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小刀会起义失败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探讨,但多集中于小刀会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中外势力联合镇压等方面,很少从纯军事角度来探讨。本文论证分析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军事原因。首先,进攻太仓失利,西联太平军战略构想化为泡影;各县城的小刀会坐视不救,清军各个击破四县一厅,导致小刀会战略空间狭小,缺乏回旋余地。其次,太平军没能冲破江南大营与小刀会会合,小刀会孤军作战。再次,固守城池,坐以待毙;想到突围之时,为时已晚。最后,内部不和,无法就军事行动达成一致意见,缺乏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广济县是太平军同清军展开过激烈战斗的战略要地。它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湖北省的东南门户。从水路上看,广济西南的田家镇与兴国(阳新)的半壁山隔江相对,这里江道狭窄,地势险要,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大天险,历来有“楚江锁钥”之称。从陆路上看,广济县是湖北与安徽之间的交通要道,经广济东北部的双城驿地区.可西达黄州、武昌,东通黄梅、宿松、安庆。太平天国革命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武汉、九江和安庆三大据点。所以,位于三大据点交叉点上的广济县便成了太平军和清军的争夺重点之一,太平军在这里有过频繁的、长时间的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结束刚满十年,镇江又经历了一次长达十二年(1853—1864)的国内革命战争,前五年是太平军占有镇江,屡次打破清军的包围;后七年是清军重占镇江,受到太平军的包围,呈胶着状态,直到天京沦陷,镇江四郊的农民战争烈火才暂时熄灭.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29日,建都,改名天京,随即派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丞相林凤祥,殿左一指挥罗大纲、木一总制吴如孝等率领太平军二万余人,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广济县是太平军同清军展开过激烈战斗的战略要地。它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是湖北省的东南门户。从水路上看,广济西南的田家镇与兴国(阳新)的半壁山隔江相对,这里江道狭窄,地势险要,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大天险,历来有“楚江锁钥”之称。从陆路上看,广济县是湖北与安徽之间的交通要道,经广济东北部的双城驿地区,可西达黄州、武昌,东通黄梅、宿松、安庆。太平天国革命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武汉、九江和安庆三大据点。所以,位于三大据点交叉点上的广济县便成了太平军和清军的争夺重点之一,太平军在这里有过频繁的、长时间的和大规模的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5.
太平军北伐战争是太平天国前期战史上悲壮的一页。它威勇进军到敌人统治心脏,对北方农民起义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吸引着清军主力,也间接地支援了太平军的西征战役。但是,正象洪仁玕所说:这次“发兵扫北”,“究系孤军深入,……覆灭忠勇兵将不少”,最后失败是惨痛的!这里,想就太平军北伐战争的孤军深入、援军败溃,以及李开芳历史评价等几个问题,谈谈意见,供作讨论。  相似文献   

6.
洋枪队是一支由清政府雇佣,由欧美在沪冒险家组建的近代新式武装。长期来,学术界只注意了它协同清军镇压太平军的一面,忽略了它对晚清军队近代化曾起过的诱发作用。本文侧重于探讨它作为中国了解西式军队的一个窗口,对清军在组建、训练、作战等方面的多种影响。 (一) 洋枪队是以太平军为其对立面而存在的。它组建于太平军兵临上海之际,发展于外国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纵兵大掠”徽州是史学界曾经流行的观点,实际上并不正确,但在徽州特殊的历史氛围中,也确实形成了不尽公允的“切齿湖湘”的民间舆论。徽州咸同之际的兵燹,清军与太平军都有责任,但曾国藩并非元凶,而且他为徽州的恢复尽过心力。  相似文献   

8.
韦昌辉是太平天国革命前期的六领袖之一,是仅次于洪秀全、杨秀清的第三号人物。要正确评价韦昌辉,必须全面考察他在太平天国革命进程中的表现。人所公认,金田起义时,韦昌辉毁家纾难,义无反顾,率领全家人参加革命。正如《天情道理书》所说:韦昌辉“认识天父天兄,不惜家产,恭膺帝命,同扶真主”。金田起义后,韦昌辉一直过着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不惮劳瘁”,统领太平军“机警善战”,屡创清军。早在1851年1月1日,就同洪秀全、杨秀清等,大破贵州镇远镇总兵周凤岐、浔州协副将李殿元,并击毙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等。同年8月21日,韦昌辉与杨秀清在桂平新墟夜袭向荣营时,生擒游击袁贵。9月25日,他又同肖朝贵、冯云山、石达开等攻占永安州,打死了代理知州吴江、平乐协副将阿尔精阿。在驻军永安时,率军保卫“地形开阔,乏险可守”(钟文典“《太平军在永安》)的北城。由于永安城防守严密,清军只能远远围困,不敢进攻。所以有诗句称“孤城咫尺无人近,半载遥从壁上观”(无名氏:《粤西独秀峰题壁诗》)。永安突围时,他参与指挥的三冲伏击战中,一举击毙清朝四个总兵及副将、知州、守备七人,取得歼敌五千余人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纵兵大掠"徽州是史学界曾经流行的观点,实际上并不正确,但在徽州特殊的历史氛围中,也确实形成了不尽公允的"切齿湖湘"的民间舆论.微州成同之际的兵燹,清军与太平军都有责任,但曾国藩并非元凶,而且他为徽州的恢复尽过心力.  相似文献   

10.
扬州曾是清王朝东南地区的盐业中心和漕运枢纽。它与“苏常熟,天下足”的江南地区一样,对于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经济有着重要的关系。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了中央政权以后不久,三下扬州,其战略目的不言自明。因此,扬州就必然成了太平军与清军激战的地区。清王朝在扬州集聚了大量的部队,建立“江北大营”,包围天京,妄图扑灭太平天国革命的烈火。太平军在正面与清军“江南大营”对抗的同时,又在扬州这个  相似文献   

11.
同治九年正月十一日刘松山身死,清军内部混乱,马化龙又得到临洮、靖远回民军来援,陕甘回民军趁势分途进攻,清军伤亡甚重。清军雷正绾、周兰亭、徐文秀、张文齐等四军的粮路被截断,四路清军同时溃退。回民军收复各处战略要地。陕西回民军首领马朝元率军出宁夏,进攻陕西的鄜县、甘泉、韩城、郃阳;崔伟率兵进攻陕西的邠州、长武;马正纲进军渭北,攻取蒲城、富平、同州、朝邑;北路金积堡的回民军南取预旺,北占定边,全部战局为之一变。 这时左宗棠困守平凉,手足无措,曾一度密令清军全部从金积一带撤退。清政府得知清军溃退的情况,严斥左宗棠说:“金积  相似文献   

12.
镇江自古形势险要 ,军事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与古城南京唇齿相依。太平天国时期 ,镇江是天京的东南屏障 ,太平军占有镇江达五年之久 ,稳定了天京乃至整个东南地区的局势。1 85 7年 1 2月 1 9日 ,清军重占镇江城 ,天京门户洞开 ,太平军失去了军事上的主动权 ,镇江的失守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的重大失败  相似文献   

13.
冀东南横跨运河的连镇,是太平天国北伐军在直隶坚守的最后一个城镇。1854年至1855年间,北伐太平军在此同清军整整拼搏了十个月,经历了无数次惨烈、悲壮的战斗,对这一阶段的战斗情况,迄今未见专文论述,有关论著也多语焉不详。本文试作些粗略的探索。 一 1854年5月5日夜,被清军围困在阜城的北伐太平军近万人在林凤祥、李开芳的率领下,突出重围向东南撤退,于次日夜攻占东光县之东、西连镇,随即安营扎寨,跨运河以守。  相似文献   

14.
现在可以浏览一下《水云楼词》,看一看蒋鹿潭如何把战争题材,揉和到词的形式中去的。以咸丰三年癸丑(1853)为例。这年鹿翁年三十六岁,在富安场课盐司大使任中。是年二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建为国都,号曰天京。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攻克扬州。四月,太平军的北伐大军渡过长江,攻克仪征、六合、浦口。十一月末,太平军在扬州外围打败清军后,撤出扬州,驻军瓜洲。咸丰癸丑这一年,太平军战无不克,攻无不取,无论在战略上或战术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冯天瑜教授的专著《“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体 86 2年的中国观察》。作者在日本讲学期间 ,查阅丰富的藏书系统 ,研究“近代日本人禹域踏查”这一颇有价值的课题。这本专著是这部丛书的第二本。在国内系统介绍并研究这方面的文献还是第一次。19世纪 6 0年代初期 ,上海已成为英、法、美侵略中国最重要的据点 ,上海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太平军也于这时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 186 2年 4月初 ,李鸿章从安徽到达上海 ,随即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 ,他指挥的湘、淮军也陆续到达。在上海的清军、常胜军以及黄、法陆海…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江浙巨贾胡雪岩居住在杭州。时值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杭州城被太平军攻破,清军旋即又攻复。战乱期间,饿殍遍野,百姓闭门不敢外出。可到了晚上,依然传来更夫报时的打更声。胡雪岩提出要用此更夫,旁人问他“一个60岁的老头能干什么?”胡雪岩说:“战乱之中,他居然如此恪尽职守,像这样的人最适合于看库房,守仓库。”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即受到清军最为严酷的围攻,为了解除这种军事压迫感,洪秀全等果断地分兵北伐,深入敌人的心腹地区,打乱了清军围攻天京的战略部署,从而为太平军的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虽然北伐军最后由于各种原因而全军覆没,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北伐是太平天国的最佳战略行为,也是一种自救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战争对浙江人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平军和清军在浙江长达六年的战争给浙江人口带来巨大影响。在重建战前人口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对文献记载中的人口死亡比例及战后人口数据的分析 ,以府为单位 ,估算出战争中的人口死亡数。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太平天国战争的性质及传统的历史观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清代西藏方志《藏纪概》"卷之初"中有著者李凤彩所撰"行军纪程"一篇,主要分三部分记述清军北路军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四月至九月由西宁出发入藏驱逐准噶尔军队的经过,其篇幅为首卷另一内容的两倍多,与此书"卷之次"也基本相当。"行军纪程"对北路清军入藏的记述与清代一般的纪程之作有很大不同,内容较丰富也颇具史料价值。其第二部分中,在北路清军行至木鲁乌素时所面临的困境、渡木鲁乌素及继续进兵的准备情况以及渡过木鲁乌素后北路清军途中驻营防袭措施与准噶尔军队三次大袭营等方面,李凤彩所记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较为详细。除以上几方面外,"行军纪程"中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具有史料价值的记述。分析《藏纪概》各卷内容后可以认为,"行军纪程"是《藏纪概》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内容之一,其中第二部分史料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上海小刀会起义的酝酿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军攻陷南京,掀起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反清武装起义的高潮,形成了有利于上海小刀会酝酿起义的大好形势。更为重要的是,太平军攻陷南京,引起了长江下游地区阶级力量的变化,为上海小刀会酝酿起义提供了历史机缘。当时的上海小刀会在酝酿起义阶段与太平军之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双方约定了起义的日期、地点与起义后的军事进攻战略,太平军还有可能派人参与了起义的酝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