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论华南少数民族随着汉族的南来而“汉化”,即接受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体系,在文化和种族的个性方面,其独立性逐渐趋于淡薄,终将发展成为失掉独自性的种族。另一方面,由于其强韧的种族个性,又与汉族之间有着一定界线,使其成为得以保持种种独自性的种族。因此,为了再现华南史的整体面貌,将以上两者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并对举出的各种族(民族集团) 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笔者欲着眼于追寻处在“汉化”过程的民族。特别是以过去很少研究的广西壮族  相似文献   

2.
序论笔者以明清两朝华南少数民族诸集团中分类为所谓“汉化”型的广西非土司型的壮族为对象,从一族源与生态,二壮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侧面进行考察,并将以下结论作为一种推测提出来,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3.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4.
春节,原是汉族的隆重节日,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许多民族受汉族的影响,也过春节。现在,春节成了我国许多民族共同的隆重节日。壮族也过春节,而且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壮族的春节习俗中,有许多与汉族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接受汉文化的反映。据历史记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就与中原汉族有文化交往。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文化的影响更逐步深入壮族民间。但是,壮族在接受汉文化时,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众所周知,居住在今天华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历史上不断受到来自汉族的影响(仅有程度上的差别)。从整体上说,所谓“汉化”,是指居住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集团,随着对汉族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诸体系的容纳吸收.在民族同一性方面所产生的自然变化过程。广西的壮(在1949年前的史料中,多被记载为“獞”、“撞”)族,特别是“非土司型’的集团,在华南少数民族诸集团中,可看作是“汉化”程度非常高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有少数民族一百六十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其中聚居在一个蒙古族自治县和四十五个民族乡、七百多个民族村的少数民族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民族地区,周围都是汉族村屯.从全局的角度看,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全省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进一步落实,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改革和开放的全面展开,必将给我省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带来一个新的历史性的机遇.因为我省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与周邻汉族地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不尽然,由于各种因素,少数民  相似文献   

7.
壮族妇女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趋势陆明珠,韦峥芳(广西区妇联,南宁市妇联)一、壮族妇女的基本状况及历史背景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她虽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在我国56个民族中壮族人口仅次于汉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随着苗疆走廊的开辟,大量汉族人群涌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交融。从西南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融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二是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汉族舞蹈文化,三是表达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共有历史或故事的舞蹈文化。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交融性客观体现了西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西南地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铜鼓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乐器和礼器,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在我国云南西部礼社江流域诞生了,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铜鼓进入我国的历史载籍,从《东观汉记》算起,也有一千七八百年了,但铜鼓入诗,则迟至唐代中叶才开始.唐诗号称五万首,提到"铜鼓"二字的仅有七首,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揆其原因,操之者一般来说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通识汉文的人也甚少,有关铜鼓的知识,只通过口传身授流传下来;汉族诗人进入使用铜鼓的民族地区的时代较晚,而铜鼓本身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汉族诗人即使到了使用铜鼓的民族地区,也极难有见到铜鼓的机会,而当他  相似文献   

10.
"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族群以及与它相关的一些概念在西方的变化作了一个简要追溯.通过追溯和考察,得出的认识是(1)族群这个概念的兴起是与民族的普遍疆域制度化,种族、部落等"东方学"概念的衰退相连带的.(2)族群与民族的区别主要在于政治诉求和政治承认上.(3)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拥有区域自治权利,因而不应该轻易把他们改称为族群.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里,汉族有汉族的风俗,55个少数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共同组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许多学者积极参与少数民族风俗的研究,涌现出一批介绍少数民族风俗的书籍,  相似文献   

12.
歌谣的韵律结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是鉴别歌谣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靠的尺度之一.壮族歌谣的韵律结构与越南越族歌谣的韵律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仅像汉族歌谣那样押脚韵,更为奇特的是押腰脚韵和押腰韵.壮族和越族同为古越人的后裔,其歌谣有共同的韵律结构,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两个民族原始共同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13.
民族识别之前的汉族是融合了若干少数族群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表达是华夏之汉;民族识别以来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或族群之一的汉族更趋向于成为与其他少数族群并列的、单一的族群.王明柯关于历史上少数族群通过攀附汉以实现身份认同的论述与张兆和关于近代以来苗族拒绝汉族身份而宣称苗族身份的认同的论述均显示了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差异,忽视二者的差异是后来学者对许烺光"民族错失"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龙脊壮族聚居区为个案研讨壮族乡约制度的起源及其民族特色.壮族乡约制度既是壮汉民族法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壮族民族习惯法发展的产物.与汉族地区相比,龙脊壮族乡约制度在本质、组织形式以及具体内容上都具有浓重的壮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壮族家庭制度简论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所)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体系的核心。在不同的社会里,其家庭制度是不同的,如东方的家庭制度与西方的家庭制度不同;中国与日本的家庭制度亦不同。同样,壮族的家庭制度因其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与汉族或其他民族也有...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学固有的多学科汇融的特点使人们意识到不能把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学,简单地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只侧重对其文学和审美价值的发掘.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撰,应当突破传统的民族文学史著作的编写体例,自觉地汇融相关学科理论,通过多维文化渗透发现并总结出少数民族文学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一、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通过民族识别,现已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90%以上。汉族以外,有55个民族,由于他们的人口比汉族少,所以习惯上统称为“少数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费孝通教授把这种局面称为“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渊远流长绚丽多彩的一体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中有一种普遍的观点的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搞经济建设,有一个共同的优势条件,即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只要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就能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诚然,就全国范围而言,少数民族地区是比汉族地区“地大”物博”,但就少数民族内部而言,并不都具此优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一样,面临着一个“资源紧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学在我国不仅要研究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少数民族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变化,亦即少数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着的现代化过程。所以,民族学研究存在着如何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的问题。 一、民族学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的必要性。 1.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与汉族等其他发达地区的现代化过程。首先,中国少数民族大都分布于边疆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内地和沿海地区;再次,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过程,面临着多层次的开放:向内地发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汉族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也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的封建文化,曾赢得过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可,并对他们的文化给予过各式各样的影响,由此不断地增进着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一致性、共同性与亲缘性,这是产生中华民族之凝聚力的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历史现象。 回儒对话就是这个历史现象中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正是回回民族意识形成的关键时刻,这时及后来,一批经儒兼通(或曰四教即伊斯兰、儒家、佛和道兼通)的回回伊斯兰学者如王岱舆、马注、刘智和马德新等,在致力于汉文伊斯兰文化译著的同时,也开启了回儒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对话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