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在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失地农民的稳定就业,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及就业质量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是在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问题实证分析基础上,从多主体协同提升失地农民培训质量、加强失地农民培训意愿和需求分析、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监督机制、拓展失地农民就业公共服务渠道、构建失地农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培训与就业的对策建议,提升失地农民的培训质量、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就业难是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属待遇和户籍制度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现状。失地农民就业难除就业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不高、非农业技能低下等自身原因以外,还有就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就业服务滞后于失地农民就业需要、就业过程保障力度不够等社会保障性因素。借鉴国外就业保障制度建设经验,要强化特别立法,规定征地方案中必须具有针对失地农民实施的就业培训措施,专门为失地农民劳动关系纠纷设置特殊的司法程序,建立社区就业服务前置机制,并在城镇化整个过程中贯穿就业保障,助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就业难一直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失地农民自身能力较弱、就业观念陈旧,小城镇生产发展水平较低、吸收就业能力有限,社会政策有所缺失、失地农民就业得不到保障等原因,失地农民就业率低,就业状况较差,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大量存在,就业途径单一,就业转移不理想.建议就业培训城乡一体,着力提高失地农民素质;产业发展城乡一体,确保征地农区的就业吸纳能力;社会政策城乡一体,以平等实现失地农民的就业.  相似文献   

5.
基于湘潭市九华经济开发区148份问卷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自身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就业预期、家庭收入等影响不显著;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和文化程度正向影响显著;非农生产就业技能影响最显著,说明具备专业就业技能的失地农民就业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城郊失地农民316人为调查样本,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状况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构建的思路,并从就业培训准备支持、就业培训实施支持、就业培训服务支持3个方面构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失地农民的人数在不断增加。采用了实地调研和询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志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指出政府对志村失地农民征地安置过程中存在着补偿安置方式不合理、失地农民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和政府缺乏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等问题;对此提出多种安置方式合用、建立失地农民多元社会保障机制和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问题是关系失地农民生存发展与市民化进程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杭嘉湖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率较高,创业情况较好,创业氛围良好;但同时存在失地农民对总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就业稳定性不足,就业创业遭遇"瓶颈",人力资本和技能培训不足,社会资本不足,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等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创新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机制,同时加强失地农民的自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征地补偿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失地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针对我国目前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的收入下降和就业问题,提出失地农民边缘化的观点.在对我国建国以来征地补偿制度变迁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特点;从土地征用的政府垄断权、征地补偿价格以及就业安置等方面分析了征地补偿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关系;提出解决失地农民边缘化问题的核心不是征地补偿价格的确定而是安置和就业,而安置和就业的重心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失地农民在就业方式、收入状况、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盲目支配征地补偿金、农民就业不稳定、缺乏跳出靠农业发展经济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建议从加强对失地农民发展生产的具体指导,充分发挥征地补偿金的整体效能,建立失地农民的有效保障机制等方面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论文基于苏州市高新区东渚镇的调研数据,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实证分析失地农民雇佣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再就业培训、家庭非农劳动收入等对失地农民就业,包括被雇佣和自主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拆迁收入等变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适量的拆迁补偿相对而言能够促进失地农民的创业活动.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就业培训体系、社会保障体制、扶持失地农民创业及探索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金发放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维护、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核算方式不合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不明确,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失地农民的法律救助制度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缺失。为了使广大失地农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优化核算方式,规范征用程序;明确产权主体,厘清法律关系;健全社会保障,维护基本权益;完善法律援助,健全司法救济"等措施来最大限度地维护、保障与增进广大失地农民的权益,真正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有序、农村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从制度设计讲,失地农民可以通过信访、司法救济、村委会和大众媒体等渠道来表达利益诉求。但是这些表达渠道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不畅问题,导致一些失地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的低效甚至无效。这种利益诉求的低效甚至无效,会引发部分失地农民被迫采取一些对抗性行动来迫使相关主体回应其利益要求。为了有效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为了社会的稳定,文章提出了通畅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群体不可避免。关于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有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失地农民群体内部不同质,具有差异性,且正在经历内部分化;其次,失地农民群体未来的发展状态是向市民群体转化。目前,应该对失地农民群体进行准确界定,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特征和未来发展状态。针对城郊失地农民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上应该有更为前瞻的视野与视角,以农民市民化为研究维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进程,由此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成为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有关研究相当丰富。本文对已有研究中有关失地农民的界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构建以及制度实践经验的总结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6.
2001—2010年来,学术界基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视角,从征地制度与过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状态、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权益受损和保护等方面研究了失地农民问题,并形成了诸多共识。但也在失地农民与城市化的反思,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安置补偿、就业和保障政策的评估,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失地转城农民越来越多。失地转城人员的经济来源、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发生深刻变化,生活成本较前提高,转城人员的就业、发展和生活保障、养老、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突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保障机制,改革与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探索与创新补偿模式和补偿方法,统筹兼顾,构建保证转城人员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政府牵头,加大推力,加强社会保障组织建设,有效地组织和引导,为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和法律资源,维护转城人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符合福利国家建设的世界发展趋势。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人生故事研究法,基于深度质性访谈材料,从生命历程的视角研究苏州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状况。通过宏观社会变迁和微观个人特征的结合,探讨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身份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适应和自身变化。研究发现,对于苏州工业园区三个镇的失地农民而言,青年组的受访者对土地的人生感受不多,失地的经历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自己和父母的未来,也更多地考虑了社会的变迁;对于中年组的受访者,失地时间大多是在他们刚刚成家不久,相对压力很大,经济、就业、家人等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心理适应;老年组的受访者对土地的感情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