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劳务输出是增加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肯定了民族地区劳务输出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认为有效解决劳务输出问题的关键是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促使“打工经济”向“打工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扩大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劳动力资源大国,我国不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输出,并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而且国内地区间旨在进行劳动力余缺调剂的劳务输出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我们认为,贫困人口较多、就业门路狭窄的民族地区必须面对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正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和挑战,走出一条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的经济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牧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宗教意识和传统观念浓厚,生计方式变迁导致的文化适应困难是制约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劳务输出机制不健全等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因素。高度重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市场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力转移相关配套制度是有效解决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四川彝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主转移等多种渠道对外劳务输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 效益?促进了彝族地区乡村发展? 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劳务输出现状?劳务输出对彝区乡村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的促进作用?彝区乡村劳务输出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为例?对彝族地区劳务输出后乡村治理的路径进行 研究?  相似文献   

5.
劳务输出是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积极开发劳动力资源、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重大战略决策。甘南自治州卓尼县的剩余劳动力较多,收入增长困难,当地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措施,但在劳务输出迅速发展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提高劳务输出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成为当下一种趋势和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冲击下,劳务输出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都市文明的浸染,在很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价值观、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这不仅是"文化自觉"的实现,也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互动,其影响直接促进了"文明反哺"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在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该地区直接或间接的带来了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民族地区来说,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或引发了该地区就业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及宗教问题的产生。当前,探析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社会问题,对维护该地区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边境劳务输出问题及其对策陈菲边境劳务输出,始于七十年代末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边境劳务输出有了较大发展,成为边境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边境劳务输出的发展情况及现状边境劳务输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该阶段...  相似文献   

9.
鄂西南族群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的族群流动历来十分频繁.文章认为,该地区的族群流动分6个历史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皆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长期而频繁的族群流动,对该地区的民族形成、发展,以及民族结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增效是根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动力,这都有赖于劳务输出的规模和质量,中西部地区尤其如此。在西部劳务中介市场孱弱的背景下,分析了政府主导劳务输出的优势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试论孙吴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吴境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为此,孙吴采取了灵活多变、镇抚相结的民族政策。对山越以高压为主,但孙策与孙权、孙权前期与后期,其政策也不尽相同;对蛮族则根据其地理位置及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策略;对岭南俚族则以抚为主。其核心目标是掠夺民族人口以增加兵力与劳力。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执政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在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曾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无论是在政策执行上还是在政策制定上出现的问题,都使当时我国的民族关系遭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损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矛盾有一个不断解决又不断出现的过程,除了应当避免政策失误和政策滞后给民族关系带来消极影响之外,还必须注意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多方面协调与政策配套,尽量消减政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总体趋势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成分壮大,逐渐形成相互离不开的格局。另一方面,我国各民族融合的途径及融合方式复杂多样,由此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具有的博大精深、源广流长的特点。南北方古代民族的融合途径与融合方式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以前,南方民族地区大致经历汉族移民逐渐“夷化”的过程,少数民族自身也得到充实。明清时因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融合倾向改变为部分少数民族持续汉化,融合外来移民形成地方性汉族群体。北方民族地区在明清前后,基本趋势都是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融入汉族,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大致经历持续“汉化”的过程。产生上述差异,与南北方民族势力的形成及特点,南北方民族自身文化的不同,以及封建王朝施行的政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一种文化仍然普遍存在,在部分地区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并对政府行政行为产生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功能上分担了很大一部分行政行为,二是从内容上影响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三是从观念上影响行政行为的形成,从而构成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政府行政行为的交融、不和谐与冲突。要调适这种冲突,必须吸纳习惯法的合理因子,确立习惯法的法律地位;关注少数民族民生,提供简捷可靠的法律服务,培植现代法律文化;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和监督,坚决查处公务员的特权乱法和行政不作为;在政府行政行为中应尽量扩大少数民族人士的参与,吸取民智,实现政府行为与民间认同的和谐,引导习惯法思维向良性发展,减少习惯法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抵触和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环境伦理观念的作用,少数民族对自然界充满信仰、崇拜、畏惧、感恩等神圣心理,有效地维护了人与自然在原始状态下的和谐,但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摆脱不了"攫取型经济"的落后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少数民族环境伦理观念陷入了困境,引发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边缘性文化群落的特征入手, 论述了该地区文化力的孱弱及其对民族经济的壁垒性制约。为进一步说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途径决定其未来的民族命运, 文章从宗教现代化、文化多元性及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等三个角度, 阐述了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刻矛盾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民族散居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民族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章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概念、对象、范围、内容作了界定,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关系和城市民族工作的现状,阐述了新时期南方城市民族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是中华民族吉祥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有许多共有的吉祥物。汉族一些吉祥图案 ,受到许多少数民族喜爱 ,一些少数民族吉祥图案 ,也被汉族吸收。汉族和少数民族吉祥物既有同一性 ,也有差异性。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吉祥物 ,是本民族象征文化的集中体现 ,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少数民族吉祥物是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一项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散居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上的一个概念,既可以从民族的概念范畴去定义,也可以从族群的概念范畴去定义。然而,由于我国民族问题与政治法律的一体性,基于现有的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去解析散居少数民族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散居少数民族具有民族、族群和政策制度3个方面的特征,据此可以将散居少数民族定义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选择以散居方式生产生活、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它既包括那些居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以外的族群,也包括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但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族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