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董说《西游补》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补》是一部假神魔故事而讥弹世风的小说奇书,阐演情理,寓意深刻,向为研究者所重视.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人董说,新近有研究者提出了作者当为董说之父董斯张.本文对董说与其创作《西游补》作了多方面考辩,综合内证外证,论定董说对于《西游补》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2.
《西游补》的作者,不知自何日始,由静啸斋主人变成了董说。本文以大量翔实的材料证明:《西游补》的作者不是董说,而是静啸斋主人———董斯张,即董说的父亲。  相似文献   

3.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 ,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 ,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西游补》的主旨,虽然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批判社会现实,破情根立道根,但小说中透露出的潜意识焦虑同样值得注意。在与外部世界斗争受到阻挠时,主人公行者内心焦虑,行为延宕,并最终产生了幻灭之感,这种无名焦虑贯穿了小说始末。而受到焦虑情绪影响的行者形象,正是作者董说的自况。此外,《西游补》大篇幅的梦境描写,来源于董说的嗜梦情结和孤高个性。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西游补》成为了一部极具现代性,甚至有些意识流的作品,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独树一帜,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5.
《西游补》的版本与序跋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如版本与序跋写作的时间、序跋的作者、《西游记》续书之序跋搞混等。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甄别和新材料的进一步挖掘,考定出崇祯间刊本《西游补》附有明代嶷如居士的《西游补序》和静啸斋主人的《西游补答问》。嶷如居士就是小说的作者,与静啸斋主人为同一人,即董说。该版本并无“天目山樵序”和《读西游补杂记》。空青室刊本《西游补》同时附“天目山樵序”和《读西游补杂记》。“天目山樵序”作者为张文虎,序文写于咸丰三年(1853),“三一道人”乃是张文虎友人。《读西游补杂记》作者为钱培名,写于咸丰三、四年间。  相似文献   

6.
<西游>故事完整,董说为何要续补,又究竟想补些什么呢?选择镜这个有特殊蕴含的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比了<西游记>与<西游补>中的镜之后,得出结论<西游补>不只是对故事情节或是对镜子的补充,其真正所补的是深藏其中并不断发展着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7.
《西游补》这部小说在时空叙事上颇具特色,具有“放”和“收”的双重特征。延长交错的时间及多维叠加的空间相互交杂,并且以无序的方式构成二者的转换,将“放纵”的时空以一种近乎“意识流”式的手法呈现出来;《西游补》的时空在整体上还呈现出典型的圆环形结构,小说时间和空间的叙事遵循了“圆形”的建构法则,显现出“收”的特征,完成从虚幻到现实的转换;梦境的文学表达程式为《西游补》的时空叙事提供了平台。同时,时空的“放”与“收”也对应了孙悟空作为心猿“心”的“放”与“收”,艺术时空与心灵之思交织,显现出“破情根”“立道根”的中心主旨。  相似文献   

8.
《西游补》的作者董说是一个藏书家。他不仅有大量的藏书,而且编有藏书目录《丰草庵书谱》,建有藏书楼——丰草庵。继承、购买、抄录、与赠送是其藏书的主要来源。与一般收藏家不同,董说藏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的阅读和著述,因此不仅撰写了许多风格独特的优美的书跋,而且留下了许多嗜书的趣话。  相似文献   

9.
《西游补》辛巳(1641)刻本(藏国家图书馆)中存有为数不少的眉批、行间评和回末评,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西游补》评点文字。评语共164条,内容丰富。主要点出小说中的"破情根"主题、"三教合一"思想、讽刺时事及批判科举制度等思想内涵;强调小说独特的整体结构、精巧的伏线结案、细致的前后照应等;对小说中一些典章制度加以解释说明;并直接或间接昭示了《西游补》与《西游记》主题与情节诸方面的承继关系;还有一些随机生发的即兴之评。评语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主旨微茫、含蕴丰厚的寓意小说《西游补》。  相似文献   

10.
《西游补》是《西游记》众多续书中的一部,也是续书中最为人关注的一部。《西游补》作者与成书时间的确定,是研究《西游补》小说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对有关《西游补》作者与成书时间研究的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整理,知其人,论其世。关于作者生平、成书时间等方面的探究,将更有助于对整部小说主旨立意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司法组织的官僚化是法治社会到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司法在组织结构上向现代官僚制发展是司法目标、诉讼价值目标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的结果。司法官僚制具有明显的优点:它有助于提高法律适用的统一性;有助于加强系统内的权力监督;增强司法权对外部干预的抵御能力。但过分"官僚化"则会产生更多问题,如与司法民主的社会诉求相悖,影响审级制度的正常运行,制造新的公正危机,并从整体上降低司法审判的效率。针对我国国情,在对传统司法组织进行改造时,一方面应当继续深化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改革,另一方面则应当努力解决过度官僚化带来的问题,如民主问题、等级问题等,这些解决途径主要包括:对司法组织进行"扁平化"改造;提高诉讼的民主参与程度;科学分权,均衡各层级法院的权力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表达思想的需要,汉语传统的“被”字句在结构和语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被”后的成分出现了形容词、名词等其他词性,打破了常规的用法。另一方面,“被”字句通常只用于消极义的语义限制在书面语中逐渐被消解,而且语义的内涵也明显扩展了。  相似文献   

13.
比较分析我国个人收入的中外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总量分配结构、地区收入分配结构,显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未危及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今后发展趋势的预测看,我国居民体现按劳分配要求的生产要素收入将是个人收入的主体,其他要素收入处于次要地位。我国应该长期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4.
网络经济时代的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经济具有超越时空限制、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全球性等特点。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西部开发必须瞄准网络经济。为此 ,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网络知识、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加快高科技园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突破和发展一直是经济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揭示劳动的智能本质和劳动时空特性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可将劳动价值论区分为宏观劳动价值论和微观劳动价值论。这一区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宏观上正确的劳动价值论回到微观的物质生产企业时,就必须承认物化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这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突破和发展。进而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物化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进行了论证。还从劳动模型的数量分析中得出了创新性劳动才是劳动创造价值真正源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既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由于多种所有制及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作为市场机制在分配领域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具有必然性。实践中,必须在全面认识二者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从微观经济领域的运行层次和所有制结构层次以及宏现经济运行层次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实行市场化的按劳分配,必须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有较大的突破,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摆脱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和束缚,应该把按生产要素分配看作是市场经济共有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两者的结合是有层次的结合,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科学范围内 ,空间结构是其研究主体。在我国古代区域地理学中 ,人们对传统产业空间结构业已展开研究。到了 19世纪 ,西方对产业的空间结构的研究已成理论体系。而当代世界对产业空间结构的研究 ,则集中在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发展及其分布规律方面。对旅游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国内近期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与趋势为 :旅游业区划的深入 ;旅游业发展中的区域关系研究 ;旅游业区域发展与规则的深入研究 ;旅游业空间结构演替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把传统文学的"七复"模式用为章回说部叙事节律的重要依据,扩大了"七复"模式应用于文学篇章结构的范围.同时,其以"七复"写神变的具体手法为独特的创造,至于观音菩萨为取经人"释厄"与"八百里"山与水"的循环暗藏"七复"之玄机,更是全书叙事之大密谛.<西游记>对"七复"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别出心裁,为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影响与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劳动力的社会分布也将重新分配,它一方面对传统就业方式提出挑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又创造新的就业领域,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历次技术革命对就业都有影响,观察科技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找到制约科技进步推动我国就业水平提高的因素,从而提出在科技进步环境下促进我国实现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