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晚明白话公案小说刘重一晚明,是我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我国公案小说的成熟期。从冯梦龙整理并刊行《古今小说》的天启初年(1621)起至明朝灭亡,前后虽不过二十余年,却先后出现了像“三言”、“二拍”、《型世言》、《石点头》、《醉醒石》等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 ,一些专业的辞书、论著 ,一致认定公案小说是在宋人的勾栏瓦舍中“说”出来的。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完了产生、发展、衰微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 ,公案小说是在大量的作品产生之后 ,经宋人的“说话”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厘定文言小说的“类”是文言小说研究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献中区分文言小说“类”的观念与方法入手,分析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趋尚;指出文言小说的分类宜从风格上把握,不宜从题材上去把握。可按风格分为“晋类”和“唐类”。  相似文献   

4.
全古小说的编纂是对我国丰富的文言小说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和总结,富有科学价值。文言小说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含,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时期不同的方面和思想观点,同样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文言小说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文言小说创作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魅力无穷,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它对其他文艺作品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整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是一种极有价值功德无量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不仅表现在文人士大夫、书坊主、市井细民等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 ,还表现在小说作品数量大 ,流派众多。公案小说正是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呈现出的新的繁荣景象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短篇公案小说集的刊行。但因其在大陆存世极少 ,多藏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公私图书馆 ,借阅研读颇为不易 ,长期以来 ,大陆学者对这类小说的了解主要依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和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简略的介绍 ① 。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海外学者凭借拥有丰富…  相似文献   

6.
明清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经历了五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1368—1911),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时期。其作品之多,令人望洋兴叹;其总体成就,在我看来,并不亚于唐宋文言小说。下面就以文学思潮、小说观念和文言小说形态类型的变化更迭等为主要线索和评述内容,分为四个时期,对明清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做一个试探性的简要的勾勒。  相似文献   

7.
(一) 何谓“文言话本”? 本文是据《明清文言小说史稿》中的一章改写的。在《史稿》中,笔者已对“文言话本”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作了评述,这一部分主要是想谈“文言话本”在小说史上的意义,特别是它和文言小说、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猥亵小说以及古典戏曲的关系。那么,什么是我所说的“文言话本”?为了简捷,就从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清平山堂话本》谈起。  相似文献   

8.
文言小说从短篇到长篇的运用在林纾手里得到完美的演绎,并掀起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旋风。甚至可以说,林译小说及其创作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因此,晚清民国以来的读书人几乎多多少少都读过林译小说或其创作,其中自然也包括"五四"运动的发起者们。然而,深受林纾文言小说影响的"五四"文化先驱们发起的白话运动却宣告了文言小说的终结。林纾作为古文的殿军也不得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并且由于激烈的反抗而很长时间被认定为历史进步的阻碍者,林纾及其作品从此很长时间沦为历史的弃儿,但这更多地可能是"五四"运动发起者们的政治谋略。  相似文献   

9.
《百家公案》本事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家公案》卷一的7回全部出自文言小说,但第三回、第六回、第七回等至今尚无人正确指出来源,事实上,它们见于《稗家粹编》或《万选清谈》。《百家公案》将之改编成书时完全是照抄,没有体现出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厘清了公案的渊源与概念,以公案戏曲和公案小说为例,探讨公案文学两个方面:第一,公案文学的人文哲理语境。公案故事在对具体案件的审判中都或多或少融入对天、地、人关系的叙事。“天地”绝不仅仅是受冤个体的简单呼喊,背后有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映照与理论预设;第二,公案文学中的法律想象。公案文学是在社会民众与地域风俗等“地方性知识”的浸润下形成的,在道与技之间多层次地呈现出传统民众的法律想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文言小说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很强调写实。当然,这“写实”二字的内涵,在小说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所不同。 一 众所周知,先秦是我国文言小说的滥觞期。按照鲁迅的说法,小说是在先民劳动之余出现的。他们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这些故事的内容,今天当然无从得知其详了。不过,从一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三千余年的帝制社会一直按照“家天下”的模式打造,使得以进行家国同构的延展性社会透视为主要特征的家族小说成为家齐国治的文化寓言文本,表现出共同的文化品格。本文认为具体到明清家族小说的创作,文言、章回体、白话短篇、弹词体等四种体裁的家族小说具有各自不同的叙事倾向,于中可以觇见家族文化、社会思潮、士人心态、世情世相的不同断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邹颖 《学术研究》2023,(5):171-179
21世纪以来北美地区文言小说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在问题意识方面,北美学者聚焦于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创作动机的思考。他们以文言小说所呈现的口述语境、信仰世界、文化焦虑等为观察对象,对文言小说的概念和读法进行反思,并深入宗教、政治和性别等多个研究场域。在新文化史等理论思潮的影响下,历史语境化、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新的特点和趋势。在梳理其学术脉络和理论语境的基础上,也应看到这一汉学研究视角的启发性与局限性,借以探寻让文言小说回归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从而深化有关文言小说的文体属性、体制特征以及文体功能的认识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对女性的处境、遭遇、命运、前途的描绘揭示得深刻与否,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前进的足音,往往也是文学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于十七世纪后半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它所刻划的女性形象之多、质量之上乘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突出和独特的。在此之前的唐代传奇和宋代文言小说等为我们塑造过不少同中有异、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写出了她们在追求美、追求幸福过程中演出的一幕幕悲喜剧,她们遭遇现实的痛苦、挣扎与呼叫令人动容。“用传奇法,而以志怪”①的《聊…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小说形式的演变与外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小说的传统表现形式是“五四”时期才发生裂变的,在此之前,中国小说仍保持着文言的传奇体和笔记体、白话的章回体和说书体等传统模式.从整体上看,情况确是如此.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从庚子事变到民国初期的十多年时间里,传统小说形式在许多方面已发生了变化,不少作家在创作中注意汲取西方小说的表现技法,从而使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是一个中西小说技法交融汇聚、变革创新与固守传统交错混杂的时期.尽管传统的力量还十分强大,但小说界的创新意识却愈来愈浓厚,传统的藩篱开始被打破,具有近代色彩的新型小说逐渐涌现。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中国小说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它为“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近代小说中,不管是长篇、中篇还是短篇,都  相似文献   

17.
“信”是文言小说的共同观念,并非是史家小说观念与文家小说观念的实质性区别。在文言小说的实践活动中,“信”一直成为作家的心理潜动而影响其创作活动。但是,“信”并不摈弃虚构,只不过采取了“取信”的叙事策略而达到了“信”与构想的巧妙重叠。  相似文献   

18.
文言梦幻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许多梦幻小说研究论文在继承传 统研究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古 代文言梦幻小说的研究拓宽了道路。从文言梦幻小说源头研究、发展研究、文化研究、版本考据研究、艺术理论研 究以及相关专著研究等方面略作总结,可使我们对此课题有一整体性了解,对文言梦幻小说的发展现状有一总体 性把握。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十分热闹,而作为与白话小说各张一军的文言小说的研究,则显得比较冷清,作为文言小说的志人小说,还几乎是一块处女地,等待人们去开垦。南开大学中文系宁稼雨先生的《中国志人小说史》第一次对中国志人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讨,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学术专著。作为青年学者,宁稼雨先生在这部书中表现了他思想上的敏锐和理论上的创新。比如,对志人小说的界定,前人尽管使用了“志人小说”这个概念,但模糊且不深入,并没有形成客观公允的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古代小说有文言与白话两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两种小说不止是语言的不同,它们各自自成系统,虽然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有着深刻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但从总体来说却是各自独立的,在我国小说史上形成了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它们既不同源,基本上也不同流,不仅形式不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相对地有所区别,而且风格各异。作为叙事文学,它们在叙事方式上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我国所特有的两种形态的小说。然而以往的小说史研究,却过多地从“小说”这一总体概念出发,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很少研究上述的区别。这就使得我们在我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的诸多问题上缺少明晰的认识。本文就企图对这一问题作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