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学”、“人文学科”、“人文科学”,三者是可以区别的;“人文科学”不仅仅是个“类称”,同时可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人文科学”的当代建构,是人文主义传统演进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索绪尔的两个版本《普通语言学教程》所作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索绪尔关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符号任意性原理和语言符号系统的要素、价值理论,分析讨论了徐通锵先生关于“字”与“语素”及“两种编码机制”的观点,并提出和论证了“语素本位”原理。  相似文献   

3.
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现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语言“泛化”是语言变异现象中的一种。基层官员的模仿、反复使用是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的基础,无意识形成套话是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的根本,群众的儿戏是政治流行语言“泛化”的关键。政治语言“泛化”形成的前期有利于使某一政治事件引起公众的关注,形成以后则降低了该重要政治理论、政治事件的严肃性,损害了执政党的形象,暴露了新时期政治思想工作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王金龙 《学术论坛》2007,30(6):32-36
文章以洪堡特、伽达默尔和巴赫金的语言哲学思想为基础,阐释了人的世界的语言性和语言的对话性,剖析了德里达解构主义及哲学本体追求所衍生的“从中心到中介”的嬗变过程。并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角度分析了语言的中介性特点,进而以中介论反思语言工具论,从理论上探讨了以“声音中介论”为基点的中介语言观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千古之谜"的简明消解--黄展骥的"说谎者"悖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展骥对“说谎者”悖论消解包括 7个方面 :1、分辨开“明显矛盾”与“隐蔽矛盾” ;2、比较“自 (我指 )涉”与“非自涉” ;3、区别“仅是矛盾”和“矛盾被证” ;4、“复合命题”与“归谬法” ;5、黄前期“矛盾被证”的观点 ;6、后期的修订观点 ;7、简朴的“悖论”定义。黄展骥对“说谎者”悖论消解的最大优点就是简明 ,没有伪装和特设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时期文学复苏的标志 ,“伤痕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共同表达了当代文学批判“文革”历史、消解神话思想的集体诉求。但受制于“文革”神话思想的语言禁锢 ,“伤痕小说”的这一叙事努力却始终未能摆脱“文革”文学的影响。相反 ,“意识流小说”在实践创作方法革新的同时 ,却凭借自身的“语言之流” ,试图解放业已被“文革”神话思想异化了的文学语言 ,进而实践消解“文革”神话思想的启蒙诉求。  相似文献   

7.
"互动型语言输出"在"产出性词汇"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wain的“语言输出”相关理论分析“互动型语言输出”对“产出性词汇”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结合目前国内大学生英语使用能力不强的状况,分析其本质,并根据理论提出一些促进“产出性词汇”发展的有效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是当代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视觉符号对语言符号的挑战已占明显优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用“语言文化”介入“视觉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普通高校影视课程教育中,可用“语言文化”介入“视觉文化”的策略,来回应视觉文化革命给影视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如用理性的“语言文化”转化学生的“视觉文化积累”,用“语言文化”底蕴深厚的影视作品提升学生的视觉文化,用“语言文化”的理性去反思视觉文化,运用辩证法去分析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以言表意的行为过程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 ,语言是一个事先给定的存在 ,制约着创作主体的表意行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都不是自然语言的照搬或被动使用 ,创作主体以言表意的过程 ,是从主体意向出发的“我说语言”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地赋予语言以意义的增殖过程。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存在着不同的意义层面 ,一是它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 ,二是“暗示意义”或“附加意义”。在文学创作中 ,创作主体以言表意必须兼顾到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层面 ,驾驭好二者之间的张力 ,这样才能赋予语言以文学意义 ,也才能使日常的语义信息上升为文学的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10.
赖换初 《云梦学刊》2002,23(6):16-18
孔子的“礼育”思想是孔子礼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和方面,它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礼仪、礼义的教育与培养,也包括了古代的政治、法制亦即古代典章制度的教育与培养。“礼育”较德育宽泛,也与“礼教”有着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1.
对“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的阐释,其分歧归根结底在于对“人”的不同解释上。把“以人为本”解释为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话语上必须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区别开来。而相对于以权为本、以物为本的“以人为本”,又可能退回到抽象的人,甚至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混淆起来。其实,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本维度出发可以发现,“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以个人现实需要的满足和对人的个性和价值尊严的尊重为最高理念。  相似文献   

12.
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终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与语言学、翻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与译学的“文化转向”有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考察了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不足,文章试图以整合的视野,平衡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张力,探讨翻译学的本质,提出翻译学“语用学转向”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合理的人际交往活动,以意义为归宿,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重点放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主体间性上,研究动态交际中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归结两大翻译研究范式走向极端的现象,使翻译研究走向建构、理性。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而又彼此不同的概念。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方·洪堡尔特首次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西方心里学界将其系统称为语言,在我国,对是否应当区分还存在着分歧。但本着严格的科学态度,为适应迅速发展的科学事业,应将其区别开。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婷 《中州学刊》2006,42(1):167-17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内部和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我们认为,二者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等问题上,二者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阐释上,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期刊编辑的"三只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无疑问,教育期刊与其他期刊有共同性,但又有区别。教育期刊编辑与其他期刊编辑的区别在于,既要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宏观上的选题策划,又要从编辑的角度选择与加工具体稿件。笔者认为,教育期刊编辑应有“三只眼睛”,即“教育眼”、“新闻眼”和“学术眼”。教育眼:扬长不避短编辑教育期刊的“源头活水”在于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教育期刊编辑首先要具备的便是观察、发现、捕捉教育现象的犀利眼光。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又要从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发现具有示范价值的教改成果,以生动的范例启发…  相似文献   

16.
"新砦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顾问 《殷都学刊》2002,(4):26-40
此文根据新砦和花地嘴遗存的最新材料 ,对“新砦期”的概念等学界长期存有争议的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认为 :在考古学意义上 ,“新砦期”应划分为两期而非两段 ;“新砦期”应与早期二里头文化新砦型相区别 ;其可包含至少 2个类型 ;其早期应与诸多文献所载的的“羿、浞代夏”事件有关。此文还特别指出 ,“新砦期”的第一期早段与龙山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以至于将龙山文化的最晚段与属于二里头文化“新砦期”的最早段的某些单位作文化上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几分技术性划分的色彩 ,因而单纯以线性考古学文化之分界来区划不同王朝尤其是虞夏的界限时 ,尚需特别的谨慎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学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科书的编写模式和编写理念,使教科书的编写实现一种“语言学转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路径。这实质上要求思想政治课教科书的“意义世界”要与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相融合。思想政治课教科书的编写语言要由灌输式语言转向沟通式语言,由独白式语言转向对话式语言。  相似文献   

18.
许莉萍 《人文杂志》2002,(6):98-101
文章针对“书画同源”论进行分析 ,指出书法和绘画各有其自身规律 ,并非完全同源。文章对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作了考释 ,认为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体”是仅指“六书”中的“象形”部分。“书画同体”是在“书画异名”的前提下提出的。文章在分析书画的区别的同时 ,也指出二者的联系。应该很好的吸收和借鉴 ,以利于书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内敛"与"外张"——中西绘画审美心理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智勇 《云梦学刊》2002,23(4):70-72
中国传统绘画在语言上选“线”,在媒材上用“墨”,在技法上重“积”,在心态上近“融”,分别与西方传统绘画的“面”、“色”、“刷”、“析”形成审美特征上的差异。这是由中西方绘画一重“内敛”、一重“外张”的不同的审美心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英汉"矛盾修饰"手法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矛盾修饰指的是在同一个语言成分中,语义相互矛盾的语言单位存在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语言现象。用于这类修饰的词叫做矛盾修饰词。在英语中,矛盾修饰历来被看成是修辞手段的一种,这种修辞格叫Oxymoron(矛盾修饰法)。在汉语修辞研究中,通常没有矛盾修饰这种说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语言现象。陈望道和宗延虎等人所说的“反缀”、“奇语”和“反映”实际上就是指这种语言现象。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汉语中的这种类似现象也叫做矛盾修饰。本文以英语Oxymoron和汉语“反缀”的定义、解释作为切入点,从结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