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费社会是以商品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炫耀性消费是一种追求身份和地位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满足的行为。在消费社会,广告通过建构商品符号意义,强化目标受众的身份认同,刺激消费者的欲望,来推助炫耀性消费心理,夸大其对心理满足的功能。对炫耀性消费与广告应持一种识别和警惕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高档白酒的涨价没有尽头,仅去年一年,茅台、五粮液终端价格均现大幅上涨。 这是财经评论员叶檀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所透露的信息。她认为不管茅台酒价格如何上涨,永远供不应求,因为有一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将茅台酒等同于身份的标志,从中享受消费之外的至高乐趣。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消费不再局限于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体现着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本文以同期群大学生为样本,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大学各阶段的变化,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隐射着认同的变化,进而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影响大学生认同建构的两个主因子,即身份符合感与身份紧张感。在展现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认同建构过程的同时,比较了身份符合感与身份紧张感在大学生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机制,前者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而后者更具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消费既是一个个体性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化范畴。就个体的日常消费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消费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身份,而消费自由则是这种身份得以确立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消费的目的是幸福,但消费的增长并不能总是促进人们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用符号性消费来彰显自我,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一种行动策略.身份的象征性,凸显了消费激情与消费理性之间的现实张力.都市女性白领在审美化的日常消费、个性化的身体消费、精致化的奢侈品消费和时尚化的休闲消费等领域的多种物化策略,展现了她们的摩登身份、感性身份、激情身份和优雅身份等多重身份维度,折射出这一群体独特的消费镜像.  相似文献   

6.
人类消费增长的代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为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而消费。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始终是围绕着满足人们的消费。但是,伴随消费与经济的增长,我们却付出了资源、环境、生态与社会方方面面的代价。思考与探讨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消费,除了金钱我们还付出了什么,从而倡导适度消费与可持续消费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7.
符号与消费的紧密联姻构成了符号消费这一全新而奇特的社会文化消费景观。跨文化符号消费行为由跨文化心理决定,跨文化心理认同是跨文化符号消费的直接动因。跨文化心理认同主要由价值观念认同、身份地位认同、审美情趣认同以及个性特质认同等复杂而多样的文化心理认同要素所组成。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其中价值观念认同是根本,具有灵魂和统帅作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身份地位认同、审美情趣认同以及个性特质认同。身份地位认同又要通过审美情趣认同以及个性特质认同来提升和表现。审美情趣本身就显示出身份地位、知识才华以及个性特质。人的个性特质是通过其身份地位以及审美情趣的独立性、自主性来确定的。正是在复杂而多样性的文化心理认同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跨文化符号消费行为,并对传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既强调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当下性满足,又力图探索流行音乐背后的符号象征和情感共鸣,既包含快感消费等表层内容,又重视情感消费等深层涵义———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行为可以解读为多层次、多元化和多价值的传播过程,在这个消费过程兼传播过程中,大学生扮演"受者"、"传者"、"消费者"、"再生产者"等多重角色,通过对音乐消费品的选择和传播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个性,表达对情感、对生活、对社会的亲历感受,完成对流行文化的接触、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论大众文化消费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消费是现代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进行精神状态的自我调整,充实感情和复归人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大众文化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消费的大众化浪潮,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大众文化也成为大众传媒时代满足大众闲暇时间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最好形式。大众文化消费有其独特的消费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消费政治并非是一个隐设议题,其内嵌显著的政治因素。民众通过消费间接参与政治,表达其政治态度,以此影响政府的政治、经济以及外交决策,并借助市场与政府形成政治互动,最大化实现消费层面的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由此建构了消费者民众和政治消费主义的概念。现阶段,一是要对民众和消费者这两种身份进行区分,二是将对政治消费主义的本土化研究与我国消费治理的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告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符号消费选择,广告内容成为该群体获取认同标准的主要参照之一。这种符号消费现象,反映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得城市认同以及区隔农村身份的心理渴求。广告是现代商品社会的必要促销工具,符号消费本身也无可厚非,但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注意符号与现实的差异,以避免过度消费、迷失自我身份与意识和陷入到新的认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结婚消费问题不断出现新的特点。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农村青年的结婚消费行为呈现较强的符号消费特点,在结婚消费过程中一些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消费品在农村青年的结婚消费中大量出现,品牌化、时尚性以及炫耀性成为农村青年结婚消费的新特点。通过调查发现,农村青年结婚消费这种特点与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的身份焦虑以及大众传媒的技术支撑等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继春节前茅台酒率先提价后,另一白酒代表品牌五粮液的价格最近也出现波动。质疑声中连涨,高档白酒凭啥坐地起价?在酒价高高在上之时,白酒股价为何连连下跌?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下半年以来,白酒股一直是非不断。只是相对于此前的“三公消费”管控、加强反腐、提价受阻等预期上的利空,此次塑化剂丑闻更加扎实、直接地击到了投资者的软肋。  相似文献   

15.
体育消费既是一种愉悦身心、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体育本质效用的消费,又是一种展示生活品位、象征身份地位的体育派生性效用的消费。由于受收入水平与时间约束,特别是现代人社会化过程中群体归属心理认同的影响,体育消费裂变为实用性与炫耀性两种消费场域。洞悉这两种消费场域的分化与流动的约束与动力机制,对体育产业开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制度变迁与消费分层:消费不平等的一个分析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制度变迁中私人消费领域和集体消费领域不平等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消费不平等不仅与个人在市场化中的境遇有关,而且与国家一系列集体消费模式的制度转型密切关联,由此得以重构一个更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消费分层分析框架,即消费分层不仅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有关,而且还与制度身份所衍生的政治资本交织在一起,并形成了不同于生产领域的分层逻辑。值得思考的是,在消费分层中,人们的阶层意识与阶层认同可能不再是源于自身的生产性地位,而在于消费利益的共同体之中。对于今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创建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而言,这将是一个关键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平与效率关系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悖论。通过引入效率与公平的可能性曲线,就会发现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社会资源在配置公共消费物品(体现公平原则)和私人消费物品(体现效率原则)的分配时相交的一点无疑是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最佳点。由于目前公共消费政策双轨制的存在(福利原则和市场原则并存),导致在公共消费上出现阶层分化,一些群体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无法保障,而在私人消费政策上也相应出现消费者权利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未来消费政策的变革应该在划分公共消费品的性质和提供主体的前提下,在确保满足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甚至不断增长)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个体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80后”炫耀性消费行为的营销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如今以消费为导向的物质主义社会中,注重面子、身份地位、相互攀比的炫耀性消费行为是一种经济必然现象,"8 0后"群体已经成为这个市场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本文试从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出发,对"8 0后"炫耀性消费行为的表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品牌形象与身份建构,营销沟通,品牌社区与关系管理,消费特权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消费可以使人足不出户地消费自己需要的产品,但人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也遭遇了如产品质量、信誉等逆向选择问题.商品供应者身份的界定与否和网络信息沟通技术的高低是导致网络消费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止于有形的商品本身,他们还要从服务中得到愉悦、尊严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服务行业对利益的追逐,直接推动了情感劳动市场的形成,情感变成了一种可供购买和消费的商品.社会组织制定一套情感体验与表达的标准来培训和管理工作者的情感劳动,当人们的情感被用于商业目的时,它不再是个人的真实性情感的流露,而是经过组织化的操纵之后的商品.当情感整饰不再是私人的行动,而成为获得价值的工具时,情感已被异化了,并带来了严重的身份混淆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