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实质鄯爱红朱熹《大学章句序》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一句话就概括出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说明它是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理论。本文试对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本质特征和首要原则作一些简要的评析,以资今日借鉴之参考。一血缘...  相似文献   

2.
隋芳 《河北学刊》2006,26(2):29
儒家学说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其对整个历史的作用与影响是其他学说所不能比的。儒家学派建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作的第一贡献。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它始终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明确断言,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出现一种思潮,认为儒家学说是造成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当前社会进步的重要障碍。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儒家学说确实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也的确给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消极作用。然而,儒家学说并不都是可以抛入历史垃圾堆中的糟粕,它对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今天的中国的影响也并不全是消极的。它本身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少积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它的优秀部份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建国 《天府新论》2014,(6):109-115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儒家道德伦理体系是按照主-从关系来设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由此形成了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偏正人际关系结构,它使得中国人人际交往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压力.为了化解这种结构性压力,中国人既采取替代、强迫或暴力、减少需求或放弃等多种多样的普适性策略,更发展出了人格屈从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行为策略.在所有这些策略中,人格屈从最具中国特色,也被中国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社会里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意识的逐渐深入人心,代表传统社会的偏正人际关系结构将会逐渐被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结构所取代,人际关系和交往将会逐渐变得更加平等和谐.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中国仍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作为中国现代三大主流思潮之一,现代新儒家对于如何顺利实现这种社会转型,提出了一套颇有特色的理论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他们的有关思想看作是一种“社会控制”理论。本文拟对现代新儒家这方面的有关思想作一简要地述评。 众所周知,现代新儒家的根本目标是要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中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全面继承了传统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求,将北宋末年已初具规模的儒家新学说“理学”理论与我国另一传统理论“道家”学说和西方(印度)传人的“佛家”学说融为一体,成为集儒、道、释学说为大成的“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7.
当今人类社会正逐步告别传统经济时代,迈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新时代。生态伦理为生态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理论最完备、思想最深刻、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应属儒家、道家学说。儒家和道家学说都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哲学思想,可以为生态文明及企业生态伦理的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康宇 《学术探索》2008,(1):6-10
儒家道德学说具有一整套形式严谨、内容完备的理论建构,其以仁义道德的绝对价值为理论核心,形成了价值论;以德性与人性的相通为基础,形成了德性论;通过论证“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知识论;通过论证人的本体实现,创造出目的论;为让人实现道德“自觉”,建构了教化论;为强调道德的合理性,建构了义务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形成,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儒家道德学说经历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历次变迁后,仍能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天人关系起源与演变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思想的全部内容不外天人之际和人人之际两大方面。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仁”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处理人际关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有儒家的思想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孔子之前,中国思想大致是以天人关系为主,在孔子以后则是以人际关系为主,本文所讨论的是前者。 一、天人相通及通天的方式 讨论中国远古时代的思想,最简单而最常用的概括是“宗教”,其实这并非准确。事实上,人类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0.
“子不语怪力乱神”使得儒家在理解天道、鬼神问题时略有神秘主义色彩。其实,除了“尽心知天”的意义架构路径外,以敬畏鬼神为切入点来“知天”是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存而不论”的字面意思无法反映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因为这种方式在现实中有一套相应的丧祭礼仪,规范着人们行为,影响、塑造着民俗人情。丧葬礼仪并不简单地是基于神道设教的理论预设需要,而是以内在敬畏的真实情感为基础的意义表达。现代社会对儒家敬畏感的缺失和对鬼神“在场”的消解导致人们避谈儒家的鬼神观念,将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这种方式视为否弃对象。缺乏敬畏的儒家意义世界难以展开,敬畏对象的普世性是儒家在现代社会重获认同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礼记》中的鬼神观念为主要探讨对象,探析儒家另一种“知天”的基本内涵,思考儒家修身学说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一对于启蒙主义艰巨性的不同认识两千多年来,正统儒家学说始终控制着整个民族的精神,主宰着它的命运,阻挠它冲破这种停滞和僵化的思想文化格局。当这种学说严密地控制着中国社会每一个隐蔽的角落时,任何一种多少带有反对封建专制的启蒙主义气息的思想文化现象,都是不大可能在中国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的,它不是被暴虐地扼杀,就是被沉默地湮没。  相似文献   

12.
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儒家认为"诚"是人的本性,是道德之根本,诚与信既是因果关系又是统一关系,并强调诚信并非绝对的,而要以"义"为前提。同时,儒家强调,诚信在社会生活中是为人之道、人伦之道、兴业之道和为政之道。当代社会,继承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谐人际关系、保障经济发展、建设廉洁政治和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3.
论儒家的诚信学说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诚信问题贯通古今 ,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伦理道德要求。在中国思想史上 ,儒家对诚信问题尤为关切 ,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学说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诚信理论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 ,但它又有超时空的恒常价值 ,对于建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诚信理念和机制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这个学派着重研究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并激励人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为美国的管理理论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儒家“内圣外王”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企求的目标,成为历代儒家讨论的中心议题和学术宗旨所在。随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五四”以来的反传统主义者视作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受到无情批判。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为复兴和发展儒家这一根本精神而努力。它在当今社会里究竟是仅供人观赏的“木乃伊”,还是仍可散发活力的“活的生命”?在我们看来,只有先弄清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线索,才能更好地判定它对当代社会及21世纪有无积极借鉴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17-20
汉易卦气学是一个以天人感应和五行生克、五行运数学说为理论支撑的占筮体系,但由于这种学说吸收了一些历法知识并以气说易,故丰富了易学关于天道自然认识的内容,启发了后世的气论哲学。卦气学大体上存续了先秦儒家以仁道为本的思想,只是先秦儒家是从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机理本身来论证维护仁道的根据的,而卦气学则是借助神的权威来维护这种道,故在理论上流于荒诞,在实践上也有很大副作用。利用自然科学知识来讲占筮,并不会使占筮变为科学,占筮家用主观设定的公式来认识世界,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没有什么帮助。  相似文献   

17.
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主导地位的正统的哲学、伦理思想,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然也深深地影响了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本文从建筑类型、建筑布局、建筑等级、建筑美学和建筑发展五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与道家实有形态的天人合一不同,儒家属于一种道德境界的天人合一。这种道德境界的天人合一源于儒家特有的“以天论德”的思想传统,在这一传统影响下,儒家的道德学说便有了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也就是儒学的宗教性。这种特殊的超越性和宗教性对于儒学理论的完整性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庸》是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作品,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人治学说,更加突出了道德的政治作用。本文试图探讨《大学》、《中庸》的道德政治论与先秦儒家人治学说的关系,说明它怎样发展儒家的人治学说,以确定它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圣”与“外王”是儒家人生理想的两极。内圣功夫即一心向善、自觉修养、持之以恒。外王是内圣的外在拓展、儒家外王之学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它扎根于民族文化心理之沃土,应合了统治者治国安邦之政治需要,遂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得独尊的地位。比之于道家,内圣与外王在儒家学说中表现出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两极合一。本文对李泽厚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偏颇作了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