今青州市)、平江路(今苏州市)、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福州路(今福州市)。所考进一步丰富了元代"回回遍天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天师府是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一般认为,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龙虎山天师府始建一事,值得深入辨析;依据文献史料,龙虎山嗣汉张天师住宅,宋时应位于清朝转设上清关门附近,并非建于上清观门口;琴斋、翛然堂、冲虚堂等建置形式,曾为宋朝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家居住宅,也为宋代嗣汉张天师家居住宅唯一可考建置形式,至于有宋一代,其他天师住宅建置情况,因史料缺乏,失考。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中叶江南粮食供需与粮食贸易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南的粮食短缺及其与其他经济区的粮食贸易是江南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课题。直至18世纪末,作为一个整体,江南的米粮供应缺口不太大,存在严重粮食短缺现象的是江宁、苏州、杭州、太仓州以及松江东部,粮食短缺主要原因是庞大的城市人口的存在,太仓州和松江府东部诸县则是因为"土不宜稻",而其余地区尚有余粮可以供应别地。因此18世纪江南的粮食短缺并不严重,常年数百万石的供给缺口,在丰年基本能够自给。18世纪大量关于江南米严重不足的记载,不是今天习称的"江南"全境。对于这些严重缺粮的地方来说,供给缺口的填补并不是全部依靠长途贩运的米粮,来自江南其他府县的内部调剂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中后期,松江府七宝镇的徐氏家族在诸如荒政、修造桥梁、义塾等地方公益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族对本地事务的积极参与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全国各地区均发生了程度不等的社会风尚变化。以苏州府、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变化最为剧烈,也最为典型。而江南周围地区也发生了深刻、有特色的社会风尚更新,本文就此作一探讨。为了揭示这二类地区变化过程中的联系,我们称江南地区为第Ⅰ类型,而江南周围地区为第Ⅱ类型。 一 第Ⅱ类型包括第Ⅰ类型濒近地区,南直徽州府的某些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的浙、  相似文献   

16.
以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1705-1708年)江南太仓直隶州、松江府饥荒为对象,探讨当时的粮食价格涨跌、政府赈济措施及地方各种集团的应变之道,思考18世纪初中国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对于其数十万降户的安置问题史料记载多处有歧异。本文在梳理史料的基础上,考证了唐初运用羁縻府州制安置和管理突厥降户的具体实施过程,并肯定了这种做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巧答妙对     
岳安芳 《老友》2008,(11):51-51
清代《康熙字典》编纂者张玉书,有一次与康熙对弈,康熙忽指一棋子说:"豆",张立即指着灯说:"油"。康熙说:"两碟豆",张对曰:"一瓯油"。康熙说:我是指花丛中"两蝶斗",张即曰:臣是指大海上"一鸥游"。康熙为张的机智折服,大笑。  相似文献   

19.
宋人曾季貍在《艇斋诗话》中曾说:“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在宋代诗人中,王安石的七绝小诗,也确实是数一数二的。清人张景星等人的《宋诗别裁集》,于王安石名下的各体中,选得最多的是七绝,共十三首。近人陈石遗的《宋诗精华录》,入选王诗三十四首,绝句占之七、八。程千帆、沈祖棻两先生在《古诗今选》中则多入选安石之五绝,并评论说:“王安石可以说是王维以后五言绝句写得最好的诗人,但人们往往注意他那  相似文献   

20.
夏逢南 《老友》2013,(1):17-17
这是母亲杨束青生前珍藏的两张照片。摄影者为父亲夏征农。照片反面有母亲书写"1939"的笔迹,拍摄地点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当年,我们是从上海途经南昌到达皖南的。在过松江时,曾遭日机轰炸,外婆受惊吓病逝南昌。照片1中,四兄弟我居左,坐在奶妈膝上;照片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