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伟大作家曹雪芹的不朽巨作《红楼梦》所展开的艺术世界,就象我们生活中的现实世界一样丰富多彩,特别是书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比现实生活本身还显得纷繁复杂。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评价和分析书中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弄清楚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是我们今天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戏曲和小说的创作,对人物、典型问题的提出具有特殊的贡献。然而,就人物之刻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贾宝玉及“小女微才”的金陵十二钗等以降人物,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他的创作构成划时代的唯美标志,对后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红楼梦》悲剧意义的最后完成──从黛玉之死看高鹗续书方正己如果说后四一回《红楼梦》如胡适考据的那样是高鹗所续的话,那么高鹞应为中国最伟大的悲剧圣手。《红楼梦》是部大悲剧,但这悲剧不是完成在曹雪芹之手,而是完成在高鹗之手。从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相似文献   

4.
管先恒 《江淮论坛》2014,(2):183-186,192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代表的《红楼梦》在文学伦理学研究方面有巨大价值,其文本在伦理选择、伦理禁忌及伦理环境等方面都呈现出深刻的伦理意义。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伦理责任和伦理倾向等也可以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观照下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5.
邱凌  马汉钦 《船山学刊》2009,(3):159-161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红楼梦》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的这一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为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作家的身世经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使萨满观念渗透于<红楼梦>的创作中.萨满观念信仰在<红楼梦>中有所呈现,并被作家进行了艺术改造与升华.  相似文献   

7.
大观园是小说<红楼梦>的重要道具,它伴随贾元春省亲而出现,实际却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并被赋予了多重社会学意义的内涵.一方面,这种天人合一的结构成了少男少女们的人间乐土,精神家园的一块纯洁堡垒;另一方面,这里也是新生势力的集中地,类似近代意义上的公共活动场所.从更广阔的社会意义上讲,大观园也可视作读者观察上层社会生活的镜子,连接上层与下层的媒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杜十娘之死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压迫的必然结果,也是杜十娘自身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杜十娘之死表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雄辩地证明了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不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相雨 《齐鲁学刊》2015,(2):124-130
自宋代以来,元宵节就开始大量地进入文学作品。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元宵节带有万人空巷的民间狂欢色彩,同时也有了"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宋元话本中的元宵节则往往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成为小说中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许多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也在这个热闹的夜晚发生,主要人物的命运也在此夜发生逆转。《红楼梦》对传统的元宵节描写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它将元宵节这一传统的普通民众的室外狂欢活动变成了贵族大家庭中的室内雅集活动;元宵节不再以赏花灯和放烟火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以家庭内部各色人物的活动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作为描写的重点。《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没有发生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而是预言了一群青春少女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隐写的一部分史实,与汤若望有密切关系①,本文拟就此作些简要论述。《宝玉原型考论》和《〈红楼梦〉中的顺治之弟考论》二文中涉及到汤若望的地方,本文不再重复。一、关于中西历法之争首先就使汤若望深受其害的中西历法之争的实质做些探讨。限于篇幅,在此不具体引用有关此事的一些著述的原文,只就其内容做些综合说明②。此件事情的经过大致如下:汤若望1664年三月因脑溢血而半身不遂。秋天杨光光等人攻击场若望及其同事南怀仁及钦天监中的李祖白等人犯有谋逆罪、散市荒谬的道德伦理和错误的天文历算。由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组…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隐写的史实①涉及到的一个主要人物,就是深受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本文拟就《红楼梦》中涉及到董部妃的部分内容,做些简单的考论。无春与各幻仙子及女捐元春是《红楼梦》中地位最尊的人物,贾府的兴衰荣辱,可以说全系其一身。人们发现至乾隆朝止,宫妃中并无贾姓者,便认为这个人物是曹寅之女王妃身份的夸大,这是简单地将曹家视为贾府原型的结果,并不正确。元春的是妃身份,并非小说家者言,而是董鄂妃星妃身份的写实。元春贾姓故为贵妃,谐音即假妃,用对偶法即谜语中的鸳鸯格便扣真妃,再谐音便为贞妃。顺治有三个妃子为董鄂…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首次发现了《读红楼随笔》一书。它既不见于《红楼梦卷》,也不见于其它任何红学资料辑录。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和研究。并由此而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二百余年的红学史大致可分三期: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五四”运动至一九  相似文献   

13.
校潇 《东岳论丛》2015,36(1):167-170
哈珀·李的《百舌鸟之死》从一个孩童的视角,一方面将南方道德世界的真实与变迁展示在世人面前,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社会道德教育的样本,并透过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得出了自己对社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又传达了作家鲜明的道德评判,讴歌和呼唤着正义与公正,明确表达了其道德偏向。同时,作者十分明确地采用性善论,指明了道德教育的方向,阐发了成长式的道德教育观和反哺式的道德教育观。这种道德教育观与当代社会道德教育实践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4.
《人间词话》与《红楼梦评论》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开端,而且都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论形态的诗学文本。“红楼”痴情,“人间”寸心,同系于叩开中国现代诗学之门。这是《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共同意义和价值。《红楼梦评论》阐释的是一种新的文学观,而《人间词话》所演绎的则是一种新的鉴赏批评标准,这是二者诗学意义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张伟  杨峰 《东岳论丛》2019,40(10):157-163
《红楼梦》的创作明显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水浒传》构成了认识《红楼梦》的重要"前理解"。《红楼梦》研究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置于这种互文关系中理解可以得到有效阐释。分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设计、结构安排、主旨寄托等细微处借径《水浒传》,探察其主旨并非专在表现男女爱情,而是一定程度上含蓄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主流话语的逃离,特别是借助青春女子们的人生悲剧寄托了现实社会中曹家所遭受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相似文献   

16.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迁移的关系问题,表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及译者的文化取向诸因素对翻译具有深刻的影响,必须特别注意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使译作实现文化跨文明的沟通.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艺贯古今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画家。他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将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和技法融入笔端,创造了全新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对空白手法的运用,使中国绘画理论中“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也对空白这一中国绘画技巧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使其审美蕴涵更加丰赡、充实,其创造的意境更加空灵、开阔。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结构建立在二元思考的基础上,二元对立的因素基本上是以真假这条线索加以统辖,整合,真假概念贯串整部小说的结构。通过真真假假的情节与语言的讲述,最后以非逻辑的方式说明真假相偶,迹象一体,浑然无物。似真而假的情节,充分呈现了中国学术传统的特色。在从事真假的思考历程上,作者是以象征跳跃的方式进行,利用语言表意的歧异性、正反情节的设计,说明一般人藉以认识“认识论”的心未必能得到真象,太用心机去思考皆属白费。作者广为运用禅学的思考方式,远绍道家言意之辨,可以说集中国思考方式特色之大成。《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既可以从悲剧的角度看,也可以从喜剧的角度看,是悲喜两执。宝玉对情的舍离,正是对情的超越,是由情入道的大关键。《红楼梦》真假结构的设计,博大精深,韵趣深长  相似文献   

19.
大观园是贾府众小姐的主要活动舞台,是曹雪芹为书中人物设置的美的境界。曹如一高明的园艺师,他不是以土木竹石,而是以文学语言,建筑了这一“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古典园林的艺术殿堂。大观园面积很大,贾  相似文献   

20.
<正> 现在,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把《红楼梦》看作现实主义的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上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直观的感性形象真实地反映现实。但是,在文学的发展中,现实主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现实的认识和用文学的手段再现现实的能力的提高,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甚至同时代的作家,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上,也往往有着各自的特点,不会是完全一致的。那么,《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具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红楼梦》研究者是应当作出明确的回答的。因为,搞清了这个问题,便有助于从创作方面说明《红楼梦》何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