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空白罪状自出现以来-直受到刑法学者的批判.他们认为空白罪状只重视刑法的社会保护的功能,而忽视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其实不然,空白罪状是兼具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和社会保护机能,它是刑法两种机能和谐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通过明文规定罪刑法定等基本原则和其他定罪量刑原则以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系列条款,较好地体现了人权保障机能,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人权保障机能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死刑条款较多,与现代刑法应有的人权保障机能之要求尚存较大差距;刑法的若干人权保障法条存虚置现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2名河南省摔跤项目男子运动员夏训的生化特点及机能进行测评,从血生化指标、尿生化指标及睾酮、皮指醇等方面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结合训练实践,有针对性的对摔跤项目重点运动员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陈鸿恩 《决策与信息》2013,(10):140-141
白鹤拳是福建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拳种,其的象形性特征使其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近年来,白鹤拳开始在诸多地区开始投入教学,并对学生身体各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就白鹤拳拳运动对青少年身体机能影响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其对心率、血压以及体重的影响,以期能为白鹤拳运动的健身练习提供理论指导,以期为白鹤拳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刑法》第133条“逃逸”的理解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结论,与人们认识这一问题角度有关。因此,要正确理解“逃逸”就必须统一基调,把握基本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静 《经营管理者》2011,(6X):276-276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立为近代刑法提供了土壤环境。刑法的制定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最深层的因素是公民的个人欲求。刑法应寻求"有限"与"有为"的平衡,实现人权保障机能与社会保护机能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间接正犯”是刑法理论申的一个复杂问题,自从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实施以来,虽然人们对间接正犯有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直观、清晰的认识,但在间接正犯的基本理论上仍有许多争议之年。本文在吸收借鉴刑法间接正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间接正犯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对犯罪的概念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他们多从政治上结合法律特点来分析表述犯罪,揭示了犯罪的本质,对我国刑法研究犯罪概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犯罪概念进行研究,希望能用马克思主义刑法思想丰富我国犯罪概念理论。  相似文献   

9.
论片面共犯     
关于片面共犯,我国刑法总则没有明确规定,对于片面共犯是否属于共同犯罪范畴,刑法理论各持异论。本文以共同犯罪主客观相统一理论为基础,从司法实践的寒际需要和共同犯罪构成要件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认为片面共犯是能够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林静 《经营管理者》2009,(14):285-285
大学校园由于其特殊性,其环境空间机能和景观构成都成一定的特点。研究大学校园的环境机能分区以及交通流线等。对大学校园的规划的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校园的自身定位、办学方针以及发展前景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间接正犯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因其能够合理地解释行为主体把一定的人作为中介实施其犯罪行为,而其所利用的申介因具备某种情况而与其不发生共犯关系的情形,因此在共同犯罪理论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我国大陆刑法学界对间接正犯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目前我国现行刑法和司法解释申尚未使用这一术语,在理论上的分歧亦较大,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也不统一,因此在我国确立间接正犯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各国刑法理论构造不同,所以期待可能性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有所差别。在德、日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有的学者提出了规制原理说,有的提出违法性要素与责任要素说。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也有多种见解,但是本文认为将期待可能性置于刑事责任论中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3.
叶璐 《决策与信息》2011,(11):21-21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当代各国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本文从罪刑相适应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价值定位入手,对罪刑相适应原则进行分类讨论和多角度分析,了解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其次,探讨罪刑相适应原则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对罪刑相适应总的适用规则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对它们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问题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有“罪名”标准说和“犯罪行为”标准说。采用不同的标准,是影响他们刑事责任有无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正在实现从近代阶级社会向现代和谐社会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刑法方法向和谐社会的刑法方法的转变,现今刑法学界对于这个问题尚缺乏积极的探索。文章提出了刑法方法理论的本体问题、犯罪论体系的构建方法、犯罪构成符合性判断的方法、刑法的解释方法、刑法适用的价值判断方法、刑法论证方法等作为刑法方法理论的基本问题,期待在这方面展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罪刑均衡或者罪刑相称,是刑事古典学派为了反对封建刑法的恣意、残酷而确立的。罪刑均衡的提出为限制刑罚权的滥用、防止对人权的肆意践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并因此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进而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刑事古典学派的罪刑均衡强调刑罚应以犯罪行为及其危害为根据,具有客观性。随着刑事实证学派的发展,罪刑均衡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犯罪是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征表,刑罚应当与行为人的危险性格为根据,因而,实证学派的罪刑均衡有主观性的特征。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是因为各学派是在不同的人性基础上对罪刑均衡展开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和而不同”是和谐化刑法的基本要求,在保障人权前提之下追求刑法的和谐是当前刑法发展的必然要求。犯罪构成理论作为我国刑法学的基石性理论范畴,从犯罪构成的原论视角看待,其兼顾实体规范意义和程序保障价值,长期以来犯罪构成被仅从实体刑法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而导致其程序价值的忽略。因而,应对现行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从刑事一体化的视角进行结构性的重新反思,以期指导该理论在司法层面的实践价值,实现刑法的和谐化。  相似文献   

18.
因果关系作为刑法理论与刑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在刑法中广泛涉及,弄清因果关系意义在于即确定犯罪行为因果关系的本质,更好的判断一个人在确认犯罪问题上对其行为结果负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因此可以说因果关系在刑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定义、特点等方面入手,来分析我国刑法因果关系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一些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紧急避险作为刑法明确规定的一种免责事由,其如何具有正当性在各国刑法理论中存在多种论战,但紧急避险的法律性质是从整体法秩序中归纳出来的,因此应从法律的实然入手建立阻却违法性统一说.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倡导刑罚轻缓化和注重保护人权的现阶段,研究、借鉴大塚仁教授的人格刑法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格刑法理论将对我国刑法学的发展大有禆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