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基于收入来源视角和基尼系数分解法,对我国老年人收入结构和收入不平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3-2018年期间,老年收入结构显著变化,收入不平等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养老金收入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显著增加.在收入不平等程度下降过程中,养老金收入的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起到强化作用,工资性收入结构效应起到阻碍作用,其他分项收入作用较弱;城乡老年人收入结构及其分布特征呈现显著差异性.据此,老年收入结构优化的方向应该是,稳定并逐步提高养老金等转移性收入水平和比重,适度调整和控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和财产性净收入在城乡间的均衡性,以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8,(4):68-75
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贫困本质上是多维的,是可行能力被剥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可行能力的绝对剥夺往往取决于其在交往人群中的相对收入,即收入不平等程度。文章从理论上阐释了多维贫困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接着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多维贫困的特征事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收入不平等的历史演化及趋势,并提出了提升居民可行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魏钦恭 《社会》2005,40(2):204-240
本文辨析和检验了收入不平等的两种表现形式及其对公众容忍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客观收入差距对公众容忍度并无直接影响,而感知的收入差距越大,对不平等的厌恶倾向越明显。但客观差距大并不意味着个体感知到的差距大,感知偏差及情境分割效应的存在,区县而非省级、时下而非过往的收入差距状况更易为个体所捕捉和感知,进而对其容忍度产生间接影响,且这种情境传导效应及对客观差距的感知程度在不同群体间有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为我们理解过大收入差距与较高容忍度共存的反差现象提供了基于分配结构异质性的观察视角和情境反应在地化的经验解释。  相似文献   

5.
英国在收入不平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美〕F.R.斯特罗贝尔最近,我在英国访问了学术界、商界和政府里的经济学家并收集了许多资料,并据此提出以下假说:由于同样的原因,在成熟的西欧工业国家里,和在美国一样,收入分配变得越来越不平均了。在过去15年内,英国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而现阶段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无限劳动力供给则是其主要原因。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我们的分析表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由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基于此,要彻底扭转中国收入分配恶化趋势,根本途径仍然是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被吸收。  相似文献   

7.
谢育  汉纳姆 《社会理论》2001,(1):111-127
本文研究了当前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地区差异,主要关注收入的决定因素与改革进程之间的关系。多层次的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使教育和工作经验所得到的回报贬值,并且对于党员和非党员、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基本差别并不产生影响,总的来说,收入的不平等仍然较低并且和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小,这是因为在发展较快的城市中,收入不平等的扩大趋势在某各程度上被人力资本的低回报给抵消了。一个似乎可行的解释是这些结果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城市还未形成真正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5-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四次追踪数据,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分析了基于收入差异的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变动趋势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第一,由收入差异导致的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随年龄增长呈收敛趋势,符合年龄中和效应理论;第二,身体失能是年龄中和效应存在的关键原因,身体失能比增龄在缓和由收入差异导致的心理健康不平等中的调节作用更大;身体失能降低了收入对老年心理健康不平等的影响作用;与低失能老年人相比,在高失能老年人中基于收入差异的心理健康不平等随年龄增长的收敛趋势更加明显。因此,应推动全人口、全周期健康管理,提高低失能老年群体的收入水平,并完善高失能老年群体的心理慰藉服务体系和社会功能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黄嘉文 《社会》2016,36(2):123-145
本文立足于社会规范视角,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基础,考察与分析区域层次的收入不平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当前中国的收入不平等会损害个人对幸福的积极体验。与高收入群体相比,低收入群体更容易产生这种负向感知。相对剥夺和关系信任构成的社会心理过程是影响收入不平等与个人幸福感关系的重要机制,资源供给机制未获调查数据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国民幸福感的高低并非取决于收入不平等本身,而是分配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所以,建立具有公平正义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体系是提升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2000-2009年期间中国收入不平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综述的主要关注点有五个:(1)区域间收入不平等;(2)城乡间收入不平等;(3)城镇收入不平等的工资差异;(4)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些人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自由市场”是保持适当的分配公正所必需的。罗纳德·德沃金曾提出一个支持市场的观点,他论证说,市场经济有一个值得重视的优点,就是“公平对待”人们对商品和职业的选择。这一点正好符合他的理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社会正义要求公平待人。公平待人的中心思想,广义上泛指正义的概念,狭义上指分配的公正。但是,我想表明市场经济不可能实现这个理想。  相似文献   

12.
程诚  边燕杰 《社会》2014,34(4):67-90
本文以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距研究为切入点,探讨社会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通过分析中国8城市的调查数据,运用收入分解方法,考察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异的两条路径,即进入职业的机会差异和职业内的收入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户籍制度和交往同质性原则导致农民工(相比城市职工)在社会资本存量方面更加欠缺,难以进入收入高的职业,且职业内的讨价还价能力也很有限。两种路径差异的综合,是导致农民工收入较低的重要社会原因,因此,社会资本是维持和固化社会不平等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3.
周彬  齐亚强 《社会》2012,32(5):130-150
文章利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数据与县级社会统计资料,通过拟合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对个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系统检验了绝对收入理论和收入不平等理论。结果表明,即使在控制了个体收入对健康的凹陷效应之后,县级收入不平等程度仍对个体自评健康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收入不平等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心理机制仅能部分解释不平等对健康的负面效应,而新唯物主义机制未能得到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杨琨  彭华民 《社会工作》2023,(3):1-12+99-100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居民收入差异扩大,且收入不平等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尤以东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最为严重。本文基于CGSS 2015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比较分析,发现居民所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越支持再分配,且居民再分配福利态度的影响路径在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不同的三个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再分配福利态度是提升再分配政策有效性与合法性的社会基础。因此,应积极关注与回应收入不平等较高地区居民的再分配福利态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5.
认识中国的不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宇 《社会》2010,30(3):1-20
摘要:基于以往的研究,作者在本文中进一步提出了以下命题:(1)中国的不平等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集体机制的影响,例如区域和单位;(2)传统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助长了以业绩为基础的不平等,业绩被认为能够促进民众的集体福利;(3)目前很多中国人认为不平等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后果。有鉴于此,作者认为,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本身在当今中国不太可能造成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李实  张尉 《北京社会科学》2023,(12):106-121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基于规范视角分析了不平等感知对居民主观福祉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对不平等的感知越强,其主观福祉越低,且这种不平等厌恶主要存在于中高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越高,个体获取信息的能力越强、更加关注社会差距问题,从而产生了更强烈的不平等感知;伴随着不平等感知越强,个体参与慈善捐赠的概率也越高。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不仅要完善客观收入分配结构,更要重视居民对社会收入差距的感知,加强有效信息的及时公布,合理引导公众预期。此外,三次分配在中国有较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关联作用问题是中国经济学者研究不多的问题,更是中国经济实践将面临的难题。文章首先实证分析了1979年中国改革前后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格局的不同特征以及两者关联机制的重要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改革以来居民收入分配变动对经济增长的重大影响,揭示了收入分配同经济发展的非啮合矛盾,即金融浅化同收入、经济高增长不协调,分配模式和结构演进相悖,收入结构扭曲与体制及增长模式转换的障碍;进而提出矫正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偏差,深化分配机制改革,以推动90年代经济发展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不平等将以新的形式进入 2 1世纪 ,但其中的许多问题将是社会学早在 2 0世纪以前就已经研究的问题的再现。要理解 2 1世纪的不平等 ,关键在于分析两个过程 :全球化和现代化。全球化以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为先导 ,新技术不仅在重构金融和资本市场 ,而且在重构政治和文化进程 ,并从根本上重构社会制度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着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和形式。现代化尚在进行之中 ,随着女性逐渐进入公共领域 ,性别统治缓慢地从家庭内部走向公共领域。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看作是地球的南方完成从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而我所指的却是发达国家随着女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1978-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宗弘  吴晓刚 《社会》2010,30(6):1-40
本文结合制度主义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出在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把阶级带回来”的观点。根据户口制度、单位制度、干部身份制和私有产权等造成转型时期中国不平等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建立一个以对不同形式生产性资产的占有为基础的即新马克思主义取向的中国阶级分类方式,并在经验层面展示了其较之于其他分类法的优越性。研究认为,中国正在发生的制度转型对社会不平等秩序的重塑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生产性资产,即劳动力、资本、组织、技术/权威等四种所有权作用的相对转变,从而导致阶级结构的转型和贫富差距的拉大。  相似文献   

20.
朱奎 《学习与探索》2006,(5):209-212
劳动生产率差异、供求非均衡、垄断、非对称信息和非市场定价等条件下的商品交换都会产生不平等问题,但这类不平等问题都源于不等价交换。实际上,商品的等价交换仍然会产生不平等问题,其直接原因在于生产价格的形成,而生产价格的形成是隶属于不同所有者或利益主体的资本追逐利润的结果。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剩余价值)在不同产业或地区之间发生了转移,劳动投入和所得不再完全一致。不过,这种不一致在一国范围内和世界市场上具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