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情本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抒情主体的情感体验;自然客体的背景预设;抒情文本的超越性解读。在抒情主体的言情本体观影响之下,形成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她者"抒情形象,北宋时期的"自我"抒情形象和南宋时期的"共他"抒情形象。唐宋词人审美心理的复杂性在这一基础上进而体现出来,无论是在审美经验的积累上,还是在时代背景、个性诉求上都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雪国》被视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 ,《边城》被看作中国抒情小说的典范 ,抒情性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而在抒情方式上 ,他们也都从各自的传统文学中吸收了营养 ,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文学 ,特别是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 :通过意象抒情。一、抒情 ,向传统借鉴方式  川端康成被视为日本现代派的代表 ,可在他的创作中有一种越来越清晰 ,也越来越坚定的自觉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日本式作家的自觉 ,和继承日本美的传统的愿望。”1 继承传统也是沈从文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个短篇小说的作者 ,肯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7,(3):111-119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发展特征、发展脉络及其与中国诗歌理论的关系等问题,不仅直接涉及到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特征,而且也涉及到中国诗歌的发展规律。这些问题,作为诗歌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至今还没有得到系统地研究和解决。本文不揣鄙陋,试图在宏观上对这一问题作初步论述,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新时期小说中的“反抒情”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抒情方式的现代抒情方式,其特点是在开掘人物感情堂奥、抒写作者情怀时,返过来对这些感情进行剖析和嘲弄,揭示其局限性,冲淡其浓郁度,造成读者与人物的感情间隔,把他们引向一种自持自觉的境界。它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智力解放与思想变革有密切联系,反映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迅速发展的特点和活力。它以王蒙的《海的梦》为发端,从“嘲抒情”到“开掘感情的回波”又到“树立读者的法官心理”,层层推进,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6.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3,(6):119-124
高友工建构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在整个汉学界都影响深远,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主脉就是“抒情传统”,而“内化”恰恰是这一“传统”的关键原则。从“内化原则”出发,高友工对整个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情感生发机制做出的阐释,对于主体的认知结构的理解等为后人继承“抒情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冯欣 《社科纵横》2006,21(5):85-86
与传统叙事小说不同,现代抒情小说的深层审美价值恰在于将“真、善、美”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净化人的精神与灵魂的世界。本文结合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作品,通过对抒情小说创作主体意识、“真”、“善”、“美”的应合方式和理想化境界的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揭示抒情小说作家对建设人类自由、和谐精神世界的重视与自主追求。  相似文献   

8.
论艾青诗的抒情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经历了漫长的创作生涯并卓有成就的诗人,我们若拿他的全部作品作个综合性的考察,一般都会发现:虽然篇幅浩繁,诗绪纵横,却总是环绕着一个主体建筑组合在一起的,能自成一套有机的抒情结构群;而我们,也就能从中看出他所特有的结构规律。在我国当代的诗人中,艾青早已被国际舆论称之为“中国诗坛的泰计”。他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面对这样一位杰出的诗  相似文献   

9.
以<月令>为代表的上古岁时文献,深刻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思想与艺术的各个层面.以农业为基础的华夏民族,保持了对岁时变化的特殊敏感,月令模式是一种思想结构,也是一种艺术结构.与西方文学的四时叙事结构相同,中国文学也存在着春夏秋冬的四时抒情结构,四时转换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四时抒情模式和审美意象.远古的四时祭祀是中国文化四时结构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虽不特以抒情取胜,但高超的写作手法让浓郁的情感贯穿作品始终。如以悲剧的艺术形式造成强烈的抒情色彩;给大量人物冠以传神的绰号;饮酒被作为抒情手段和表达主题、塑造人物不可分割的部分;善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水浒独特的抒情性从多方面感染着读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在阅读四十年代的长篇叙事诗时得到的若干启示,对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美学特征做了简略的梳理,并从中提出了"诗性抒情"、"叙事性抒情"、"意象叙事"等概念,来说明四十年代长篇叙事诗的繁荣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杂文不仅以理性的解剖令人深思,而且以感情的抒发荡人心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抒情的散文诗。当然,这部分地表现为鲁迅的杂文是直接用散文诗的形式出现,但也不全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多数杂文有着浓郁的抒情笔调,渗透到杂文肌体内部的抒情气氛,因而具有内在的抒情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桂华 《唐都学刊》2013,29(1):23-27
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四季”抒情诗。春季,唐人迎春喜春又送春伤春,而伤春无处不在,形成了典型的“伤春抒情模式”。夏季,诗人的情绪有乐有苦。秋季,唐人悦秋赞秋,而“悲秋”乃是一种普遍情绪,形成了典型的“悲秋抒情模式”。冬季,诗人有苦有乐,苦寒而歌唱飞雪。  相似文献   

14.
李正春 《学术交流》2007,(10):150-153
组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表现形式,以其内容的包容性、结构的系统性及抒情的独特性,深受历代文人喜爱。组诗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连章、联句、同题共作最为突出。组诗的"组合"不是随意拼凑,而是诗人心灵的"聚合"。"聚合"的线索或是叙事的进程,或是景物的转换,或是心路的历程等。无论是叙事、写景或抒情,组诗都能起到单体诗歌无法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蒋晓城 《社科纵横》2010,25(12):86-88
无论是"男子作闺音"式的描写歌女思妇的恋情思绪、还是抒发词人自我情爱体验与心理感受的作品,唐宋艳情词都着意于抒情主体心灵深处的忧愁苦恨,充满了哀怨伤感的情调,洋溢着悲剧性的美。唐宋艳情词悲剧美的形成具有文学传统、社会历史、抒情对象特征等方面的复杂原因。  相似文献   

16.
姚华 《浙江学刊》2015,(1):82-89
对古典诗歌声音描写的既有研究大多围绕唐诗的抒情美学展开,注重论说"子规鸣""猿啼""疏钟""夜雨"等反复出现的类型化意象所具有的经典抒情内涵,研究范式较为单一。本文则以南宋诗人范成大为个案,试图展现宋诗在声音表现上的新开拓。以观照世俗生活的现实化描写为特点,范成大对"市声"这一与宋代城市形态及商业文明密切相关的新型意象进行了丰富的书写,深化了这一意象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范诗观照现实的精神与亲近世俗的情怀使其诗呈现出有违传统诗歌意境的书写特点。而利用"梦"的心理机制对现实之声进行错觉式的呈现,则继承了北宋诗人黄庭坚所开拓的艺术模式,在唐诗"情景交融"式抒情美学之外,探索了利用声音表现内心世界的新形式,体现了宋诗自身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于坚坚持以口语化作为诗歌理念和创作追求,在文本实践中拒绝隐喻,主张回到事物与存在现场,并采用了客观化、戏剧化的零度抒情的艺术方式,对抗包括朦胧诗在内的传统诗歌艺术,构成了一次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18.
在古典戏曲家看来,戏曲是“以离合之事,抒悲欢之情”。离合之事,是叙事;悲欢之情,是抒情;叙事得小说之筋骨,抒情取诗歌之精神。因此,古典戏曲与诗歌、小说之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李成 《学术交流》2008,(1):161-164
<牡丹亭>是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一部洋溢着浓郁浪漫主义抒情气息的爱情剧."以虚而用实"、"以幻为真",虚实相丰、真幻交融,是<牡丹亭>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之一,也是汤显祖在艺术构思和抒情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大创新.真幻交融的创作方法具有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实虚相生的"有情人"杜丽娘形象;"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情节艺术构思虚实相生、一脉贯通,以超现实的艺术手法细腻地揭示和集中地反映出人物内心情感变化流动的轨迹;真幻交织的梦境、幻境强化了以"情"胜"理"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李星 《唐都学刊》2000,16(4):110-117
文章全面论析了李若冰的散文创作,认为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永远保护自己信仰的纯真,将笔触对准祖国建设的步伐,将一腔的爱心献给社会主义的实干家、奉献者、殉道者,这就是李若冰,就是李若冰的文学。李若冰是一个青春永驻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