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哈密农民起义,爆发于辛亥革命时期。它是维吾尔族农民反抗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一次革命运动。这次农民起义所以发生,完全是哈密王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所激起的。哈密王开始受封在清康熙年间,传至沙木胡索特,已是第九世了。在平定准噶尔和平定阿古柏中,哈密王始终站在清政府一边。因为效忠有功,清政府不断对哈密王封官晋爵,以示表彰。最初晋封一等扎萨克塔尔汗,后封为哈密郡王、亲王等称号。当清政府取消新疆封建伯克世袭制时,因念哈密王的功勋,继续保留了哈密的封建王公制度,作为清政府对哈密王的“特殊优待”,使哈密王位的世袭,长达两个世纪之久。到清朝末年,沙木胡索特一  相似文献   

2.
哈密回部在新疆诸回部中具有独特性,该部是最早归附清朝的回部,也是第一个实行扎萨克制和唯一一个首领晋封亲王爵的回部。由于清朝对哈密回部"以德待之",以及哈密回部首领对哈密历史的认知,终清之世,即便是同治朝新疆变乱之时,哈密回部首领始终忠于清朝。同时,哈密回部是清朝经略西北边疆的依托,在清朝历次西北边疆战事和管理新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因此,清朝君臣对哈密回部评价较高,并予以特殊对待。  相似文献   

3.
明代哈密察合台后王统治世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密在明代西北地区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这一时期哈密的历史 ,首先要理清其统治世系。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缺憾。本文以《明实录》等史料为主要依据 ,确认把塔木儿和奄克孛剌在哈密的实际统治地位 ,并对哈密统治者的在位时间重新进行了订正、后王时期哈密的统治阶层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明朝政府经营哈密卫一百年间的若干重大事件。哈密卫的建立;哈密卫的四立四失;哈密卫的撤销及其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清朝在哈密维吾尔人中实行盟旗制度,建立哈密镶红回旗,主要是出于当时边情边势之需要及哈密社会状况的考虑.从此清廷获得稳定新疆的生力军,同时这种盟旗制度增强了当地人民的政治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杨丽琼 《今日南国》2007,(14):73-74
袁义达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姓氏"及"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的研究上。他的科研成果,成为许多姓氏寻根问祖的可靠依据,人们从中找到了自己姓氏的起源与演变、分布与迁移,甚至血型特征。近日,笔者敲开了袁义达位居北京天通苑的家门,听他讲述中国姓氏,谈论中国姓氏与遗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哈密历代回王对清代新疆的政治与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有关史料和研究著述对哈密回王先祖成员和其来源等问题上认识不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表明,哈密回王额贝都拉的先祖四代成员分别为:伊萨米拉、巴齐、莫莫特雅尔、莫莫特沙依,他们从伊萨米拉以来就已世居哈密。  相似文献   

8.
殷晓章 《新天地》2017,(4):40-41
1987年7月27日, 9趟列车的1.2万名旅客因为山洪滞留新疆哈密火车站5天5夜.6万哈密军民为滞留旅客奔忙,没有让一名旅客挨饿和中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留下了至今令人难忘的"哈密精神".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姓氏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姓氏的起源和沿用,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而渐渐形成的。回顾人类历史,自姓氏的出现后,英汉语姓氏就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如果通过双语对比,我们又可看出华夏民族与英语民族在姓氏来源方面存在一些主要相似点,了解时空的变迁导致英汉语姓氏庞杂的原因。从“姓氏比较”这一角度来探索英语民族的人文演化过程和讨论英汉姓氏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姓氏是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区别性的符号。汉英姓氏分属东西方两种文化,其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又客观存在。文章从哲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汉英姓氏的相似性,剖析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导致汉英姓氏相似性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似进程导致了汉英姓氏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维吾尔店铺称名的方式与汉族店铺命名方式的比较,揭示了维吾尔店铺称名的宗教性和世俗性文化性格生成。维吾尔族店铺称名反映了维吾尔族重艺的传统。随着时代发展,以新的地缘风物命名的店铺称谓出现,不仅体现了宗教文化命名心理的相对淡漠,而且将从业精神和地方精神结合,从自我生存空间的自豪感出发,对西部边疆自然物进行人类生存意蕴的开掘。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古老民族之一,其族名历代译写繁多。1934年,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呈文新疆省政府,请将“维吾尔”三字核定为汉文规范的维吾尔族名,新疆省政府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予以核准。  相似文献   

13.
对运河、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名称的由来关注不多。本文对京杭大运河及与这一名称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试图廓清运河名称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同时提出嘉兴地方文献在运河名称记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域名的有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 ,域名将成为规范企业的永久性电子商标。域名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 ,目前 ,域名被抢注现象也日趋严重。国际社会一直在积极探索因特网域名制度的协调问题 ,并形成了一个最终报告 ;我国法律对域名的申请、登录及其管理和保护也做了规定。防范域名的被抢注以及被抢注后的应对措施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盐城地名的语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城市的地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盐城地名的语词结构情况,得出盐城地区大部分地名是和当地的地理历史、淮盐文化等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的哈密本《弥勒会见记》第二品十四、十五、十六三叶(六面)是对古代维吾尔语文献《弥勒会见记》的完善和补充。第二品十四、十五、十六(六面)的拉丁字母转写、汉文译文和简单注释为相关问题研究者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在西周王朝确立的宗法制度中,"姓、氏"体现着人的血缘关系与贵贱身份,即"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此制度在春秋、战国之后被新兴的地主封建主义制度所取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意地混淆了姓、氏之别,既是尊重历史之变,更是对奴隶主贵族政权的否定。"名、字"(包括其他称谓)的使用则体现着人物的尊卑关系与作者的褒贬态度。《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的名、字、称谓的使用,准确地记录出了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身份,既体现着历史的本来面貌,更体现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与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移民国家,澳大利亚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性特点。澳大利亚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其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澳大利亚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地名不仅是国家和地区的象征,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为研究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依据。文章主要从反映土著语言文化的描述性地名、唤起人们情感回忆的地名、反映澳大利亚殖民地历史的地名以及体现其他国家移民语言文化特色的地名入手,分析研究上述地名赋予澳大利亚社会的多元文化性。  相似文献   

19.
姓名与人类的文化密不可分。俄罗斯民族的姓名文化蕴意极其丰富。他们姓名的演变史也是俄罗斯历史的演变史。了解俄罗斯人的姓名便于了解俄罗斯语言、文化及习俗,是研究俄罗斯语言、历史、民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名字与生态观念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蒙古族名字中,除了含有希望孩子们前途远大、健康成长等美好祝愿以外,还具有朴实无华、自然纯真、与自然生态紧密相关等特点。本文仅从蒙古族名字中蕴含的崇敬自然观、善恶观及保护生态环境观入手,解读蒙古族名字与其自然生态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