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媒的传播实践是以具体的社会道德为基准来追求社会公正的,道德理念在传媒公开报道的总体思维中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大众传媒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的缺乏将阻碍妇女的解放与发展,也不利于男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社会各界对大众传媒中性别歧视的敏感度,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这种现象,对妇女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的异常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考量着媒体的报道能力与报道水平,而媒体的新闻反应和报道表现又是其惯有新闻理念和运作特性的集中体现。文章以2013年四川纸媒中的暴雨报道为例,从具体的文本来反观新闻媒体如何在"异常性"事件面前体现"常态性"素质,保持新闻生态的平衡。研究发现:报道中存在信息有意突出与淡化、主题性报道和信息来源偏向等总体特征,新闻生态趋于失衡;而处于同一意识形态下的不同媒体则以具体报道上的异质性来占据各自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的过程渗透着传播者的道德选择,新闻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传媒者道德选择的过程。文章从伦理学角度,尝试用伦理学方法研究传媒者道德选择尺度的特征及其内涵,并提出了传媒者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一定要依据道德尺度的内在要求来确定具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最早和最新"怪坡"最近,传媒纷纷报道了如下新闻:在杭州市留下镇小龙驹路中段的一处斜坡,长约20米,位于北高峰下,是进山水泥马路小龙驹路的一段,站在坡顶看过去,坡度非常明显,南低北高,由北向南慢慢倾斜下去。  相似文献   

5.
关于媒介与道德的研究,国外主要关注媒介与道德在某一方面的联系,国内多把精力放在传媒自身的道德问题上。跳出只关注传媒自身道德水平的窠臼,从传媒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媒介在道德滑坡与重构中的作用,可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理解媒介的社会功能。道德滑坡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断层。道德滑坡的媒介原因可以从媒介消费主义、媒介文化迷失、舆论监督不足与媒介自身道德失范诸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主要是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而人们对道德的觉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环境建设对于我国当前道德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使环境建设与道德治理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当前城市硬环境建设道德底蕴不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道德行为与丑恶现象也污染了道德环境。要注意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充分展示道德氛围,营造道德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整顿市场环境,开展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并利用现代传媒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7.
农民阶层与其它阶层在媒体资源分配上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其它阶层对媒介资源占有的"挤出效应"使农民阶层在传播领域中仍是弱势群体。本文分析了造成媒介资源在各阶层间分配不公的原因,认为传媒市场改革后,媒体追求经济利益、媒体从业人员的精英结盟和政府的政策偏向是产生传媒歧视的外因,而农民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低下是重要的内因。在内外因共同的作用下,导致了媒体提供的公共服务却不是普遍服务。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传媒分配不公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责任担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媒是社会变革、发展的推进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与新闻传媒的天赋使命具有高度一致性.当前新闻传媒存在着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公共信息平台向强势群体倾斜、新闻镜像失真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为更好履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新闻传媒必须科学界定公共传媒与商业传媒的身份与功能,改革传播理念,关注弱势社群,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舆论监督和危机预警能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风行全国都市类报纸传媒的倾诉性报道,凸显当代人的心理悖论,即对他人侵犯个人隐私的拒斥与自己对私人性隐秘话题的主动公开.这一矛盾心态反映大众情感的缺失与饥渴.此类报道记录不同个体构成的当代各阶层情感发生史,折射出社会变迁,表现媒体人文关怀.其隐含的对事件本身的道德伦理评判,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道德意识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彭宇案件"和"小悦悦事件"以后,人们道德受到冲击,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之间界限的迷茫。在此通过对东海学生调查,旨在发现当下高职学生在法律和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及思维模式的偏向,并分析形成该状况的原因,力图从法律角度解决、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和意识的方式,并对思想政治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哲学的反思,"后新儒学"认为当今儒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实践观的转变。传统的实践观内缩于心性修养和道德形而上的探求,主要偏向于道德的维度。"后新儒学"融摄马克思主义和船山哲学,提出以社会历史生活为总归的新的实践观,此种实践观旨在克服儒家传统实践观的缺陷,真正进入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对江苏地区538名公务员、482名进城务工者以及苏州市450名企业家和450名传媒从业者进行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话语(即四大群体两大主题)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伦理关系和道德话语处于由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中,表现出转型所特有的多元、多样与多变状况及发展规律;新时期我国伦理关系建构的主流趋势是公私分域的伦理秩序以及"新五伦"及其德性的培育;当前我国道德话语呈现出主体分层、主题散落、载体转型和影响因子此消彼涨四大特征。如何构建新时期我国和谐伦理关系与道德话语,建议: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道德影响力的考量指数研究;二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型伦理关系建构中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强传媒伦理道德建设,搭建道德话语沟通的公共平台;四是将民生道德作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或组织制订社会政策的指导原则;五是组成各级伦理委员会并赋予它实际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媒介与娱乐之间的联手逐渐远离其旨在传播并提升大众文化品位的初衷,基于传媒背后金主的商业本能以及对大众文化需求情趣的一再迁就等原因,传媒开始自我放逐从而导致娱乐被一味地放纵。传媒"泛娱乐化"趋向迫使文化的内容大多成为娱乐的附庸,大众传媒亦因此陷入了道德不确定的困惑之中,放纵与教化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突出。解决传媒放纵与教化的矛盾,要求传媒业必须回答其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义利观或是如何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在两者关系上,应在追求义利双赢、义利并举的前提下,秉承"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思想,这也是由传媒业的性质所决定的,绝对不能颠倒。  相似文献   

14.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人性能力与人性情感的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区分是李泽厚伦理学的基本要点;三个区分紧密联系着道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的社会根源与道德的社会作用或效力;在现实具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作用过程中,作为道德心理形式的人性能力与具体的道德规范、善恶观念是无法分开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若想真正扎根、"在场"于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有效地"牵引"其道德理性意志,并激起人们那种作为主体间关系的人性情感,从而在社会中运行生效,则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转型,就此而言,李泽厚关于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的阐释,既是对道德的分类,更是在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下对道德转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传媒公信源于传媒自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而公共危机事件则使传媒之公信力愈发得以凸现.中国传媒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理念和报道实践在国家改革和开放进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传媒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传播史角度,分析了中国传媒在对2003年2月从广东爆发、而后扩散至全国的"非典型肺炎事件"的三个阶段的非正常表现,指出了在此次公共危机事件中传媒公信受损的客观事实,并就此提出了六项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比较传媒对禽流感疫情与非典型肺炎的报道,指出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传媒的报道有明显进步,在报道时效、传播渠道、报道内容、传媒与政府的协同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并进一步提出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部门应对能力、建立传媒与政府良好的协同关系等,将有助于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17.
论编辑诚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探讨了编辑诚信在新的传媒形势下的重要意义,指出编辑诚信的具体涵义及行为规范,并探讨了从道德建设、法律保障、行业规范方面构筑编辑诚信体系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为推进高端智库建设和多学科协同创新,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含:江苏省"道德发展高端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道德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以"道德国情研究"为主题,特向全国公开招标研究报告。具体如下:1.中国社会大众伦理认同(新五伦,最重要的伦理关系及其结构)的共识与差异;2.中国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19.
自运用于传媒领域的新闻生产以来,人工智能在海量信息加工与个性化推送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也带来新闻框架设定的偏向与操纵、大量发布假新闻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领域,可以给予人工智能新的"信任机制",这种机制源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源头把关,能够最终保证新闻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有效打击虚假新闻,使信息脱媒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提出"地球村"概念而享誉全球的加拿大媒介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继承西方哲学、美学中的视觉-理性传统,将印刷术与视觉、理性相勾连,创造性地阐明了由印刷媒介所强化的视觉感知偏向对于人类思想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此视觉偏向作用于人类的认知模式,表现为对固定视点、可见性和线性思维的强调;作用于美学领域,表现为印刷时代美学范式——"思想的美学"的形成;具体到文学艺术领域,体现为"透视法"/"视角"(perspective)这一以理性为主导的表征方式在诗歌、绘画和小说中的贯彻与运用,以及随之而来的无韵诗、玄学派诗歌、自然主义绘画以及西方现代小说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