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B2G2C模式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建设既可以扩大旅游市场、提高当地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旅游产品品味、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又可以有效地满足游客日益强烈的、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首先阐述基于B2G2C模式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建设理论,其次概括出新县红色文化资源的三大特点,最后介绍基于B2G2C模式的新县红色旅游信息化建设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的普及是旅游业整体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建设旅游业的信息化成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介绍了信息化的技术问题,包括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地理信息系统、旅游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金旅工程。并分析了建设旅游信息系统的关键因素、瓶颈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整合营销是旅游目的地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手段,把握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加速营销信息的传播。基于此,为提高株洲炎陵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以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旅游目的地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和市场信息。在对株洲炎陵旅游整合营销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地旅游整合营销的具体运用,包括品牌形象整合、旅游产品整合、营销主体整合等,并从产品体系、定价策略、营销渠道以及宣传形式四个方面,构建株洲炎陵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4.
常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信息高度集中并对信息高度依赖的行业,信息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远,旅游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常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借鉴周边已建系统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突出了常州特色,采用了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充分共享旅游视频、GIS等信息资源,进行了管理、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研究对推进常州旅游信息化工作,为"智慧常州"建设提供基础平台和数据资源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在发展常州旅游、服务公众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旅游网站在旅游信息化对游客实现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旅游信息化谈起,对宜昌旅游网站的发展现状做简要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专业化旅游网站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旅游目的地营销在旅游业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对近十年来关于旅游目的地营销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归纳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概念、旅游目的地整合传播营销的理论、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政府营销行为、营销策略与模式以及品牌营销等成功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未来发展趋势,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建设东北亚地区旅游目的地城市,坚持产业化、信息化、多元化发展,做好‘延时、延线、增值、增量、创优’五篇文章,巩固避暑游、延伸跨境游、做火秋冬游、做大城郊游,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常规型旅游向文化深度旅游转变,促进旅游业由两季兴旺向四季繁荣转变,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牡丹江跨越争先的战略支柱产业。"是2011年牡丹江市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乡村旅游是其中重要内容,也是媒体报道的热点与重点。本文从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乡村旅游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进一批有代表性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是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时期的重点工作,长江三峡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优势明显。从发展理念、政府主导、空间布局、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行业管理、市场主体、产业协调等方面,提出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对策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是新时代中国多地提出的旅游发展目标和重要现实需求。针对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概念不清、要求不明、研究不深的现状,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思考,在界定旅游目的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将具有世界知名度与影响力和国际质量水准的旅游目的地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进而提出了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需符合有世界级资源与吸引体系、优质化设施与服务体系、全球性品牌与市场体系、高效能产业与治理体系、国际化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建设要求。研究成果对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水平,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华文化和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交通建设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质量,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文章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分析了交通路网条件的改善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针对交通建设为旅游开发带来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外将品牌理论运用到旅游目的地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有助于目的地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准确定位,同时也是实现与竞争者进行差异化目标的重要营销工具。本文通过对近些年国外有关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分析,从旅游目的地品牌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利益相关者、旅游目的地品牌运营及旅游目的地品牌效应评价五个方面做出归纳、总结,以期为国内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区域旅游合作的泛西安独立旅游目的地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因和机制就会发现,建立在不同层次和相互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区域旅游合作是发挥比较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实现利益共享的重要途径。西安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发展特征明显,因此可以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建立泛西安独立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旅游系统理论,分析研究鄞州区各旅游子系统,包括客源市场子系统、目的地子系统、出游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旨在为该区新一轮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实现鄞州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连要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新发展、新跨越,必须科学构建特色海洋旅游文化。介绍大连海洋文化的悠久历史,阐述大连目前已经构建的一系列特色海洋旅游文化,并提出科学构建大连特色海洋旅游文化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区域旅游竞争视角,应用演化博弈论方法分析了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区域内旅游地城市间的激烈竞争是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之一;(2)城市智慧旅游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产物;(3)竞争激烈且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的主要旅游地城市会有很强的智慧旅游建设意愿;(4)能否对智慧旅游建设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将决定城市间基于竞争的智慧旅游建设的可持续性。由此提出了城市智慧旅游建设的政策建议:(1)城市应从所在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出发考虑是否建设智慧旅游,避免盲目跟风;(2)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智慧旅游建设规划和成本预算,选择建设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的项目;(3)充分利用已有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成果;(4)依托智慧城市平台,提高智慧旅游建设效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抖音带火旅游目的地的现象入手,基于部落主义的理论视角,同时借鉴了张淑华等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对身份认同结构的划分,选择西安作为案例地,以抖音平台中的视频数据为样本,运用主题分析法探讨了当代游客在抖音平台中的身份认同构建,解读了当代旅游者以情感价值为导向的标签化的旅游模式,深化了部落主义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此外,研究模式和结果也有助于旅游目的地营销在新角度下的市场细分,识别不同游客群体的身份,塑造符合其标签的旅游产品,创造属于他们的情感氛围,为旅游目的地精准有效的营销策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旅游竞争态势正在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转变,对旅游目的地实施营销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简要综述目前这一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的理论机理,并讨论了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实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于通州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的研究是在通州城市副中心规划、通州环球影城立项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单纯娱乐型主题公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一站式休闲、休憩需求,因此围绕通州环球影城建设旅游休闲目的地,将对于提升未来通州环球影城盈利能力,满足旅游消费趋势发展以及服务通州本地及休闲度假型游客等不同层次人群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历史文化型城市旅游系统,运用国内外旅游系统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分析了历史文化型城市旅游系统的构成特点。分析认为,系统中目的地子系统构成要素特征鲜明;系统内部旅游者子系统和目的地子系统之间的内在矛盾表现突出;系统中的旅游者子系统构成要素共性显著。同时提出历史文化型城市旅游系统优化的理论背景:体验经济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和谐理论;最后以西安为例进行了旅游系统优化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发展多由政府主导,明晰政府行为对旅游形象的影响机制,促进地区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一部手机游云南”的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政府行为与旅游目的地形象间的关系。提取出动因、生产性行为、调节性行为、营销性行为和保护性行为5个主范畴,构建政府行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机制模型,并提出政府行为对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发现为政府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提供理论指导,以期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