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贾平凹散文创作生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坛中较早触及生态美创作的作家之一。他在散文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一种审美的生态思想:在微观上,他刻意描摹自然的原生情态美,展示生态的生机与活力。贾平凹描摹自然生态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客体化(人的自然化),即将自己移入对象之中客观描写自然,展示对象的美,很少抒情,二是客体主体化(自然的人化),即通过对客体结构形态的描摹,抒发主体的诗思哲情。在宏观上,他努力创造“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表现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发展关系:生命和万物的同一是贾平凹“和谐”艺术世界的亮点。这种独特的和谐文化意识,主要源自作家人生过程中习染的两个方面,一是作家生活的古朴淳厚的“商州”文化濡染,二是受中国人传统宇宙意识的制导。从现实超越性上,他批判“工业文明”的生态悖论,追寻着人的生态本真:工业文明虽然给人类带来丰美的物质享受,但无限膨胀的欲望又将人类带入破坏和谐关系的悖论,使人陷入“自掘坟墓”的险境。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散文的意义应该放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进行观照。贾平凹对中国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同时也在于其散文理论和散文编辑理念。贾平凹的“大散文”主张是中国当代散文美学的重要收获,这一主张改变了几十年的散文传统和流行风格,丰富了对散文审美内涵的理解,不仅具有汉语散文的文学史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在散文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贾平凹对散文创作有着自觉的探索精神,其风格的变化脉络清晰,有迹可循。贾平凹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在对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关系的理解上也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4.
李大健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贾平凹的散文有很厚的韵味。读他的散文,人们看到的是一幅生活的写意画,听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天籁"。清淡而隽永,委婉而含蓄,质朴而纯真,把人们带到一个淡色清音、空灵澄净的艺术境界,领略到一种特殊的似虚还实、疑无却有、不落言袭、不显形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愉悦。一、从身边不起眼的事物中采撷美对美的采撷,构成了贾平凹散文的重要内容,他喜欢从身边不起眼的事物中寻找真、善、美的内涵,而且他的看法总是那么新奇,诸如一块长了绿苔黑斑的"丑石",一株"孤独地开在墙角"的小桃树,沙滩上的"一只贝","唱一支忧郁政"的云雀,…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用“模仿秀”、“生活秀”和“做秀”三个词概括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道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不同阶段的行文特征,对于全面了解和把握贾平凹的创作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贾平凹与玉石特别是玉石文化有不解之缘,这在20世纪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少见的。具体到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除了随处可见关于玉石的书写,还有对于玉石的专门鉴赏和深入体悟,从中可见作家的思想、智慧、品位、境界。贾平凹的散文赋予玉石以主体性,并确立以石为师与互为对语的叙事基调,对于突破长期以来“人的文学观”的局限具有重要意义。进而言之,通过玉石文化可以理解贾平凹散文的内在秘密与文化精神密码,这是他与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有所不同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园地里,贾平凹的散文无疑是姿态卓然、芳香诱人的一簇奇葩。贾平凹创作的散文主要收于《月迹》、《爱的踪迹》、《心迹》、《人迹》以及《平凹游记选》、《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卷·闲人》等集中。阅读这些散文,我每每被作者那坦诚、率直、淳朴的个性和清丽而浑厚、平实而睿智的笔调所吸引。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弥漫于作品间那浓郁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贾平凹在给黄宏地《菩提本无树》一书写序时说:“黄宏地的散文,在内地是很少有人这般写的,我或许永远也不会象他这样写文章(我也写不出)我却喜欢他的文章,从他的文 相似文献
14.
林丹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6)
上篇黄春安,曾用笔名忆梅。一九三八年出生于中国福建闽北山区一穷苦人家。幼年给闽南晋江一户贫侨人家为子。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正纵跃于截然不同的新旧两个社会与时代,这给如黄春安先生这一时期出生的中国人的青少年,抹上了一层浓重而又鲜明、沉郁而又热烈、感性而又丰富的生命底色。这个生命底色是如此的不可忽略:它演绎生成象黄春安先生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生命基调、生命意识与生命景观。那是这一代人所特有的一种气质和信念,无论是走到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身穿洋装还是土装,无论吃饭是拿餐刀还是拿筷子,无论说的… 相似文献
15.
16.
赵朕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新加坡知名女作家陈华淑以创作散文见长。她的散文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表现生活感受的叙事性散文,一类是记录游踪的记游性散文。这两类散文在海外华文文学界,常为许多作家,特别是女作家所青睐。可是在强手如林的文坛,陈女士的散文却受到广大读者的激赏与赞许。新加坡作家尤今曾在《下笔慎重的陈华淑》一文中描述了她读陈女士散文的感受:“每每读完全一篇,我便抱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另一篇的出现。”这说明陈女士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散文是一种长于抒写性质的文体,所录人文者,乃是作者的真性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18.
<正> 臧克家的全部创作,诗与散文始终是“双管齐下”的。在现代,自是“诗压散文”;在当代,特别是“新时期”后,却是“散文压诗”了。作为“诗人”,他受到的关注、研究较为充分;而作为“散文家”,对他的关注、研究就显得太不够了!话头自然还得从“现代”说起。从1925年到1949年,即从作者20岁到45岁这25年中,臧克家共结集、出版散文著作7部,它们依次为《津浦北线血战记》(通讯集,1938年5月)、《乱莠集》(散文集,1939年5月)、《随枣行》(散文、通讯集,1939年10月)、《我的诗生活》(回忆录,1943年1月)、《挂红》(小说集,1947年6月)、《磨不掉的影像》(散文,1947年10月)、《拥抱》(小说集,1947年12月)。除去两部“小说”集不算,也还有5部之多。臧克家的这些“现代散文”创作,在我看来独创性强,自成一格,丰富和充实了白话散文创作的实绩,具有多方面不容忽视的“文学史”意义:首先,表现在狭义的“抒情散文”自出机杼上。他擅长于“人物散文”的写作,《老哥哥》、《六机匠》、《悼》、《十六岁的游击队员》、《拾花女》、《我的先生闻一多》、《海——回忆一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