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继鲁迅先生之后,一些学者已有文学史专著问世。时至今日,还提出“汉赋是什么?”“汉赋是怎么产生的?怎样发展的?”“汉赋在文学史上应有什么样的地位?”这样一些问题,似乎太幼稚可笑了吧?不!这些问题确实还没有弄得很明白,还有讨论的必要。一些治文学史的人士大抵都承认汉赋中有“骚体”和“大赋”之别,对这两种赋的评价也有所区别,但就是不把它们分开,总是沿袭旧的观点,称之为“汉赋”。因此,对汉赋的来龙去脉和成就、地位等就不能说得很清楚,很准确。笔者不揣鄙陋,谨提出三个问题向大家请教。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一种"但开风气"的叙史方式——以呼应时代主题、推助现实社会变革的目的诉求对文学史进行"合目的"的建构。胡适为文学叙史背后始终有着文学史为时而著,治文学史以干预现实的目的。他把历史进化观念融入文学的进程,把"当代思想"放在白话文学逐渐演进的历史中展开,使中国文学的历史形成了伴随社会变革而朝向更进步、更现代的开放性结构,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学史书写实现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文学史家,厨川白村和周作人都很注重文学史理论形态的建构,都偏向于以逻辑形式来反映文学史进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文学史现象;同时这种建构模式都有它的现实指向性。另外,文学史作为一种对文学现象历史的研究,必然要涉及治史思维。从文学史关注的倾向以及发展的进程来看,他们的治史思维有同也有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的研究领域中,汤哲声先生是位学风严谨、卓有成就的学者.十多年中,他陆续出版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国现代滑稽小说史略>、<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等著作.2008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则展示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很多论述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5.
当下,我们学者借用西方理论与观念时,可能忽视了中国文学理论必须要建立在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基础上,而西方文学理论的局限性就表现在中西文学史与批评史发展的差异上,而一味地以其为方法来衡诸于中国文学,就显得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党圣元《返本与开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阐释》在当代文论陷入困境之时,思考的焦点问题是还原中国古代文论的本来面目,目的则是立足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实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末,一些学校先后开设了中国新文学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个学科进入了草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文学史作为大学中国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总体上由原来的个人撰史转向合作治史.1985年,"20世纪中国文学"构想的提出,意在打通近代、现代、当代的界限,影响了文学史的编撰.随着学界对于此构想的质疑与反思,酝酿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史形式,其中涵盖了小说史、流派史、戏剧史等多种分类文体史的概念性研究.在这些研究对象中,唯独迄今为止传承百年的话剧是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话语结构,是具备"现代性"这个基本特征的.而就现代文学史的书写而言,"现代性"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话剧史的研究出发,侧重诠释中国话剧史研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综观台湾文学史,不论是主题史、文体史、断代史,还是全史,也不论是大陆学者所著之史,还是台湾学者所著之史,都极少有"浪漫派文学"的一席之地。这一现象,不能不令读者质疑:是台湾文学场中真的就没有生产过"浪漫派文学",还是生产过而研究者对之有难以言说的避讳,抑或认为其不值得笔论?还是被其他某种形态文学遮蔽着?文章对这一缺失现象及其原因作了必要的探求。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文学早已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在的问题只是怎样"入史"。怎样入史?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二是要坚持文学的国家水平标准,准确地反映各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三是要采取融入的方针,从不同民族文学的交流和融合的高度来把握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四是可以撰写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者是单一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专题课。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基于民族自信的平等,处理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的问题,也应提倡这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富有历史精神。古代的文论家素来喜欢用历史的眼光,将以往的文学进行整理和批评,编写了不少具有文学史性质的作品。假如说删《七略》而成的《汉书·艺文志》是文学史的最初雏形的话,那么以后又陆续发展和创造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文学史作品。在近代,中国传统的文学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观点、治史方法和编史体例的影响下,一批新型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纷纷面世,使中国文学的历史批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样的时势下,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一民国通俗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科书中长时间以来没有地位,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以“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便处于被遮蔽、被排斥甚至被否定的境遇。但是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五四”新文学家们口诛笔伐的“鸳鸯蝴蝶派”在20世纪20年代却并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学者出版了几十部不同类型的俄苏文学史著作。如果以十年为界的话,这30年大体可以分为1980年代的复苏期、1990年代的发展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活跃期三个时段。剖析近30年中国俄苏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面貌、"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和文学史观的变化,以及对通史、断代史、文体史等几种样式的已有成果,可以考察近30年中国对俄苏文学的研究。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凸现文学史建构的整体意识;第二,倡导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革新;第三,坚持中国学者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
一如何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呢? 学中国文学,从事古典文学史研究,或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途径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史包括了当代文学史。因为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很难截然严格分开。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学者出版了几十部不同类型的俄苏文学史著作.如果以十年为界的话,这30年大体可以分为1980年代的复苏期、1990年代的发展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活跃期三个时段.剖析近30年中国俄苏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面貌、“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和文学史观的变化,以及对通史、断代史、文体史等几种样式的已有成果,可以考察近30年中国对俄苏文学的研究.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凸现文学史建构的整体意识;第二,倡导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革新;第三,坚持中国学者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在1985年那个火爆的"方法年",钱理群等三人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倡导用一种整体思维去打通近、现、当代三个时期的文学史.这一概念提出一种崭新的治史思路,立即在学界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随后作为呼应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重写文学史"等命题相继出台,形成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奇怪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倡导的热度不减,却似乎没有产生一部真正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晉代葛洪的文学理论,尤其是他的文学发展观,在现在出版的一些文学批評史和文学史中,都获得了肯定的地位。最近,在《葛洪的文学观》(载《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一文中,作者也肯定了葛洪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評史上的地位。我觉得葛洪的文学发展观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評史上的地位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提出  相似文献   

17.
论苏曼殊对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情僧”苏曼殊是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的创始者和推动者之一 ,他翻译和再创作的小说《惨世界》在中国侠义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爱情小说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成熟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介绍他的身世、他的侠义小说、他的爱情小说、他与其他作家的交往 ,论述他与中国 2 0世纪通俗小说之间的渊源及对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史研究是哈佛著名学者宇文所安、韩南、李欧梵、王德威等人共同的学术领域,他们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成果卓著,影响了国内始于1980年代的重写中国文学史大讨论及其实践。在对哈佛学者中国文学史书写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方兴未艾的重写中国文学史热潮有所启发,可以提出一些可资参考的策略,如文学史重写的常态化、多元化、文学性与史学品格并重、避免汉学心态与大中华心态、中西互释互证等。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提出之时起就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究格局的推陈出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仅是打通近代、现代和当代的著史方法,更是一种新的著史理念,其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的构想对今天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仍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念忽略了现代中国时期一些文学形态的存在价值,没能完整反映出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20.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写作实践,中国文学史的编撰面貌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至如作品的遴选这样既关乎文学史观、又牵连具体叙述的核心问题,迄今仍为文学史家们重点关注和优先考虑.具体说来,是否需要选录?选文标准如何?怎样解读文本?作品经典化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随着文学史新作的不断问世,亟需时人给予必要的检讨和探究.本文在简要梳理早期中国文学史写作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对其中几部重要史著在选取作品中的一些具体因素,如传统话语方式、史料来源、历史背景、时代潮流、师承关系、审美趣味以及政治影响等等加以分析,力图从中寻绎出贯串文学史写作的根本性命题,进而揭示出早期文学史写作对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